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个春天,创新的动能涌动在之江大地。
“六小龙”出圈、浙江首颗海洋卫星发射成功、低空经济蓬勃兴起……当前发展阶段,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浙江有基础、有条件、有底气。
浪潮背后,是以人为本的政策与服务、包容并蓄的社会氛围、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和潮新闻·科技频道一起,关注浙江创新之道。
此前报道:
创新浙之道丨浙江机器人“突出重围”,谁将成为下一个“顶流”?
打开手机,外卖会根据个人饮食喜好推送美食;点进医院系统后台,医生可以根据电子病历迅速诊断病情;行驶在路上,“能掐会算”的绿波让出行“一路绿灯”……
这些便利生活的背后,都是一长串由0和1排列组成的数据。
近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杭州市试点项目启动,20家头部企业共建数字时代“高速公路”。杭州正积极探索创新,通过构建先进的数据基础设施,助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这条“高速公路”上,一辆辆数据“汽车”疾驰而过。“高速公路”会通向哪里?路上风景几何?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杭州市试点项目启动会
杭州建设数字时代“高速公路”
数字化时代,数据爆炸式增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24年,我国首次对数据资源进行“全面体检”,“体检报告”中显示,2023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到惊人的32.85泽字节,这相当于1000多万个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据,正释放着看得见、摸得着的重要价值。
自2019年起,数据已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被称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在不断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
眼下,人工智能正赋能千行百业。假若人工智能失去数据,便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章丰告诉潮新闻:“数据和算法、算力共同组成人工智能‘三件套’,缺一不可。其中,数据更是一家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基础。”
数字时代“高速公路”,图源:AI生成
想要数据“跑”得又快又安全,离不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这条数字时代的“高速公路”。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从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角度出发,面向社会提供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服务的一类新型基础设施,是集成硬件、软件、模型算法、标准规范、机制设计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高速公路是安全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数据安全高效流动的基础保障。”章丰表示,正如同高速公路能够安全又快速地连接不同城市,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也能够使数据“畅行无阻”,更好地发挥价值。
2025年的第一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明确到2029年,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杭州作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试点的首选地,不仅承载着海量数据的流通使命,更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了“杭州路径”。
杭州正在加“数”前进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明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的东南一隅。当人们提起杭州,脑海中浮现的,除了如诗如画的西湖美景,还有勇立数字经济潮头的奋进之姿。
章丰表示,有“数字经济第一城”之称的杭州,具备良好的数据要素产业创新生态。杭州被选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与数字经济发展和数据产业培育的长期积累密不可分。
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了“数字浙江”战略,并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再到去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2万亿元,实现增加值6305亿元,创历史新高。在这20余年的时间里,杭州踏着数据之浪,见证了电商行业的风起云涌、短视频与直播的热火朝天、人工智能的日新月异。
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杭州展现澎湃动力。近年来,杭州政府一直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以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杭州市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为例,作为全国设区市层面首部关于数据流通交易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了数据权益归属等数据要素流通中的核心问题,部署了打造多元化市场主体生态系列举措。
“中国数谷”,图源:中国数谷社媒平台
在章丰看来,2023年启动建设的“中国数谷”,便是杭州数字经济创新生态的生动写照。
“中国数谷”以杭州高新区(滨江)为“核心区”,并在临平、临安、余杭等各区县有所布局。它的目标是打造数据产业集聚区,构建数据生产、交易、应用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中国数谷”构建的“三数一链”体系等,能让数据能更安全、高效地流通。其中,“三数一链”体系指的是可实现数据交易场所、“数据发票”(合规流通数字证书)、数联网、区块链跨链互认,以解决数据流通中的监管难、互信难等问题。
据了解,今年年初,“中国数谷”内的16家企业数据接入连接器节点批量上线。其中,兵峰数字数据发布了农业领域玉米、小麦、西红柿三种作物的生长监测模型,成功完成首笔超百万元数据交易。
“高速公路”上风景几何?
要想富,先修路。数字经济时代,杭州不但要修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这条“高速公路”,还要让大家享受到“高速公路”带来的便利。
此次试点项目,共有20家头部企业共同参与建设。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承担数场、数联网、区块链、隐私计算和可信数据空间等5项任务,这些企业会在这几方面重点探索,期望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未来,这条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公路”上风景几何?
数据要素产业加速向前,技术服务市场也“热闹”了起来。蚂蚁集团副总裁、浙江蚂蚁密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韦韬在全国各地“马不停蹄”。在接受潮新闻采访前,他刚刚结束在北京大学的一场数据相关分享。
去年9月底,杭州市建成全国首个密态计算中心,由杭州市数据资源局和杭州市发改委共同推动,蚂蚁密算提供技术支持。杭州市密态计算中心面向数据产业生态中的数据提供方、加工方和使用方等,提供低成本、全链路、全生命周期的密态安全保障。
韦韬认为,安全风险已经成为数据供给与流通利用的首要顾虑,如何通过技术信任构建新的数据安全体系,破解“缺乏加工、缺乏融合、缺乏验证”三大行业难题,提高数据产业多主体的“联合加工”效能,是行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蚂蚁密算正在联合行业合作伙伴,积极探索金融、保险、公共数据等领域的新实践。
韦韬以新能源车险为例,目前保费普遍偏高就是因为由于保险公司缺乏维修保护、电池使用情况等数据,难以进行精确定价。蚂蚁采用密态计算技术,联合多家保险公司对用户画像等人的数据、驾驶行为等车的数据、车型历史理赔情况等保险的数据进行特征工程和建模,构建了交强险、车损险、三者险等车险定价模型。“现在,车主人均每年降低300元左右保费,还有10家保险公司实现更准确、更合理的定价,吸引更多的用户,预计会带来数十亿保费收入。”韦韬说。
数字时代“高速公路”,图源:AI生成
此外,数据能快速流通是“高速公路”的一大重要建设价值。杭州市数据集团数据产业事业部总经理、杭州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胡晓东告诉潮新闻,后续他们会构建数据认证统一标准,实现异地数据互联互通,极大地便利企业营造更好的数据使用环境。
眼下,企业间的数据交流和任务对接还存在一些挑战。胡晓东举例,如果一家位于南京、经营数字业务的企业想要与杭州的企业“牵手”开展业务,就可能面临跨网而导致的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难题。
能不能为不同企业数据打造相同标准的“身份证”?
胡晓东说:“当数场和可信数据空间建成之后,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数据可以做到多平台互认。”
胡晓东表示,企业通过参与建设,不仅能够率先享受先行先试任务的成果,还能通过互联互通平台拓展业务范围,对自身业务发展和行业推动产生显著支撑。此外,他还透露,“目前杭州有20家企业参与试点,接下来还会陆续扩建共建名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