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杭州的这位奶奶成为“敦煌的女儿” 白岩松为之动容

天目新闻 记者 华炜2020-05-18 14:38全网传播量7.8万

樊锦诗,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5月18日晚,央视《新闻1+1》栏目,讲述了坚守敦煌57年的杭州女子、“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樊锦诗的故事。

“寸草不生,满目荒凉。”这是57年前第一次到莫高窟的樊锦诗,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

房子是土垒的,喝的水是咸的。

1962年,樊锦诗作为北大考古专业学生到敦煌实习,因为严重水土不服,导致根本无法工作,不得不提前结束实习。

1963年,樊锦诗毕业,让她没想到的是,因为敦煌急需考古专业的人才,她被北大分配到敦煌工作。

樊锦诗说,自己没有豪言壮语说服从国家分配,但是分你到哪儿你就到哪儿,“这个觉悟我还是有的”。

这个生于江南的女子,只有让自己慢慢适应大西北戈壁荒滩的生活,点油灯睡土炕,进城要走几个小时。“敦煌确实缺人,如果我走了,敦煌就没有考古人了。”回忆当时的情况,樊锦诗如是说。

到敦煌4年后,樊锦诗和北大同班同学彭金章结婚,之后开始两地分居。1968年,樊锦诗在敦煌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而当时丈夫彭金章因为工作原因正在武汉。

彭金章从武汉赶到敦煌,已经是孩子出生几天后了。陪同樊锦诗10天后,彭金章因为工作需要,又回到了武汉。

从25岁到48岁这23年时间,樊锦诗在敦煌,彭金章在武汉,聚少离多。这段时间,樊锦诗和彭金章的两个孩子在敦煌度过童年,之后分别送到上海、河北的亲戚家寄养,大了再送到武汉。为了保护敦煌,樊锦诗一家付出了很多。

对此,樊锦诗倒没觉得有多大委屈,“为了保护敦煌,很多老前辈都在敦煌付出了一辈子。”

慢慢地,樊锦诗爱上了敦煌这片土地。

从上世纪末开始,旅游事业高歌猛进,樊锦诗开始推进“数字敦煌”,使游客可以窟外看窟,疏导游客减轻洞窟开放压力。更重要的是,把敦煌所有的文物信息数字化,以便让后代永续利用。

同时,樊锦诗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到“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从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到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再到2019年9月25日中宣部等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在樊锦诗坚守大漠的半个多世纪里,她获奖无数,但无论何时何地,她都一如既往保持着淡然与谦逊,在她看来,众多的奖励也只是将她作为代表,代表了数辈坚守大漠、以莫高窟为家、以保护为天职的“莫高人”获得的荣耀。

“我们从事的文物工作,应该是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奉献的永恒事业。整个文物行业特别需要年轻人来关心它、参与它、保护它,为祖国这一项不平凡的事业作出贡献,中华文明五千年才能永远地发展下去。”这是樊锦诗对年轻一代接班人提出的殷切期许。

坚守,这两个字看似平常,却需要无穷的勇气。正是樊锦诗和无数考古人的坚守,让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