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再一次全市聚焦低空经济。
上周五,温州高质量建设民航强市、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动员部署会召开。一大批平台揭牌,一大波项目签约,加上会场里众多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代表的身影,共同描绘出了温州低空经济未来发展的“雏形”。
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虚到实,不过短短一年。2024年,温州首次系统谋划低空经济的“起飞”之路,起步不算早。如今,包括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直升机等在内,温州的产业链条几乎涵盖了低空经济所涉及的各种航天器。
温州是如何快速切入这条新赛道的?有何优势?这些大家疑惑的问题,正一步步被解开,温州低空经济的未来路径逐渐清晰。
为什么向蓝天要发展?
向蓝天要发展,是温州的老传统。
曾经的瓯越山河道阻且长,“水路一条”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最大掣肘。与大多城市的交通发展路径不同,温州另辟蹊径选择向空中突破发展瓶颈。毕竟,空中是相通的,不受地形条件限制。
苍南至泰顺“空铁联运”航线。图片来源:苍南发布
1990年温州勒紧腰带建成温州机场,直到8年后才有了第一条铁路金温铁路,11年后第一条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温州段通车。可以说,机场是温州走出温州、走向世界的“首个窗口”,促进了温州经济的第一次腾飞。
现在,一个新的“窗口”摆在了眼前。2024年被称为国内低空经济“元年”,在这一年的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低空经济再度成为全国两会热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前景很美,市场很热。但很多人也许会觉得,低空经济似乎和温州没多少关联度。其实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低空经济都刚刚起步,处于同一起跑线。温州并非没有优势。
曾经的地形劣势,如今变成了优势。温州的空域是陆域的4倍,“山、江、海、湖、岛”的复杂地貌反而为低空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如果把“地形阻隔”转化为“空中走廊”,无疑是市域一体化的一条捷径。
龙湾⇄青田跨市“飞的”。 图片来源:龙湾发布
发展低空经济,根本指向是发展,重中之重是产业。细细梳理后发现,温州传统优势产业和低空经济匹配度很高,比如瑞安的汽车零部件,乐清的电气。无人机的大部分零部件和汽车很相似,关键部件都是电机、电池等,这为温州发展低空经济制造业打下了基础。
这一年有何成效?
在低空经济教研领域,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吃了温州的第一口螃蟹:2019年在全省率先开设无人机应用专业,至今已培养1000多名产业链人才。
随着2024年温州切入低空经济赛道,舞台更大了。低空经济元年,对于温州来说,需要系统性搭好产业框架。2024年5月,安防学院和相关部门牵头成立温州低空经济研究院,作为“产业智囊团”。随后,又联合编撰温州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以及新老产业跨界融合路径图等。
无人飞行器eVTOL文成首飞。 陈轩 摄
市级层面做好指引,县里四面开花。文成和亿航智能合作,主攻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的生产、销售和运营,并计划通过文旅等应用场景打造低空经济典型应用先飞区;泰顺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当地企业飞翔通航将在周边开展载人(商务包机)或载货飞行、长途空中游览、短途空中游览等多业态运营;龙港落地浙南低空经济孵化基地,主攻多旋翼无人机产业的制造链;苍南坐拥168黄金海岸,目前已尝试推出到龙湾机场、泰顺等地的直升机航线,拉近游客与山海苍南的距离;瓯海与浙江上云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将建设自动化无人机生产线,力争10年内实现百亿产值……
这些落地的企业,不乏掌握国际领先技术。据初步统计,目前温州已集聚低空制造相关的规上企业 113 家,全产业链供应体系本地配套率达 85%以上。此外,有32家本土重点企业实质涉足低空经济,更多企业可转型升级。
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上周的动员部署会,是一次成果的大手笔释放。浙南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温州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培训中心、温州低空联合实验室揭牌,将在温州加快形成飞行服务、设施建设、飞手培训、专业研究一体的低空经济生态。平阳低空经济及高端装备产业园、瑞泰航空部件轻量化智造等9大项目的落地,则进一步加速了产业链的成熟。
低空经济如何高飞?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将低空经济作为未来产业布局的重点。但各地的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各异,如果一哄而上、同质发展,势必脱离实际,造成资源的浪费。温州要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必须结合当地条件,拿出自己的杀手锏。
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嫁接“空中”赛道,国内已有案例可借鉴。深圳依托当地电子信息产业的雄厚基础,已形成低空技术装备研发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福建则利用新能源汽车等全产业链优势,积极发展飞行汽车等新能源航空器;宁波作为港口城市,将低空经济与海洋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低空飞行器在港口物流、海上巡检、海洋救援等领域的应用。
以现有产业为基础,自然起点高、入手快。温州不仅传统优势产业和低空经济匹配度高,新能源产业也擦出了火花。前几年,温州提出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现有新能源汽车制造链企业1000多家。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是天空,在新能源汽车基础上,再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链高度吻合,事半功倍。
龙湾就是产业融合的很好例子。龙湾梳理出了新能源、光电、新材料、汽车电子等40多家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打算嵌入无人机产业链。比如,让“中广核俊尔”提供无人机特种工程塑料外壳,“麦田能源”专注储能系统研发,然后由头部整机企业——黑蜻蜓无人机科技公司制造出应用于农业、消防等场景的整机产品。
应用领域也大有文章可做。目前,浙南闽北赣东还没有低空飞行试验场,温州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地形条件,打造低空飞行的立体试验场。比如,“一县一特色”“一域一场景”,谋划低空+快递物流、城市治理、应急救援、农林植保、安全巡检、文旅融合、医疗配送等十大特色场景IP。丰富的应用场景,将是温州招商、文旅等的金字招牌。
苍南无人机表演。 图片来源:苍南发布
立足脚下,眺望蓝天。低空经济不仅承载着产业升级的重任,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有一天,“飞手”送货、“飞的”旅行等场景融入温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温州也必将成为近悦远来的“天空之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