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声丨在海南小镇,追逐星辰大海

    潮新闻 执笔 姜晓蓉 曹梦琪2024-05-26 22:57全网传播量222.6万
    00:00
    00:00

    从海口出发,迎着海风一路向东。5月中旬的文昌市龙楼镇,游客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和大多数小镇一样,静谧而充满着烟火气息。

    “有火箭发射时可不是这样。”不少当地人的思绪被拉回了5月3日。那一天,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那一天,这个常住人口只有2.7万人的小镇,一下子涌进20多万名游客。

    对不少人来说,文昌航天发射场并不陌生。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是我国首个开放性滨海航天发射基地。那一年,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接着长五B首飞、长征八号首飞、“天问”探火、“嫦娥”奔月、空间站建造……在一次次让人心潮澎湃的航天发射任务中,发射场所在的文昌市龙楼镇,也不断在各大媒体中出现。

    北纬19度、东经109度,这个在地图上要放大数倍才能找到的南方小镇,如今成了无数航天爱好者的向往之地。越来越多人来到龙楼,只为看一次火箭发射,奔赴他们心中的星辰大海。

    追火箭的人

    5月3日,龙楼镇淇水湾沙滩上,挤满了追火箭的人。大雨滂沱,依然挡不住大家的热情。北京时间17:27,轰鸣声中,火箭直刺苍穹。

    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之后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这是张敬宜第35次拍摄火箭。当天发射前起了大雾,厚厚的云层中只能看到巨大的火球升空,一场大雨突如其来,不少人被淋成了落汤鸡。她抱怨道:“这是拍摄效果最差的一次,没有之一。”不过回看照片的时候,内心仍然十分激动。

    第一次来到文昌是2020年,那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发射现场。回忆起这次发射,不少航天爱好者至今仍然人心潮澎湃。

    “太震撼了!”当时的照片张敬宜还珍藏着。也正是从那时起,她成了中国航天的忠实粉丝。这些年,她跑遍了酒泉、太原、西昌发射场以及烟台的海上发射场,拍摄不同型号的火箭。“就像集章打卡一样令人着迷。”她说,每当火箭升空,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唐雨桐和火箭结缘是在2020年5月。偶然间,她刷到了bilibili上一则关于追火箭的视频。视频中,up主记录了在文昌看火箭发射的经历。“原来普通人也能这么近距离看火箭发射!”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结在心里。

    2020年11月,她终于来到龙楼镇。她还记得,凌晨四点,淇水湾沙滩上仍然有数千人守候。

    两朵巨大的火花和一阵轰鸣,火箭在破晓中划出一道金色弧线。上千人在沙滩上高喊:“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当传来发射成功的消息,所有人都欢欣鼓舞,还有人放起了烟花。

    从那之后,唐雨桐便着迷了,每年至少看一次火箭发射。“追火箭只有0次和无数次。”她说,即便发射过程只有短短几十秒,一切跋山涉水、历经艰险的疲惫感,在此刻都足以消解。

    其中一次追火箭,唐雨桐在文昌淇水湾留下照片作为纪念 受访者供图

    每次火箭发射结束,她都会陷入深思,“为什么大家从天南海北来看火箭发射?”“火箭发射的瞬间为什么许多人会热泪盈眶?”

    她的研究生论文课题也围绕火箭发射展开。最终,她在导师的指导下发表论文,标题为《追火箭的人:流动性视角下嫦娥五号发射观测旅游者民族志》。

    写论文的过程,她接触了来自全国各地看火箭的游客。她发现,航天爱好者男性居多,群组中的男女比例为57:10。她抽样选取了处于不同行业的11名受访者,受访者年龄分布从21岁到33岁。

    在和受访者的交谈中,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震撼”“激动”“感动”这样的字眼。

    唐雨桐认为,对于普通人而言,火箭升空的景象在日常生活中是难得一见的,这是大家神往的原因之一。“这是一种超然现象,人类对自身难以企及的超然现象充满着敬畏与猎奇,因此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从夸父逐日的神话到的火箭升空的探索,人类对那片浩瀚寰宇的向往从未停过。火箭就像一个载体,承载了所有人对未知、对浩瀚宇宙的向往之心。

    “小渔村”蓬勃生长

    “这片屋顶正对着发射塔架,直线距离大约3公里,以后游客可以在这里看火箭发射,视野很不错。”最近,李刚正忙着装修一家新酒店,他带着我们爬上一幢八层楼高的屋顶。即便还在装修阶段,他都能想象到未来火箭发射时这里的热闹场面。

    也是,每当有火箭发射,龙楼镇几乎每个天台都站满了人。哪怕观赏角度并不好的居民楼,也有不少人,踮起脚,举着手机或相机。

    李刚在正在装修的酒店露台上规划着未来 曹梦琪 摄

    若时间回到十多年前,镇上的居民们自己也不会想到,“航天”——这个他们并不熟悉的字眼,会让这座小镇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龙楼镇三面环海,镇上的居民过去大多以打鱼、种地为生。2009年,文昌航天发射场在龙楼镇开工建设。那时的龙楼镇,大片的农田随处可见,牛群悠闲地吃着草。一年年过去,高耸的火箭发射架在小镇上格外显眼。

