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各地的马拉松比赛如雨后春笋。一个周末有二三十场,成了常态。各地办马、群众跑马的热情被压抑三年后,像火山喷发一样势不可挡。
跑者水平也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无锡马拉松赛一举打破沉睡十六年的全国纪录。
一
马拉松在各项体育赛事里规模大、门槛低,只要身体健康、达到一定水平,男女老少都可以一显身手。
长跑,也是各种运动技能里,人类有机会击败其他动物、取得好成绩的极少数项目之一。如果举办全动物界奥运会,人类在绝大多数跑、跳、游项目上别说争金夺银,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雀尾螳螂虾作为拳击选手,出拳速度1/50秒,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小时,冲击力非常强大,能将前螯附近的水滴蒸发,产生电火,能把实验室里的器皿击碎。
亚洲织叶蚁参加举重比赛,下颚能举起其自身体重100倍的重量,而奥运会举重冠军,能举起三倍体重就算天生神力。
猎豹短距离冲刺速度超过120公里/小时,而博尔特创百米赛跑9.58秒,等于时速37.6公里左右。他和猎豹同场竞技,形同龟兔赛跑。
变色龙一旦锁定目标,长长的舌头能以高达15米/秒的速度射出,并用舌头缠住猎物,百发百中,射击冠军杨倩未必能做到。
男子跳高世界纪录2米45已保持30年,瑞典撑竿跳高奇才杜普兰蒂斯借助碳纤维撑竿,突破了6米22,美洲虎不用道具,一蹦就有5米5。
一只体重18公斤的袋鼠,可以轻松跳到3米高,9米远。至于鸵鸟,快速奔跑时5米高的障碍能一跃而过。
长跑,也只有长跑,才是人类的祖传绝技。
二
如果举办面向全体陆上动物的马拉松大赛,人类大概是什么水平?
答案可以先剧透一下:人类有实力击败98%以上的对手,成功登上领奖台。而且距离越长,赢面越大。
迄今为止,马是唯一在长距离上跟人类同场竞技过的对手。威尔士的兰尔提德·韦尔斯小镇,从1980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人马马拉松比赛,人的最好成绩是2小时05分,马的最好成绩是1小时20分。
看起来差距很大,考虑到天气、赛场、比赛距离等,人类的竞争力没有那么不堪。
威尔士纬度较高天气寒冷,这对马明显有利。马的散热能力不如人,怕热不怕冷。冷兵器时代,北方草原和高寒地区的战马,战斗力和生存能力远比中原和南方的战马强悍。
赛道山路弯弯,崎岖不平,撒开步伐狂奔时,人比马顾忌要多一层。比赛距离是35公里,而不是标准的马拉松比赛42.195公里,距离越短人越吃亏,这是常识。
在占据天时、地利、马和三大优势的情况下,40年里人类还是赢了两次。那两次都是天气炎热,参赛的英国马不像阿拉伯马耐热,而在大热天里,人类大有用武之地。
人类跟其他动物,都没有在马拉松赛道上正面切磋过,但借助野外观察、农牧业经历和实验数据等发现,耐力比人类好的动物没几个。
四脚动物多数耐力差,首先因为它们身披厚厚的毛衣,要么没汗腺,要么汗腺不发达,散热能力差。猫科动物动作敏捷,奔跑中产生的热量只有10%能散出去,时间稍长(比如连续快速跑三五分钟),身体过热(体温超过40℃),能把自己燃了,“车毁人亡”。
犬科动物散热效率比猫科高(可达80%左右),但也只能跑跑停停。有学者观察到,一只两岁半的母狼追一头白斑鹿130分钟,跑了21公里。
还有人观察到,一条13岁的老狼用了7分钟追上一只兔子,之后它气喘吁吁地休息了22分钟,才将兔子埋起来,然后又睡了40分钟的觉。
人类的身体外表光滑,全身汗腺密布,胸腔宽阔,跑步时双腿用力,双手摆动,迎风招展,散热不成问题,即使炎炎盛夏里奔跑,只要注意及时补水,水里加点电解质就行。
三
人猿相揖别,下树以后,牺牲了大部分的飞檐走壁、窜高伏低能力,但直立行走后,耐力却大幅度提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做过试验,人类两条腿行走,消耗的能量只有四肢着地行走的黑猩猩的四分之一。
四脚动物奔跑时内脏器官都是横向分布,每跑一步必须呼吸一次,也只能呼吸一次,呼吸被迫与步频一样,不能调整。
人类不存在这个问题,呼吸一次可以跑三四步。44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直立行走的同时,也打开了呼吸;100多万年前的直立人便有着比其他动物更好的呼吸系统。
驴子、骡子和骆驼吃苦耐劳,骆驼不吃不喝在沙漠里可以跑上百公里,它们怎么样?
