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俄乌冲突持续一周年。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2月23日,联合国大会继续就乌克兰局势召开紧急特别会议。在当天的会议上,联大以141票赞成,7票反对,32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包括乌克兰在内的75国共同提交的“和平公式”决议草案。该草案强调在乌克兰寻求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全面、公正与持久和平的紧迫性。
中方在会上的发言中表示,当务之急是推动尽快实现停火止战,中方即将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
双方妥协空间有限,冲突加剧信号呈现
就战场形势看,双方持续已久的拉锯战还在继续,都无力通过彻底扭转战局,让自己在这一特殊时间节点上赢得战略上的主动。就政治解决而言,西方持续加码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特别是乌东四州公投入俄的发生,让双方妥协的空间变得非常有限。
据保守估计,俄乌双方伤亡人数都已超过10万人。这场二战结束后欧洲最大的军事冲突,已经导致两国GDP出现千亿美元下滑,欧洲也因为能源制裁付出8000亿欧元代价。令人更加不安的是,经历了一年,世界等来的不是战乱终止的迹象,反而是冲突加剧的信号。
先是乌克兰借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争取支持,得到了西方大国的积极回应。法国总统马克龙声称“已经做好迎接一场长期冲突的准备”,德国总理朔尔茨宣布向乌克兰提供“豹2”型主战坦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慕尼黑会见乌克兰外长,承诺继续加大援助。
随后,拜登在未发任何声明的情况下突访基辅,重申“与乌克兰在一起”,并宣布再向乌克兰援助5亿美元。2月21日,普京发表了备受关注的国情咨文,痛批西方引起战争,表达了绝不屈服的信心与决心。普京还宣布暂停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这意味着美俄之间唯一的军控条约也被搁置起来。西方对此反应强烈。
综合来看,一周年的时间节点非但没有成为通往和平的标志性时刻,反而正在成为冲突升级的新起点。
世界徘徊在一条结盟、对抗、制裁、冲突的诡异道路
俄乌冲突僵局难破,虽有两个当事国之间复杂的历史原因,但更多还是西方与俄罗斯政治对抗愈演愈烈的结果。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北约五次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安全空间。进入新世纪,俄罗斯与西方的矛盾不断加深,双方在乌克兰的争夺也日益激烈。实际上,在2014年乌克兰再次发生危机、克里米亚被并入俄罗斯的时候,俄罗斯与西方就已经完全撕破脸。
自此以来,西方与俄罗斯的关系,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大国关系,都在沿着一个结盟、对抗、制裁、冲突的诡异道路前进。不解决这种由来已久的大国政治对抗,俄乌在战场上的冲突,就最多只能被按下暂停键,而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实际上,危机爆发之初,俄乌双方曾举行多轮谈判,取得重要进展。遗憾的是,和谈中断了。其中的原委值得深刻反思。冲突发生之前,美国就一直在俄乌之间搓火、拱火,冲突发生后,则积极出钱、出武器,打代理人战争。泽连斯基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持人布伦南采访时就曾表示,“美国每个月都会给我们15亿美元,来支持我们的预算,去打这场仗。”从美国实施对外干预的历史和亚欧棋局大国博弈的实际看,美国如此积极地介入俄乌冲突,当然是无利不起早,摆脱不了借战争套利的嫌疑。
欧盟和乌克兰无疑是利益受损严重的双方。“欧洲之门”战事蔓延,整个欧洲在过去一年更加动荡不安;围绕对俄制裁和能源问题,欧盟内部发生了明显分裂。乌克兰的国家利益受损就更加直接和严重。“两只大象打架,草地一定会倒霉”,乌克兰虽然是冲突的两个主要当事方之一,但更多沦为了“草地”的角色,国家命运也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国小则亡于外力,国大则亡于内部的邪恶”
对俄罗斯而言,这场冲突是其对西方多年积怨的一次总爆发。但冲突也让世界看到了俄罗斯的衰落,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做支撑,这个“二号军事强国”在军事上的表现,很快由一些人最初预测的“牛刀杀鸡”,演变为“钝刀子割肉”。
俄乌冲突持续一周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警示。发展与安全,国内与国际,是当今时代国家发展必须深入思考和正确处理的两对重大关系。
西方思想家孟德斯鸠有言:国小则亡于外力,国大则亡于内部的邪恶。然而,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国家,不论其规模大小,都必须同时面对来自国内和国际的两种挑战,需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
以乌克兰为例,其走到今天,固然是外力绞合的结果,但其自身先是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摇摆不定、进退失据,后来又一头扎进西方怀抱,采取极端敌视俄罗斯的对外政策,这无疑也是酿成苦果的重要根源。
俄乌冲突的前因后果和复杂演变还表明,没有安全,发展难以持续;没有发展,安全就没有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在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关于处理发展与安全、国内与国际的关系问题,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时代命题,并作出了一系列深刻阐释,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并坚定不移地加以贯彻落实。
俄乌冲突也警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性。
2月22日,普京在莫斯科会见来访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王毅称中俄关系“成熟坚韧、稳如泰山”“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干扰,更不接受第三方的胁迫。”中方的表态,绝不是在俄乌冲突中“选边站”,而恰恰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生动反映。事实上,俄乌冲突发生后,中方一直劝和促谈,积极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贡献中国智慧。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也并不意味着失去伙伴和朋友。普京总统就曾当面对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对于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保持平衡立场的态度,俄罗斯表示理解与支持。”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