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群,因为某景区一起自杀事件浮出水面。
据上观新闻报道,杨媛媛是中部地区一所高校的英语教师,在业余时间是一名心理救助志愿者。她曾潜入“约死群”,发现这是一处藏匿黑暗的地方。聊天内容满载负面情绪,人员构成极度复杂,目的各异,甚至会有人引导和教唆轻生,令她直言“差点震碎三观”。
暴露出的事实触目惊心。在这个群里,负面情绪被放大,正面情绪反而不受欢迎,群员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可想而知,如果任由这样的负面信息传播下去,得不到有效疏导,会产生什么样的恶果。抱团未必能取暖,相反可能相互感染,深陷泥淖不可自拔。这个时候就需要外力的介入,提供帮助,扮演守护者的角色。
治理“约死群”离不了法度。对于这样的群,社会应该保持警惕,一经发现就立刻举报,平台也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封停。而对于一些违法行为,司法部门也需要及时介入,主动展开调查,将不法份子绳之以法。
但一封了之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最有效的治理办法还是尽早发现,尽早干预,这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发现、介入机制。
“约死群”大多在QQ以及微信上运行,因为本身的特殊性,这些群的运作也比较隐晦和封闭,人们并不清楚另一个人身上发生了什么,甚至亲人也未必意识得到,客观上给治理带来了难度:怎么发现,发现了又该如何介入,谁来介入?
自杀轻生都不是毫无征兆的,都有一个内心挣扎的过程,他们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流露出厌世轻生的念头,也可能在某些地方留下只言片语。怎么将他们找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网友、志愿者、社会机构,就职的企业,所属小区社区,他们都可以是异常情况的发现者和有心人。
心理救助志愿者提出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来识别的办法也值得一试。有些痕迹单个看,没有多大意义,但串联起来,就能代表一定的意义,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将这些有效信息识别出来,有助于第一时间预警。当然,前提是做好个人隐私保护,收集的信息必须基于公开的信息,干预也必须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进行。
通过建立一套干预机制,可能在关键时刻拯救一条生命。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容不得耽搁。
治理“约死群”更需要阳光和温暖。产生轻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或者情感失意、家庭暴力、校园霸凌,或者遭受工作、婚姻上的挫折……但他们的经历都有共性:他们的原生家庭均未能给到他们足够支持,平时缺少可以倾诉、依靠的人,身不由己地活成一座孤岛。社会需要用更多的正能量去感染那些受到伤害的人,用法度严明、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去弥合伤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