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古越遗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会稽山顶一棵松,鉴湖水网一滴泉,千年古城一片瓦,江南水乡一座桥,还有一位位名留青史的风流人物,一个个流传千年的历史典故……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绍兴,每一寸城市肌理,每一处细枝末节,都可能蕴藏着悠久而又传奇的历史故事。
品味地理人文,解读风土人情,让历史文脉沿着时间的长河缓缓流淌,润泽人心。这是历史文明名城绍兴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也是传承宝贵遗产,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途径。
即日起,浙报集团绍兴分社重磅推出融媒体专栏《越风物》,邀请文化名家、民俗专家、文脉守护者、非遗传承人等一起讲述绍兴的人文地理故事,在感受璀璨文化无限魅力的同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的“文化自信”。
上虞区丰惠之东,有个古村叫通明,田畴平展,水网纵横,古宅错落,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通明村民以钱氏为主,是五代时的吴越国王钱镠的后裔,后由一支迁居于上虞(今丰惠)学宫之西,数代后,到清康熙六年,25世孙钱子峻徙居到通明,繁衍生息,家业逐渐壮大,成为虞东之名门望族。岁月流逝,沧桑变幻,到如今,仍保留了老墙门、老当、朝西屋、朝南屋、田屋、埭河里、钱氏书院等十几处古老台门, 形成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落,规模恢宏, 空间轮廓舒畅, 雕刻精美绝伦,是上虞规模最大、保存相对完善的古建筑群,保留了江南民居的特色,体现了本地的建筑文化。
2009年开展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钱氏老台门被列入三普登入文物。2013年8月通明村古村落保护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已通过省、市两级的评审。2014年由政府、地方财政共同出资2100万元进行一期施工,目前朝西屋修缮竣工。2017老当、朝西屋、朝南屋三个台门被批准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通明钱氏始祖钱子峻,邑庠生,生于书香世家,历代均为儒生。他的父亲钱冶先,是清初顺治年间的岁贡生,选用为龙游县学训导,其时清朝初立,百废待兴,学田被侵占或半荒芜状态,县学经费极其拮据。钱冶先携眷属到龙游后,勉强以薄粥苦度时光,每当冬夜,一家老幼靠焚柴取暖,在一星篝火中,父子兄弟埋首苦读,妯娌嫡庶低头纺棉,尽管如此,一家人仍食不饱衣不暖,度日维艰。康熙三年,钱冶先卒,子峻兄弟俩带家眷扶灵柩回到学西,家,空空如也,生活难以为继。一天,孙姓好友对子峻说:你家百余年来,世代读书,可至今仍家徒四壁,可见这不是出路,何不舍儒而农,舍城而郊呢?好友的劝告,使钱子峻夜不能寐,他明知好友的话有理,可又放不下儒生的面子,到康熙六年,他终于打定主意,走上弃儒从农、弃城而郊的道路,携全家老幼,从县城移至通明,开启钱家全新的谋生之道。
通明真是个好地方,这里土地平展肥沃,南有潮河水量充沛,自胡公闸建起后,旱涝能保,宜耕种;北有四十里河(古运河)通明堰,是上虞最重要的码头,商贾云集,交通便捷,宜经商;内有埭河,水质清冽,水产丰富,宜居住。一着妙棋,全盘皆活,从此钱氏迅速崛起。
钱子峻初迁通明时的老宅尚在,就是埭河畔的老墙门。因刚到通明,百废待举,财力不济,故老宅结构简单,朴实无华,为二进式的四合院,门屋三开间,中开台门,占地面积约850平方米。其台门为明式格局,和钱氏以后的众多台门大不相同,石柱砖砌结构,正面和门屋在一个平面上,两根石柱,一根石梁,上用砖砌,台门高出门屋屋脊,凌空突兀,雄浑壮观。砖雕已很难辨认,乌瓦覆盖,其上小草随风飘动,彰显出它的古老和独特。经过长石板道地,里面是7开间主楼,正厅原悬挂“大学士”匾额一方,现散佚。后开脚门临埭河。室内折间均为青色大方砖。侧屋左右各三间,虽经现代改装,旧貌仍保存完好。
27世孙钱必美,字玉尚,号珍斋,清监生,例封儒林郎,布政司理问。他乐善好施,出资重建文昌阁、落马桥、万庆庵、罗星亭等。而其最大的手笔,是于雍正年间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宅院,叫“绳武堂”(后由钱杲续建),因旧时开过当铺,村民沿习叫老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当坐北朝南,粉墙乌瓦,屋脊高耸,纵横有序,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充分展示出大家族的恢宏气派。
从正面看,建筑共三进,分为门屋、正厅、后厅。
门屋面阔19开间,由正中门厅进入,门厅左右9开间,后带轩蓬廊,梁架为六柱七檩,中贴抬梁式,边贴抬梁式结构。前院东西两侧有脚门与外界相通。通过仪门,进入中庭。
正厅、后厅各为5开间,两层,一层七柱,前后带轩蓬廊,二层前后廊收进,为五柱七檩穿斗式屋架,一层前后轩蓬廊与厢房前廊连通。
向左右望,东西厢房面阔均15开间,第一进厢房为两层,一层七柱,前后带廊,二层前后廊收进,为五柱七檩穿斗式屋面梁架;第二进厢房为两层,一层五柱,带前廊;二层前廊收进,为四柱六檩穿斗式梁架。第一进厢房在南侧第五开间设通道与第二进厢房及南北跨院相通。第一、二进厢房前廊均在北侧有脚门与外界相通。
东西厢房4排,各15间,计60间,加上门屋19间,正厅、后厅共10间,过楼10间,这样,整个院落为实足的99间走马楼,楼上过楼相通,楼下回廊相连,各家各户,相对独立,又户户相通,在传统的族规的规范下,长幼有序,和睦相处。如遇小股匪徒或盗贼,高楼深院又是良好的防御工程和战斗堡垒,全家合力,可抵御外敌。
老当的厢屋长廊,雕花门窗,石板天井,仪门照墙,幽深典雅。但自土改以来,已变得满目疮痍,台门仅剩一侧,门屋已坍塌近半,墙面斑驳,瓦当参差,像一个皱纹满脸、衣着褴褛、肌体袒露的垂暮老者,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只有在破败的柱檩、横架、飞檐上,去寻觅旧时的豪华。(注:老当于2022年修缮竣工)
钱氏虽已弃儒从农,但从没忘记读书明理,耕读传家,蔚然成风。从乾隆四十八年(1783)第一位举人钱殿宣起,至光绪二十年(1894)钱会止,一百多年间,有进士2人,举人18人,贡生16人,庠生不计其数。
钱氏书院建于何时已无考,但书院建筑尚在。书院位于埭河畔,由高大的围墙合围成的一座封闭式院落。书院坐北朝南,长30米,宽22米,占地面积约660平方米。进台门,有一宽大的石板道地,主屋为七间高平屋, 30厘米直径的大柱子,用桐油灰漆,鼓型大磴至今完好无损。卷曲拱篷的前廊、室内大石板铺地,十分高大气魄。正中三间无墙,为教室,左右各两间为先生起居室。
钱氏书院不同于一般私塾,是由家族承办,供全族子弟读书,这对钱氏家族的发展贡献十分巨大。宣统二年,由钱氏各房出资,又创建了新式学校,校址在老当绳武堂东首,至民国时,入学读书者扩大到村内其他姓氏。至今,通明村的文化人特别多,前年做过统计,仅通明籍的退休教师就有110余人,是上虞独一无二的教师村,文风之盛,可见一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