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撰文说,全国各地古镇“查重率”可以说已达99%。很多游客也发现,所谓的“古镇”“古街”,鲜有旧时痕迹,而是根据现代化旅游和商业需求重新建的度假村,商业化气息很重,里面有酒吧、民宿、工艺品铺子,但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甚至连卖的特色小吃也越来越相似,成为了旅游产业的“集散地”和披着古镇外衣的“小商品城”。
按理,旅游和商业并无本质的冲突。旅游本身就是商业化服务,所以景区离不开商业元素的植入。谁都喜欢“原生态”,但谁也不希望游玩的地方既没有吃喝,也不能休憩,只孤零零地矗立着老建筑。商业服务既可以给游客提供生活的便利,也可以增加景区收入,将收益用于古镇的修复和保护,以达到良性循环。
但是过度商业化让古镇变了味。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一些古镇模仿其他著名景点,比如修建仿古建筑、引进大型商业化游乐设施等等。看似表面光鲜了,却违反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看似遮盖了瑕疵,却让崭新的“古镇”失去了独特性。
还有一些商家为了迎合游客口味,销售一些与古镇毫无关联的商品和特色小吃,这使得古镇的传统文化遗产和历史价值逐渐被稀释甚至淹没,也让原住民失去了他们的文化传承和生活空间。这些,让游客在古镇中失去了真正感受历史和文化氛围的机会,所以他们坚决“用脚投票”。那些不停冒出来的崭新“古镇”,在经济上也逐渐失去投资经营的价值。试问,全国抱怨日益萧条、赚不到钱的“古镇”景区又有多少?
如何让文化和商业做到双赢?肯定要在传承好文化的基础上平衡商业化。古镇的特点在于“古”,游客选择古镇是为了古镇所蕴含的风土人情和文脉传承。要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内核,真正传承好古镇的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这个过程,要通过鼓励原住民保持其传统文化来助力,文化场景需要当地人和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作支撑。这样才可以让景区在彰显古韵特色的同时产生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
简单来讲,就是要维护古镇独特的灵魂不变。虽然表面来看,保护古镇的特色,要让渡很多商业利益,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镇的文化和古镇的旅游商业,谁是根谁是本?只有传承文化维护特色,才能维护古镇乃至周边全域旅游的“身价”,才能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商业两不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