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村观丨坝头山村:谁为放翁而来

    潮新闻 监制 程少波 记者 徐添城 王啸天 见习记者 王伊然2024-11-07 07:21全网传播量52万
    00:00
    00:00

    我们对陆游的了解也许还是太片面了。这是坝头山村乡村运营师刘钊林过去的看法。

    他把陆游写的9300多首诗读了不下两遍,觉得这个南宋诗人身上的标签除了“爱国”和“爱情”之外,还可以更多元。

    比如他的为人处事观,就很值得研究。

    这就是个大命题了。要探究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做很多功课。而回到他和他的家族生活过的地方,找寻一些有迹可循的民间故事,是一个重要步骤。

    于是他带着一个团队和一个方案来到了坝头山村——这个被称为“陆游祖居”,但并不为多数人所熟知的小村子。“我们想把陆游的故事找出来、讲出去。”这个想法让他和村支部书记徐祖良一拍即合。

    现在,距离这个计划被提出已经整整三年。坝头山村和陆游,有了许多深深浅浅的联系。

    我们此番也是慕名前去。在绍兴越城吼山脚下的这个小山村里,刘钊林笑着迎接我们的到来——欢迎走进,陆游的乡村世界。

    陆游和铁粉

    2021年下半年,刘钊林来到坝头山村,他是带着项目来的,也是带着私心来的。

    他是陆游的忠实粉丝。

    “陆游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我完完整整读了两遍。”刘钊林说,陆游诗中提到过许多祖屋一带的风土人情,而这些内容,在坝头山村能找到蛛丝马迹。

    位于越城区皋埠街道吼山北麓的坝头山村,被证实是陆游祖居所在地。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陆游高祖陆轸,就因喜爱吼山灵秀的山水,开始在坝头山村建宅,往来于吼山与老宅鲁墟之间。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陆游曾祖陆珪,将全家从鲁墟搬到吼山,并定居于此。

    自那之后的千百年来,陆氏家族世代居住在坝头山村,直到今天,村里还有60%左右的村民是陆游后裔。且村里依然保留着陆家桥、宋代古井、陆氏宗祠遗址、放翁石螺等众多宋代遗存。

    坝头山村航拍图。记者 王啸天 摄

    这不就是个大型原生态陆游文化研究基地吗?在刘钊林看来,这样一个近在身边的“宝藏山村”不应该默默无闻。

    这话说到了村支部书记徐祖良的心坎上。

    2021年前后,刚刚整顿好村庄风貌的坝头山村正在找一条出路。

    “村里的陆氏后人,人人都知道祖上是赫赫有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但出了村子,却很少有人会把这个大名人跟我们挂起钩来。”徐祖良略显无奈地对我们说。

    再加上,当时村里几乎没有能增收的产业,要想把村子建设好,祖先陆游这张金名片,无论如何得动动脑子用起来。

    好在,干劲十足的陆游“铁粉”刘钊林来了。

    “参与村子改造的前两年,我按着陆游诗词和相关文献,在村里走了无数遍。”刘钊林带我们去看了村里的古井、古桥和石螺,这些现存都与史料记载相符。

    陆游的乡村世界一景。记者 徐添城 摄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归来早觉人情好,对此弥将世事轻”……他还在一步一行间,感受过陆游笔下的乡村世界,那是人人都向往的生活状态。

    他也时常和村民们打照面。闲聊时,总能听到口口相传的陆氏家风,或关于孝德,或关于谦逊,或关于顾念大局,这些都是宝贵的品质传承。

    “有实物有精神有状态,在这满是陆游足迹的坝头山村,大有文章可做。”刘钊林和他的团队决定,要把陆游这个大IP打造出去。

    “我们之后,得让更多陆游的‘铁粉’,慕名走进这个小山村。”

    书院和后生

    陆游的吸粉能力,比想象中更大一些。

    2022年,在做好文物古迹保护和村庄主题美化工作的基础上,坝头山村建起一个陆游书院。

    刘钊林团队最初想要打造这个书院,只是单纯觉得需要一个能够进行文化交流的场地。因此,在书院建造初期,他试探性地邀请了绍兴当地的一些书法名家、陆游文学研究学者前来参观,想不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

    “从门头题字,到装饰用的书画,都是这些名家大师主动捐赠的。”刘钊林觉得欣喜又感动,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书院平台,竟然“炸”出了本地这么多陆游文化爱好者,他们自发聚拢起来出谋划策,想要为坝头山村的发展出一份力。

