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会,让四套班子“一把手”悉数到场?
在萧山,这次有个特别的回答:不是党委政府的全体会议,也不是全区性工作大会,而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春第一会”。
2月10日,萧山经开区举行“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誓师大会,萧山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杭州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王敏在发言中提到了特殊用意:“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奋勇拼搏、再创佳绩,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特殊动作源于特殊的地位和节点。在2022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中,萧山经开区进位全国第21名,获得了历史最佳成绩,从“第一平台”奔向“第一方阵”,跑得既快又稳。
历史性的跨越,可以说正当其时、鼓舞人心。从国家到省市,拼经济“火力全开”。作为国家级开发区,萧山经开区以强势进位的姿态站上冲锋位,代表萧山发出打好经济翻身仗的最强音。
争先进位历史最佳
誓师大会,对于萧山经开区而言,是一个熟悉的字眼。
4年前,同样是开春时节,同样是一场誓师大会。这个萧山面积最大、行政级别最高的产业平台,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立下“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誓言,撸起袖子加油干。
每一分努力都不会被辜负。如今这场誓师大会上,萧山经开区拿出了一张争先进位历史最佳的成绩单。
从全国来看:在商务部这些年公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中,萧山经开区已从2018年的全国第80位,升到2019年的全国第69位、2020年的全国第44位,再到如今跃升全国第21位,持续加速冲向“塔尖”。
从萧山来看:萧山经开区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区7.1个百分点,拉动全区1.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区11.4个百分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全区14.3个百分点,交出了“稳增长、强动能、促发展”的高分报表。
细分领域的历史性突破,也托举了萧山经开区稳稳的进位。实际利用外资跃升至第7位;首次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成绩突出集体、浙江制造业五星级园区;萧山新招引的3个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均落户在萧山经开区;全省唯一的自贸试验区展示中心正式启动……
从“第一”奔向“第一”,萧山在誓师大会上,给经开区定下“近中远”三个目标:近期,今年要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排名前20位,力争进入前15位;中期,到2026年,要进入前10强;远期,到2030年,要跃升至前5位。
“我们将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聚力能级提升,锚定‘第一方阵’、对标一流要求,勇挑‘主战场、主引擎’重担,以开发区的‘稳’和‘进’,为全区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萧山区委常委、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昌表示,将以实干显担当,以实绩见真章。
新的进位战,已经打响发令枪。
重塑“第一平台”新优势
兔年开局,浙江“新春第一会”发聚焦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提出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其中,重塑平台新优势成为重要抓手。
紧随其后,萧山在“新春第一会”上明确了重塑平台新优势的路线设计:以平台带动全域、以全域支撑平台。
这一路线设计,萧山经开区其实早已实践。时针拨回到1993年。当时,萧山经开区与杭州经开区,同一年拿下“国字号”。短时间内,昔日的田野、村庄就变成了工业新区,萧山经开区成了萧山乃至杭州对外开放的主平台、招商引资的主力军,外资企业数和利用外资数位居全国前列,对全域的带动作用明显。
时至今日,当萧山从“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萧山经开区作为萧山最重要的平台之一,重塑平台新优势成为了最重要的议题。
这是因为成绩之外,萧山经开区还清醒地看到了自身的潜力:一些主要指标占全区比重可以更高,整体城市形态、产业业态和创新生态还可以更优……
新的起点之上,紧紧跟随省市区的战略指向,萧山经开区的发展格局迎来了关键两步:
先是在萧山“兵团会战”中划小单元、尽锐出战。
所谓“兵团会战”,是萧山在高质量发展中发起的一个赶超计划。萧山采用精细、精准、落细、落实的“蒸小笼”发展模式,在保持体制不变的基础上创新机制,将4个平台划分成8个“兵团”,以专班化的形式运作,打破部门边界,集聚资源要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此一战,萧山经开区的板块地图上,从北到东再到南分布着多个兵团,各自辐射带动着所在区域的发展,在产业协同、资源配置等方面错位发展、融合发展。
再是抓住萧山战略性决策、创新性部署的机遇,成立了江南科技城,并完成了对兵团的进一步整合优化,最终形成市北“兵团”、江南科技城“兵团”、绿色智造产业新城“兵团”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中,江南科技城“兵团”,是原有的桥南“兵团”与科技城“兵团”的融合发展。这个板块与钱江新城二期隔江相望,向西与钱江世纪城连为一体,向东与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无缝对接,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拥有长达16公里的钱塘江江岸线。
这个“城”,不仅仅是两个区块地理空间上的简单结合,而是将萧山的东西两翼无缝衔接起来,沿钱塘江南岸的平台一字铺开、紧密串联,萧山经开区由此推动钱塘江南岸形成一个更高质量的增长极。根据规划,将按“三年厚积、五年成势、十年蝶变”节奏,系统全面推进高质量建设,全力打造“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新标杆。
关键两步之后,战略盘整告一段落。接下来的时间,就看萧山经开区如何施展拳脚,打开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之门”。
一扇关键的“门”
从“第一”到“第一”,萧山经开区要打开一扇关键的“门”。
上个世纪以来,在国家设立的各种“区”的序列中,高新区与经开区承担着截然不同的使命。经开区更强调对于经济规模、经济总量的要求,高新区则承担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而在愈加突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当下,萧山经开区率先开“门”,为经开区的发展提供一种发展模式和路径的新选择。
这扇门,就是“创新制胜之门”。
萧山经开区拥有了厚实的产业基础。这里是萧山乃至杭州、浙江世界500强集聚度最高的地方,累计签约引进ABB、采埃孚、开市客、圣班戈、华擎等世界500强项目5个,占杭州全市比重一度达八成以上,占浙江比重也一度达到三成。论地瓜经济,这里的浓度也最高。从阡陌走向世界的万向、传化、荣盛、恒逸,都诞生于此。
今年,萧山经开区还要力争招引落地10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个,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个,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6个,亿元以上项目30个。
如此雄厚的实体经济,是萧山打好经济翻身仗的本钱。
可是,想要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突围,路径依赖显然难以支撑平台攀向更高点。在萧山大刀阔斧地改革攻坚之下,萧山经开区迎来了一个新的机会:随着浙大科创中心、西电研究院、湘湖实验室建设,这里得以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每一个“兵团”,都有了更加精确的“高”“新”定位:
——市北“兵团”要高举强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大旗,发挥各类孵化器、加速器作用,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上下更大功夫。
——江南科技城“兵团”要在科技赋能产业上当好引擎,发挥科创大平台、大集团企业集聚优势,打造更具辨识度的优势产业集群。
——绿色智造产业新城(益农)“兵团”要持续推动荣盛、恒逸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按照萧山设想,这些“兵团”要在“单兵挺进”的同时,深化“联合作战”,实现“1+1>2”的倍增效应。事实上,这些区块也正是萧山创新元素最集聚、最为活跃的板块,不仅仅是区块的简单联动,而是科技与制造的相融共生、螺旋上升,将深度聚焦从0到1原始创新、从1到10应用创新、从10到N产业创新,为杭州定义一个“科技创新策源+智能制造集聚”的新江南。
以“科技+制造”之名,从“第一”奔向“第一”,萧山经开区的未来充满无限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