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社科视窗1丨婺学中的金华精神

    浙江新闻客户端 特约作者 赵瑶丹2022-01-06 05:48全网传播量13.8万
    00:00
    00:00

    金华,古称婺州,自北宋以来,农商为本,重视手工,文风鼎盛,人文荟萃,拥有浓厚的人文历史传统,被誉为“小邹鲁”。自婺学兴,学以致道、经世致用的金华精神,支撑这个浙中盆地以农商为根基,以工匠精神为实践,以文化优势代代相传。

    一、农商相籍实仓廪,工匠精神为支撑

    婺州,在南宋时期成为浙东地区重要的商贸城市,所属各县手工业发达,商品交换频繁,商业气息浓郁。一些著名学者也积极参与经商活动,如金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唐仲友,虽身为台州知州,但家族仍在台州、金华一带开设店铺,赚取丰厚利润。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虽以乡村教师为业,实则通过经商脱贫。陈亮众多的亲朋好友中,也有不少是经商致富的,如永康人孙天诚、陈良能、胡航;义乌人喻夏卿、何大猷、何恢;东阳人何坚才、郭彦明、郭德麟;浦江人方允修、方超等,都是“积累至巨万”的富商大贾,陈亮的岳父何茂宏还是义乌首富。众多富商的产生,深刻折射出婺州重农重商的社会氛围。

    在婺州浓厚的重农重商的社会氛围下,陈亮大力提倡发展商业,反对抑制经商,提出“农商相籍”思想。他肯定农商之间是互惠互利、互为促进、互为基础的关系,强调农、商并重发展,保护商人利益,还公开鼓吹追求财富的合理性,只有真正做到农商互通互补,经济才能发展,才能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陈亮“农商相籍”“农商并重”的思想,离不开婺州的农商之风,而自宋以后,农商相籍的社会思想一直滋养着这片土地。

    在农商之间,需要一座沟通的桥梁,这就是发达的手工业生产。八婺大地倡行农商并重,各具特色。金华有“佛手之乡”“兰花之乡”“火腿之乡”等诸多美名,体现以农为本;而“百工之乡”永康,“鸡毛换糖”义乌,“建筑之乡、木雕之乡”东阳,“萤石之乡”武义,“水晶之都”浦江,则体现了手工业的发达;三江汇聚之地的兰溪曾有“小上海”之名,凝聚了水运曾给兰溪带来商贸繁盛的历史。

    吕祖谦 来自金华日报

    二、重文兴教以传家,经世致用为内核

    (一)重文兴教绵延不绝

    婺籍文人的思想主张,尽显金华重文兴教之风。吕祖谦认为搞好教育可以达到整殇风化、严肃纲纪的目的。陈亮向皇帝提出“变通三策”,其中之一便是要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通过现有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改革,才能使人“成其才而充其气”。唐仲友呼吁教育的迫切与重要,告诫人们“富不可以不教”。吕祖谦、陈亮、唐仲友等不仅有对教育制度的改革主张,还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这都是他们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在重视教育的风气下,宋代以来八百余年,金华曾有四位文状元,其中三位就出在南宋,其背后无疑承载着金华重文兴教的社会根基,折射出金华在南宋教育兴盛与发达的面貌。

    金华重文兴教之风与书院教育密不可分。金华书院历史悠久,发端于东汉,成熟于宋代。“金华学派”创始人吕祖谦创办“丽泽书院”,与岳麓、白鹿洞、象山书院并称为南宋四大书院。吕祖谦在此教授生徒、著书立说。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曾来丽泽书院讲学,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亦常来造访。南宋时期,说斋精舍、道一书院、北山书院等也是金华著名的书院。直到晚清,金华还有桐荫(蓉峰)、滋兰、丽正等书院。除书院外,清代金华还有诸如诚正书塾、尊道书塾等规模比书院略小的书塾。金华的书院不仅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学术文化的繁荣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丽泽书院,与婺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使“经世致用”的婺学代代相传,影响由宋至明,是“四百年文献之所寄”,使得金华一邑登理学之门者自宋至清达150人之多,且可匹敌于孔、孟之乡鲁、邹,故金华有“小邹鲁”之誉。

    金华重文兴教之风亦可从现存的古建筑、古文物中寻访。古子城一带曾有30余处上规模的试馆、考寓,现存四处遗址,分别为永康考寓、湘岩试馆、吴家试馆、武义考寓,此外还有专供贫困考生居住赶考的浦江浦阳公所、婺州公所等。这些斑驳的古迹,折射出古婺学术的鼎盛与官学的繁荣。