    于是陆游书院,在没有刻意策划的情况下,成了一个文化共享场所。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陆游文化“追随者”,带着各自的热情和手艺前来加盟。

    陆游书院。记者 徐添城 摄

    浙江画院研究员蒋雪平就是第一个合作伙伴。当然,他现在还有另一个身份——陆游书院放翁书画院负责人。

    我们在村里看到的不少陆游画作,都是出自他的手。

    平日里只要有空,他就会约上几位专业教师,到村里给游客和学生们上几堂陆游主题绘画课。“围绕陆游的故事和诗词,我们会有针对性开展一些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走近陆游,了解陆游。”

    “多有意义的事情啊!”蒋雪平觉得自己做了非常正确的选择。“在一次次的教学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认识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陆游。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成为陆游的‘新粉丝’。”

    放翁书画院之后,陆游书院里又陆续加入了放翁戏院、放翁农创院、放翁汉服社、放翁动画学院等20余个“合作社”,坝头山村陆游IP的研学内容由此变得更多元了,村子的文艺气息提升了,探访陆游乡村世界的后生们变多了。

    今年以来,超2万名绍兴学生走进坝头山村。这个数字让村干部们感到高兴,过去不为人知的小山村,终于有自己的“粉丝群”了。

    刘钊林向记者介绍陆游文化爱好者捐赠的书画作品。见习记者 王伊然 摄

    变化和期盼

    来的人多了,村民们也高兴了。

    除了因为家门口热闹了,还有一个很实在的原因——房租能涨了。

    坝头山村离绍兴市区不算近,村里留守的老人居多,年轻人大多都在外居住。

    这几年,皋埠街道因发展集成电路和高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引进不少企业和车间。村里一些年轻人思维活跃,想着把闲置的老屋装修装修,租给这些新来的务工人员。

    但过去无人问津的坝头山村,连租房也鲜有人打听。“装修一新的两层小洋房,连5000元一年的价格都租不出去。”村民们时常找村干部吐槽。

    或许连陆游老先生都想不到,千百年后,在他的老家,后人们遇到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租不出去房子,増不了收。

    当然,他大概也不会想到,最终帮助后辈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是他本人——这个才情洋溢的大诗人,靠着自己的吸粉能力,给偏僻的小山村带来了一波“财气”。

    村里不少房租正在出租。记者 徐添城 摄

    这两年,随着研学游的优化,以及乡村旅游的带动,坝头山村开始成了人们口中“宜居”的好地方。再加上,村里为了进一步提升村子的知名度,联合上级部门创办了陆游文化节等主题节会,以活动带流量,积聚了不少人气。

    坝头山村“粉丝”涨了,房租也涨了。“不少好的房子房租翻了四倍,村民们感受到了村子发展带来的变化,他们成了实实在在的受益人。”徐祖良指着几块“房屋出租”的广告牌,高兴地与我们分享道。

    “一切还只是刚起步。”他说,于村民、于文学爱好者、于游客,陆游的乡村世界还将不断揭开面纱,未来,这里的配套会更加齐全,服务会更加完备。吼山脚下的这个小山村,会为大家带来更多惊喜。

    坝头山村航拍图。记者 王啸天 摄

    记者手记

    打造名人IP离不开“粉丝经济”

    坝头山村曾经是个“囊中羞涩”的村子。据村支书徐祖良介绍,在2017年他上任之时,村子的集体经济薄弱,且增收无望,因为村里几乎没有产业可言。

    打造陆游IP,起初是村干部与几位村民代表商量着提出的。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想走一条文化发展的路。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零散的文物古迹,片面的文学留存,以及不成体系的发展思路都限制着村子的长远发展。

    后来,刘钊林等陆游文化爱好者带着项目先后来到村里。他们与村子抱团,拓思路、想门道、吸流量,慢慢走出了坝头山村自己的路。

    靠名人IP打造乡村文旅,注定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成效,还需靠时间来验证。但从阶段性成果来看,集聚“名人粉丝”,打造名人资源共享联盟,是一种颇有尝试价值的方式。

    如何进一步依托“粉丝效应”造福村民?这是包括坝头山村在内的许多“文艺范”的村子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村观
    相关新闻
    村观丨枢里村:“上头”的画笔
    村观丨里木栅村:桃园三“解疑”
    村观丨坡塘村:农家乐,还能这么玩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