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点亮“星星”的世界 海宁语言治疗师让自闭症儿童不孤独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惠文 王志杰 共享联盟·海宁 袁婕莹 高济元2023-01-05 11:17全网传播量5.3万
    00:00
    00:00

    “我想吃蛋糕。”“蛋糕要去哪里买呀?”“去超市买!”这段看似正常不过的对话来自3周岁的自闭症儿童豆豆和她的幼儿园老师。自闭症儿童无法与他人正常沟通,他们生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难以融入社会,所以又叫“星星的孩子”。

    但是几个月前,一个奇迹发生了,“星星的孩子”豆豆顺利上了幼儿园。“刚来康复治疗的时候只会说两三个字,人也是很懵的。现在可以说完整的话了,也知道买东西要到超市买,洗澡要去厕所洗……幼儿园老师说在园表现还可以,只是语言表达上没其他小朋友这么快、这么好。”豆豆妈妈告诉记者。

    这个“奇迹”诞生,离不开海宁市二院儿童康复中心的语言治疗师孙梦婕。她利用语言交流障碍孩子视觉敏感的特点,创新制作了交流板和100多张可撕贴的图文卡片,让卡片代替孩子“发声”。

    “我该怎么与星星的孩子交流”

    最初接触自闭症这类语言交流障碍的儿童是2011年,孙梦婕用的是传统的单项输入的康复教学方式,例如读绘本,语言输出等,这些方法没有注重孩子的主动参与和兴趣,比较枯燥,小孩子也不喜欢。在今年年初的“送康下乡”志愿活动中,她碰到了轩轩(化名),轩轩今年八岁了,同时罹患唐氏综合征和脑瘫,不会开口说话,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无从表达。评估发现,主动讲话对轩轩来说机会十分渺茫,常规“读绘本”的方式进行语言训练并不适合轩轩的特殊情况。“读绘本只是单向地输出给他传递消息,他没有反馈,也不知道用哪一种方式来反馈。”

    眼看着孩子饿了、渴了、要上厕所了都说不出口,大人无法理解轩轩的意图时他便要着急得发脾气,如何与轩轩交流成为了摆在孙梦婕面前最大的难题。“他想要的没法表达,我们说的他也很难理解,就像两个世界的人。我每天都在思考该怎么与星星的孩子交流?”孙梦婕心想:一定要让他学会表达,学会“说话”。怎么办呢?一条短视频给了她灵感:中国老人在国外用餐时,总是手指图片告诉服务员自己要吃什么。“这不就是交流板嘛,我可以给孩子制作一个交流板。”

    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孙梦婕想到了用视觉引导来减少指令和沟通的难度。“自闭症小朋友视觉学习能力比较强,擅长视觉信息的输入和处理。”

    孩子对于生动鲜艳的图片总会格外感兴趣,于是孙梦婕买了一块透明的PC板,在网上下载了100多张图片,有水果、动物、交通工具、日常行为、心情等等,将图片一一塑封,再用运用子母贴将图片在交流板上撕贴和展示。这样,一块色彩鲜艳的交流板就做好了。

    “你喜欢哪一个?用小手点一点。”“嗯,嗯……”轩轩看到交流板,会用手拍拍印有小猪的卡片。“他就喜欢小猪,睡觉的时候也有一只小猪要抱着的。”轩轩奶奶在一旁笑了起来。

    “我想上厕所了,就可以点一点上厕所的卡片;想吃点什么、喝点什么,也可以点相应的卡片。这样一来,小朋友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同时也是对他认知和语言的一种训练。”孙梦婕说。现在轩轩已经能表达自己基本的想法了,孙梦婕渐渐打通了和“星星的孩子”沟通的桥梁。在她的引导下,轩轩也逐渐学会了让卡片代替自己“发声”。

    “进入他们的世界,点亮一束光”

    有了这个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孙梦婕不断进行改进,内容方面变得更加的丰富了包括有:有逻辑的生活场景、上课该遵守的课堂常规。使这种建立在视觉引导基础上的语言训练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起初,训练卡片的内容和应用场景比较单一,大多是最基础的名词、形容词等。随着训练的深入,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卡片上的内容慢慢升级成为有逻辑性的生活场景。

    豆豆(化名)是一名4岁的自闭症女孩,2021年6月入院时只会无意识发“mama”,另外没其他发音。刚开始孙梦婕运用一些动物卡片并模仿其叫声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并模仿她的发音,逐渐地,豆豆能说一些日常用的词汇和短句。孙梦婕带领她到交流板做的“超市”里“购物”。孙梦婕把A4纸裁成小房子形状的“超市”,“超市”里分门别类地排布着:零食、玩具、水果、服饰……“豆豆,我们来逛超市啦!你要买什么?”“可乐。”豆豆认准卡片上的内容,清晰地说道,并随即撕下可乐卡片放进小篮子里。“接着买什么?”豆豆不说话,直接伸手撕卡片。“豆豆,要说出来哦。”“还要海苔。”

    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不断引导孩子互动式语言的出现。经过2个月的训练,豆豆已经能回答简单的因果关系,包括自己的姓名、性别、基本的生活需求等,孙梦婕还运用“手放好”、“听老师”、“坐坐好”等上课所需遵守的常规做成视觉提示图提示豆豆。现在豆豆也顺利进入幼儿园。“一步步地耐心摸索去进入他们的时间,自闭症孩子的世界是孤独的,我希望能在他们的世界里点亮一束光。”孙梦婕说。

    “是医生,是老师,也是妈妈”

    长年累月的相处也让孙梦婕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记得有一个小孩因为生病在家,都哭着要来上课,语言训练都要给孩子找强化物就是做对奖励给孩子的东西,我直接把我自己做成了他们最大的强化物。”孙梦婕说。 

    在从事语言治疗工作的这几年里,她不仅仅是一名专业的医生,更是教导孩子们融入社会的老师。“一个简单的音节,正常孩子教一两遍就能学会,我们起码重复几十遍上百遍。”从不会发音到会叫父母,从不理人到对人有第一个眼神,从自顾自玩到第一次给大家分享他的创作,这是孙梦婕最开心的事儿。

    孩子们经过孙梦婕的训练,大部分都能正常去学校,虽然不舍,但孙梦婕也会跟孩子家长们一起给孩子确定生涯规划,定期去学校看他的上课情况。

    “有一次训练中,一个孩子无意间对着我叫了一声‘妈妈’,周围的孩子们也会跟着学着模仿。”当孩子们用稚嫩不平稳的语调,异口同声喊出这世界上最美的两个字时,孙梦婕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最暖心的回报。“孩子们能学会跟我分享,他们把我当成最亲近的人,这一刻,我觉得自己既是医生,也是老师,更是他们亲近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