也不行!速度是这些有蹄类家伙的短板,耐力速度也不是强项,要它们以15公里以上的速度巡航,勉为其难。
回过头来看人类。立陶宛人索罗金,一个四十多岁的赌场发牌员、前划船运动员,是目前全世界最好的极限跑选手。2022年,41岁的他在意大利维罗纳举办的2022IAU24小时欧洲锦标赛上,24小时不停奔跑,狂飙了319.614公里。
2018年,日本人风建尚在佐吕间湖100公里超级马拉松比赛中,跑出6小时09分14秒的成绩,配速是不可思议的341。
索罗金和风建尚代表当今人类耐力的极限。出征动物世界马拉松,捍卫人类荣誉,他俩当仁不让。他们真正的竞争对手,实际上是两个:骏马,鸵鸟。
四
5500年来,马一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觉得,猫猫狗狗才是好朋友)。人类跟马交朋友,主要因为它能跑。
198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主持编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马驴品种志》记载,我国曾于1903年举办过一场北京到天津的长途骑乘比赛,全长120公
里,当时参赛的38匹马都是蒙古马,冠军用时7小时32分钟,其中前100公里用了5小时50分钟。
这么看来,在42.195公里的距离内,如果天气不是太热,人类没有战胜马儿的机会——这还只是100多年前,对手是蒙古马。换成现在的阿拉伯职业赛马,更加一边倒。
但马也有弱点:没法像人类一样保持相对稳定的配速,比赛过程中也没法像人类一样快速补充热量和水分。
人类练没练过,水平天差地别,马儿也是如此。现在参加各类世界马术耐力赛的阿拉伯马,奔跑能力比蒙古马好得多。当然,骑手的体重对成绩也有巨大的影响,再神骏的马也经不起姚明这样大块头的折腾。
2020年2月在沙特阿拉伯举办的第二届CEI二星级国际耐力赛中,迪拜的哈姆丹王子骑着他十岁的阿拉伯母马,以平均时速26.47公里跑完120公里,用时4个半小时夺冠。如果它代表马儿跟人类角逐马拉松比赛,优势非常明显——人类最好的马拉松选手,时速20公里出头。
在120公里之内,人类还是无法战胜训练有素的职业赛马。如果24小时连续跑的极限马拉松,阿拉伯马有没有可能跑出319公里以上的成绩?