    (二)名儒辈出文脉相传

    历史上的金华,婺籍文人辈出,著作繁富。宋以前,婺籍文人以唐代骆宾王、张志和、樊宗师、贯休为代表,长于文学。南宋时期婺学昌盛,其后亦绵延不绝。婺学是宋代理学流变中非常重要的支脉,由范浚开宗,至南宋乾道、淳熙之际迎来第一个鼎盛期,经吕祖谦“性命之学”、唐仲友“经制之学”、陈亮“事功之学”,又有“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承上启下,构成了婺学的学统。清代学者全祖望说:“乾(道)、淳(熙)之际,婺学最盛”,不是虚言。元代婺籍文人,其佼佼者如黄溍、柳贯、吴莱、吴师道等人,传承吕祖谦、陈亮等人“文以载道”的思想,其成就代表了元代最高的文学水平。明初婺籍文人以文学著称,是“北山四先生”之后的婺学传人,有“开国文臣之首”之称的宋濂,名满天下。除了宋濂,又有王袆、苏伯衡、童冀、唐汝、唐龙等人,明中后期,又有章懋、胡应麟等,但此时婺籍文人经明朝的摧残、打击,一度一蹶不振。到清代,浙东学术的中心,已东移至宁、绍之间,婺学人才不复宋、元时期之辉煌,名家寥寥。但由于历史的积累丰厚,读书著文之风仍旧兴盛,清初的李渔,清中叶的胡凤丹、胡宗懋父子,清末的朱一新与康有为、梁启超齐名,都是一时名家。总之,婺学发展,呈现由宋代理学的重道而轻文,到元代的文道并重,再到明清的重文兼重道的学术轨迹。

    婺州古城 来自金华日报

    (三)文献之邦著作宏富

    金华又有“东南文献之邦”的美誉,以数量可观、影响巨大的文献著作为支撑。自宋代至晚清,婺籍文献著作在五六千种以上。婺籍学者向来以“传道”为业,重视“文章”,所以“经”“史”“子”“集”皆盛传于后世,尤其以史学见长。婺州的史学文献,著作丰富,包括正史、别史、编年史、杂史、史评等各个方面。南宋以来,以解释、阐发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的“经学”,成为婺州文献的主流内容。“婺学”解经,具有重视基础、言必有据、力戒虚空、务实切用的良好学术风气。婺籍现存的四种类书,如章如愚《群书考索》、潘自牧《记纂渊海》,都是宋代留下的部帙巨大的大手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金华山川秀丽,寺、观遍布,是历代高僧、道士行游传道的理想之地,故释道类典籍丰富多样。婺籍文集,宋代为《全宋文》所收录者47种,元代为《全元文》所收录者31种,明清两代文集皆粲然可观。作为文献之邦的婺州,由宋至清刻书业十分发达。宋代,婺州是两浙主要的刻书地之一,所刻之书称“婺本”,刊刻精良、善本甚多。据统计,金华南宋刻书共约64种,1061卷,包括官刻、私刻、祠堂刻书等。刻书风气盛行,显然离不开丰厚的物质基础与浓郁的文化氛围,生动展现了历代金华文人藏书、读书之风。金华私人藏书兴起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宋代,潘景宪、何恪(陈亮妻叔)皆藏书丰富。元代,金华有藏书家郑鉴、柳贯等。明代,金华“一度执全省之牛耳”,其中首推青萝山房藏书,宋濂得郑氏义门藏书八万卷加以补充。“毁家藏书”的胡应麟二酉山房藏书达四万余卷。明代婺州藏书,独盛于兰溪,有陆瑞家建“万书楼”、宋震“雪溪堂”、黄楼“云山书楼”、方太古“寒溪书屋”等。清代金华著名的藏书家有方国泰、张作楠、朱兴悌、戴殿江、黄汝厅等,遍及金华各地。金华藏书家并非为藏而藏,多是藏而为学,私人藏书为繁荣金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刻书业的繁荣促使藏书业的兴起,其背后的动力是学术思想的活跃、讲学风气的盛行。书院的兴起,读书应举的昌炽,其背后承载重文兴教的社会氛围。金华历史上宏富的文献宝库,显然是文化发展的见证。文化的兴盛,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得益于金华农商并重,发展手工业的历史传统。婺学倡行经世致用,金华各地倚重农商,发扬工匠精神,共同铸就了金华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历史传统。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后记】习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八婺大地,发展迅速,万象纷呈,该如何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我们和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现象的迷雾,助你追寻理论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