    有人在火箭发射中看到奔赴星辰的浪漫,也有一群人敏锐地感知,“航天旅游”或许是龙楼镇未来的风口。

    2018年前后,在镇上开饭店的力哥发现,专门来看火箭的游客明显多了。开了20多年饭店的他嗅觉敏锐,很快转战互联网,先在大众点评上打出口碑,随着抖音的流行,他又做起了网络直播,介绍起自家散养的土鸡。如今,他的饭店已经是镇上的“网红店”,每逢火箭发射,门口的队伍都要拐个弯。

    文昌鸡是店里的招牌菜。“有火箭发射的时候,每天能卖出200多只鸡。”他笑着说,一天下来,斩鸡都斩到手软。

    趁着火箭发射的“东风”,小镇上的一家家饭店,一家家民宿,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龙楼镇海边村海暇民宿,火箭发射期间一房难求 曹梦琪 摄

    “那是我和战友参与建设的塔架,大约91.7米高。”龙楼镇海边村海暇民宿的老板李雪松,每次和客人聊起火箭时总是很自豪。

    李雪松是龙楼镇最早开民宿的一批人,不过他和文昌的结缘,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2008年,作为某部队工程兵的他第一次来到文昌,参与基地前期工作。“海滨小镇很美,不过那时候镇上只有一条街,唯一的一家宾馆还是新开的。”李雪松印象很深。

    发射场建成后,李雪松为了保障火箭发射任务再次来到龙楼,在这里度过了军人生涯的最后两年。退役后,李雪松决定和战友一起在龙楼开民宿。“文昌的自然风光本就有优势,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航天旅游资源,未来可期。”

    沿着文昌航天发射场对面的海岸线,李雪松来回走了五六趟,最后相中距发射场7公里的一处海边小院。2018年春节,民宿正式开业。

    如今,民宿平时的入住率大约在70%,到了火箭发射期间更是一房难求。很多打来电话预定的客人都会直接问:“你们这能看到火箭发射吗?”

    一组组数据也见证着“小渔村”蓬勃生长的力量——2016年以来,酒店、宾馆和民宿的数量从5家增长到50多家,商铺的数量从230家增长到900多家,近两年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

    用支点撬动“航天旅游”

    在文昌,随处可见“火箭”元素。对这座城市而言,“航天”就是最大的IP。

    旅游具有潮汐性,而文昌的旅游旺季与火箭发射期高度重合。这也是摆在文昌面前最急迫的一道难题,游客们来文昌,除了看火箭发射,还能看些什么?

    据统计,目前到文昌观看火箭发射的人群多为亲子团,年轻人占比大约85%。当前,文昌正在打造航天公园、航天博物馆、观礼平台等各类航天旅游重点项目。此外,还新增航天超算数字展馆集群,建成文昌航天超算中心、文昌航天科普馆、NFT数字艺术博物馆等多个展馆,整合各类资源,初步形成航天科技为特色的研学文旅产品。

    文昌航天科普中心,中学生们正在开展研学活动 曹梦琪 摄

    文昌航天发射场50公里外的海南航天工程育种研发中心,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

    种在花盆里的五彩椒,一棵植株上结着5种颜色的果实;表皮半黄半绿的迷你南瓜,形似麦克风;具备极强修复能力的太空砍瓜,正长出新肉修复“伤口”……在育苗温室里,各种经过航天育种改良后的作物,或高大挺拔,或果实累累。“太神奇了!”不少小朋友看到后忍不住惊叹。

    只要有时间,工程师姚彤总是会亲自带着孩子们,耐心地给孩子们介绍每一种植物。“航天的发展成果,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姚彤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对太空有更直观的认知,了解更多的航天知识,要是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航天梦种子,那就更欣慰了。

    海南航天工程育种研发中心的大棚里,种着各种经过航天育种改良后的作物 曹梦琪 摄

    要是没有赶上火箭发射,文昌航天超算中心一块高5米多、直径3米多的圆柱形立体屏幕,可以逼真地还原出火箭发射的场景。“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来参加研学,他们都很好奇,航天超算用来做什么?”工作人员高晶伶会耐心地跟他们解释,遥感卫星每天都会传回大量的数据,文昌航天超算中心的作用就是去接收,计算,分析,存储这些数据,并把这些数据提供给各行各业使用。

    一到假期,文昌航天科普馆就热闹起来,这是海南首个以航天为主题的科普教育馆,也是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全国科普基地、海南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在这里,不但可以看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孩子们还可以参加馆内特色课程,水火箭制作、宇航员训练仪体验、探月系列、火星系列等课程都很受欢迎。

    对文昌的“航天旅游”而言,更大的机遇正在眼前。

    备受关注的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在新的商业航天模式下,发射场将实现高密度发射,未来也许每月甚至每周都有火箭发射。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附近,两个高耸的火箭模型格外引人注目 曹梦琪 摄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在如此频繁的发射频次下,预计文昌的游客量将出现新的增长点,文昌的文旅接待量级也亟需提升,航天文旅资源也可以进行更深度的挖掘和开发。文昌市旅游协会秘书长陈坚革认为,文昌当下最重要的是抓住契机,引进更高层次的文旅产业,吸引资本和人才,打造航天旅游名城。

    最近,陈坚革正忙着跑旅行社、酒店、线下场馆,他希望,未来能推出几条“航天游”精品路线。他认为,未来航天文旅的发展还需打破边界、推动融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个性化、专业化旅游业态,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类型的游玩体验需求。

    当一枚枚火箭在众人的欢呼中从文昌飞向太空,这座滨海小城,也在寻找自己的星辰大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