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当今世界,颠覆性和前沿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在浙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新质生产力让传统产业迭代,让新兴产业抢滩,让未来产业争先,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为此,潮新闻策划推出《寻“新”记》系列报道,从细微处,看浙江如何向“新”而行。
“哒哒哒”一只通体银灰的机器狗,正在地面灵活穿梭,不仅能够轻松绕过障碍物,还能完成“绕过椅子走向红色球”“蹲下钻过山洞”等复杂指令。近日,在杭州市科技局组织的媒体采风调研活动中,记者见到了这款机器狗。
四足机器人在演示 图源:杭州市科技局
这是由西湖机器人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湖机器人”)研发的四足机器人,产品体重约 14 千克,搭载高精度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具备自主规划路线、躲避障碍物的能力,可完成巡检、递送物品等任务。
聪明的脑袋得益于四足机器人有独创的“大脑+小脑”系统。“大脑”负责深度学习与指令解析,“小脑”则精准控制肢体动作,让机器人不仅会思考、能理解,还能做出恰当反应。
西湖机器人联合创始人、CEO杜海涛介绍,四足机器人还预置了图像检测定位系统,使用者只需要添加传感器,就能快速投入使用,省去了复杂的二次开发。
四足机器人 图源:杭州市科技局
一只灵活的四足机器人,从概念萌芽到真正落地,中间要经历无数关卡。
从2021年起,西湖机器人团队开始着手研发机器人,基于此前积淀的经验以及不断的技术突破,公司成功自研了关键模组电机与电池,从而为机器狗提供了优异的运动性能、续航能力以及安全保障。
同时,全新外形的设计使得机器狗实现了全面的升级。当前,四足机器人已经经过了四次迭代,并添加红外相机等传感器,实现了巡检、引导等功能,达到了可以量产的阶段。
“今年我们的订单处于爆棚趋势,各种场景希望四足机器人落地,当前产值已达几千万。” 西湖机器人产品项目总监章洁涵表示,面对激增的市场需求,公司正加速产能布局。
四足机器人与老人互动 受访者供图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西湖机器人”是西湖大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首个自主优质成果产业转化落地项目。“公司创始人王东林是西湖大学工学院人工智能系副主任,首席科学家张岳是西湖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国际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知名专家。”
在人才团队建设上,西湖机器人还引入原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产品和运营总经理杜海涛担任CEO,还有来自华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经营管理人才、科学家加入,帮助西湖机器人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团队。
“我们的机器人主打的是亲民路线。”章洁涵介绍道,与市面上常见的工业级机器人不同,西湖机器人专注于民用市场,特别是在工业、养老、医疗、社区服务等贴近百姓生活的场景。“当前版本载重5公斤,下一代将提升至7-10公斤,以满足更多需求。”
四足机器人在社区 受访者供图
在杭州古荡街道和翠苑街道,这些四足机器人已经化身养老助手,可以轻松上下6楼为老人送饭送药,还能陪老人聊天解闷。
“浙江就像是一片科技创新的沃土。” 谈及扎根于此的缘由,章洁涵感慨道,“这里的高校资源能够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政府更像是贴心的‘服务员’,经常主动问我们需要什么帮助。这种科创氛围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
面向未来,西湖机器人正构建完整的机器人产品矩阵,除四足机型外,轮足式和双足人形机器人研发同步推进。据章洁涵透露,新一代产品将突破小脑运动控制技术,并增强视觉、语言推理能力。
工程师在研发测试 图源:杭州市科技局
站在实验室的落地窗前,工程师们正在测试新一代双足机器人的性能。透过玻璃幕墙,能清晰看见机器人正跟随指令完成任务。这个诞生于西湖畔的科技企业,正以坚实的步伐,丈量着智能服务的未来图景。
步入2025年,席卷而来的机器人热潮,正在全国涌动,抢占机器人的竞争制高点,成为各地竞相角逐的新“战场”。
早在2017年,浙江便印发了《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着眼于推进机器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去年9月,《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印发,明确要前瞻布局和加快推动全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政策助力下,浙江的机器人发展正在加速向前。从社区四足机器人送药,到人形机器人跟着民警进行巡逻……一批批来自浙江的“机器人”正开辟无限可能。
在政策支持、平台建设与产学研融合的协同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浙江众多像西湖机器人一样的企业,以过硬的技术,凭借勇于创新和敢于担当的使命感,在新质生产力的广阔舞台上,将会竖起属于自己的新标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