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火星环境“搬”进地球,总共需要几步?
宁波大学天体化学与空间生命-钱学森空间科学协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协同研究中心”)研发的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给出了答案:一步到位。
这个形似小型集装箱的装置,体积约为1.8立方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模拟舱内如同一个“迷你实验室”,小小的空间内放置了重力、磁场、辐射、温度、气压、气体成分控制等九大模块,能高度复现火星的复杂环境,打开装置大门,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火星的“任意门”。
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内部,受访者供图
地球生物进入火星将会如何?
先在“微型火星”里做张“模拟卷”
在电影《阿凡达》的奇幻世界里,人类需要佩戴过滤有毒气体的特殊面罩才能在潘多拉星球生存。这种艺术想象折射出真实的空间探索难题——虽然电影中的潘多拉星球是艺术设定,但地外星体环境的确和地球上环境大为不同。
火星表面平均温度在零下55℃,大气密度相当于地球的1%。地球上的生物进入这样的环境,将会有何变化?
想要知道答案,生物可以先做张火星“模拟卷”。
微重力、亚磁场、强辐射、低温、低压……模拟舱能在同一时间全面模拟火星上综合环境要素,如同一个“微型火星”。科研人员可以利用舱内机械臂对生物样品实现多项研究操作。“许多模拟火星环境下的空间生物学相关研究项目都能在这里开展,所有生物样品的实验数据均可通过网络化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协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华跃进介绍道。
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受访者供图
虽然装置提供的模拟环境,与真实太空环境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一模拟装置成本较低、使用灵活。不同于我国已有的太空模拟设施只能独立控制单因素变量,这一设备可以将不同因素整合于小型空间的模拟舱。
“在我国已有的模拟设施中,每一个变量因素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如只能够调节温度,或者只能调节辐射,但协同研究中心这一装置的每一个因素都可以改变,它既可以进行单因素变量实验,还可以在同一时间开展多因素变量研究。”华跃进说。通过调节,模拟舱除了能够模拟火星,还可以自由模拟月球等其他太空环境。
为何要“预习”实验?
探索火星,步履不停
在火星上做实验前,为何要先模拟一番?
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翊乐告诉潮新闻,在模拟舱内了解大致科研情况,如同让科研人员做了“预习”,能帮助未来火星上的研究。
作为地球的“近邻”,火星被认为曾拥有类似地球一样的宜居环境以及丰富的资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就开启了火星探索之旅。
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深耕的勇气,我国对火星探索步履不停。在2021年,我国已经通过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探测,后续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人类对火星的不断探索,将丰富人类对类地行星的认知,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
“送上太空的载荷有限,每一克都弥足珍贵,”吴翊乐说,“如同航天员要在地面上进行反复训练后才能上天一样,为了应对未知的变化,科研人员会在地面上进行模拟实验,做好预案后,再到火星上进行研究。”
2025年1月8日在广东中山拍摄的火星特写,图源:新华社
“十八般武艺”即将一一展现
共享模式下,多家单位助力逐梦苍穹
在吴翊乐看来,模拟舱是协同研究中心“压箱底的宝贝”。目前,协同研究中心已经正式开放模拟舱。接下来,舱内还会展现科研的“十八般武艺”。
华跃进说:“眼下,模拟舱内的许多研究还属于空间生物学领域,接下来会有空间物理学、材料学等更多学科领域的实验在这里一一亮相。”
此外,模拟舱也将开启“共享模式”。协同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与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15家高校、科研机构达成合作,向精心挑选的项目团队免费开放模拟舱使用权限,并且提供开放课题项目资助,支持其在模拟舱内开展相关研究。“目前是第一批,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项目在模拟舱里展开。”华跃进说。
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受访者供图
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中,这个“微型火星”正为人类搭建起通向宇宙的阶梯。吴翊乐透露:“在模拟舱的试用期内,我们已经在里面开展过一些实验了,接下来这些实验样品还会送上太空,进行真实的太空实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