这个话题有趣,但无解,因为不可能有这样的比赛。
奥运会的马术和举重比赛,一直麻烦不断,把它们踢出奥运会的呼声此起彼伏。后者是因为兴奋剂老毛病久治不愈,行业内部管理一片混乱,前者是因为动物保护组织对人骑着马蹦蹦跳跳一直很有意见,在他们眼里,骏马啊四条腿,就该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奔驰。每到奥运会,他们都会搞点动静,要求取消马术比赛。
至于让马儿像人类极限跑那样折腾,动物保护组织更加不答应,马的主人也不答应。最昂贵的纯血阿拉伯马,身价比肩哈兰德这档的足球明星,中东石油富翁都是当小祖宗一样伺候的。
国际上影响较大的马术耐力赛,长距离120公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兽医进场,检查马匹身体状况,主要是测心率,一旦超过64次,当场劝退。
杭州星奥马术俱乐部教练、同马儿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于炜东说,你让身价上千万美元的骏马跟人没日没夜跑,没人敢操办,也没人肯参赛,重赏之下也没勇夫——顶尖的马术耐力赛奖金也才400万美元。
五
马拉松和超级马拉松比赛,人类都无法战胜马儿,拿个亚军是不是就稳操胜券?也未必。别忘了,还有个神秘对手——鸵鸟。
鸵鸟多能跑,亲眼见过的人很少,相关资料也不多。毕业于海德堡大学生物学专业、后在动物园中从事鸵鸟研究的学者Nina Schaller,在一篇科普文章中称,鸵鸟只需40分钟就能跑完马拉松;维基百科中说鸵鸟可以保持48公里的时速跑半个小时,这些虽然都是听说,但从鸵鸟的生理结构看,这些传说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首先鸵鸟有两只大长脚,而且骨骼精奇。我们看到的鸵鸟大长腿实际是它的脚,看起来像膝盖的部位其实是脚踝,而它的腿尤其是大腿基本上是被羽毛盖住,它只用脚趾走路。
鸵鸟走势怪异,步幅奇大,迈一步能有5米,它跨一步,人类则要走四步。
鸵鸟的冲刺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时速可达72公里左右,百米比赛,可以让博尔特先跑50米。鸵鸟不但短跑能力了得,耐力可能也十分惊人,因为它有撒手锏——呼吸系统。
鸵鸟其貌不扬,跑姿笨拙,但别忘了,这个也是两条腿走路的家伙,祖上毕竟是鸟,鸟的某些特征还是遗传下来了,比如它的呼吸系统,跟鸽子、雨燕一样,也是双重呼吸。
一般的陆生脊椎动物呼吸时空气吸进肺里,在肺内进行一次气体交换,然后呼出。鸟的体腔内有许多由薄膜构成的气囊,与肺相通。吸气时,一部分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后进入前气囊,另一部分空气经过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这样,在一次呼吸过程中,肺内进行了两次气体交换,因此叫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对飞翔生活的重要适应,让它们的呼吸效率比其他动物高得多。
所以别跟鸟类比心肺功能,更别跟它们比拼耐力,那是降维打击。北京民居屋檐底下常见的雨燕,迁移路线是每年从北京到南非打来回,吃喝拉撒全在空中,一飞就是几万里。
六
这么看来,动物界马拉松大赛,人类争冠无望,能不能拿块银牌也存疑。但能够进入前三名,已经很伟大。毕竟人是凭两条腿,马有四条腿,鸵鸟还有鸟类的天赋。
人的耐力,是几百万年的进化史上慢慢练出来的,能跑善跑,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的需要。
人类下树以后,吃肉的比例比果子多得多,而20万年前才发明长矛、2万年前才发明弓箭,长矛和弓箭发明之前,要吃到肉,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捡狮子老虎土狼的残羹冷炙,二是自己打猎。
吃剩饭要及时赶往事发现场,否则战场早被老鹰打扫了。自己动手,赤手空拳肯定不敢动猛兽的脑筋,对付小型动物,石头和木棍只能搞偷袭,想提
高成功率,最有力的武器是自己的两条腿——跑死对手。学界有个专业名词:Endurance running hypothesis,耐久奔跑假说。
这种捕猎方式,在很多土著部落里流行过,比如美国西部的印度安人高休持和帕帕戈人,博茨瓦纳的卡拉哈里丛林人,肯尼亚马赛人(全世界身材最高的部落),墨西哥的塞里人和乌马拉人。
把猎物跑垮、跑死,然后像海滩捡贝壳一样把猎物扛回家,这样的打猎方式,在墨西哥土著玛雅、阿兹台克文明里则是更加司空见惯。小动物遇到人类这样的苦主,如果躲不过,就死路一条。
数学家路易斯·莱本伯格在南非的博茨瓦纳丛林的荒漠里生活多年,也学会了这项技能,写过《追踪的艺术:人类科学起源》一书。
人类的耐力天赋,刻在基因里,是可以随时唤醒的。就算一个人没有任何运动习惯,只要身体健康,人到中年的某一天突然想振作一下,于是开始跑步,也可能成为一个业余好手,至于跑步的好处,就不用多说了,有这么多人在跑,马拉松赛名额这么抢手,就是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