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正月十四)晚,时隔20年,丽水主城区再次迎来了盛大的舞龙灯彩活动——“丽水祥龙闹元宵”舞龙灯彩巡游。本次活动规模空前,汇聚了来自丽水九县(市、区)和经开区的10支非遗舞龙队伍、千余名队员,组成了千米长的龙灯阵容。
数万市民夹道相迎,超过110万名网友守在直播间线上“围观”,就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INS账号,也分享了这场“出圈”“出海”的文化盛事。
一场文化盛会,如何唤醒一座城市的文化共鸣?如何在狂欢与秩序之间找到平衡?如何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动实践?或许,能在这场群龙巡游活动中,找到答案。
谁家没有一条“祖传”的龙
首个“非遗版”春节后,年节尾声的“压轴戏”成为另一焦点。
可以想见,元宵之夜,长街花灯,锣鼓鼎沸,天上星汉不及此刻人间烟火,大江南北,皆是龙舞雄姿。
作为丽水最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舞龙活动在各地早已热闹开场。哪个乡迎龙灯,人群就往哪边涌;哪个龙舞得好,话题就往哪边靠。2月9日(正月十二),莲都“九龙”齐舞九龙湿地,场面壮观,令人意犹未尽。
此时,丽水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一场更大的行动——集结九县(市、区)和经开区的特色非遗龙灯,热热闹闹地“大闹”元宵。
然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
毕竟,上一次丽水主城区举办大型舞龙灯彩活动,还是20年前。2005年,一场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龙狮大会”轰动全城,各县(市、区)纷纷派出最具代表性的龙狮队伍打擂“争霸”,龙腾狮跃的场景至今深深印在了无数市民的脑海里。
今年元宵舞龙灯彩活动,到底办不办?丽水特意召开论证会,市直相关部门、县(市、区)代表齐聚一堂,各抒己见,结果一致认为——难办。
首先是安全压力大。如何维护现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确保每一位参与市民和游客的安全,将成为一把“利剑”悬在组织方头顶,成为不容有失的头等大事。
其次是时间紧。即使对常年舞龙的地方来说,也需要提前一两个月张罗。而此次规模之大,短时间内能不能做好,谁都没有把握。
再者是任务重。活动筹备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协调交通管制、人员调度、安全保障、宣传推广等,每一项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在短时间内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每个环节无缝衔接,难度很大。
而另一边,丽水市民和游客对高品质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时值“非遗中国年”,一场点燃全民热情的活动,无疑是活化非遗、唤醒文化认同、增强凝聚力的宝贵机遇。况且,各县(市、区)持续开展的舞龙等年俗活动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丽水的资源整合提供了支撑。
权衡再三,丽水咬牙,办!
结论敲定,另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舞龙,选什么龙?
这下,九县(市、区)和经开区代表纷纷兴奋起来,毕竟,谁家还没有一条拿得出手的“龙”?
迄今1400余年的处州城,一不缺“祖传”,二不缺“特色”。
论历史。起源于盛唐时代的莲都青林板龙,距今已有1000多年。1950年的元宵节,长达170多节的青林板龙出龙游舞,壮观规模被载入《丽水市志》《浙江名村志》。
论规模。缙云板龙以长和大闻名,下小溪村的千米长龙有430多节,龙头高达5米,创下吉尼斯纪录。
还有景宁英川板龙、龙泉安仁板龙......各县(市、区)代表争先恐后提名,都想把自家最气派的“龙”放出来。
但若条条都是大板龙,视觉虽震撼,却难免显得单调,反而掩盖各地非遗文化特色。因此,“选龙”既要展现气势,又要兼顾多样性和文化特色。
最终,多方协调下,“成团出道”的阵容是,时隔20年重现的莲都青林板龙,翻腾“喷火”的遂昌车龙,展现千年武风的缙云武魂龙狮,含有国家级非遗元素的青田鱼灯海龙,具备民族风情的景宁畲韵瑞龙,工艺精湛的云和宫灯舞龙,“双龙戏珠”的松阳行雨双龙,轻盈灵动的龙泉东书布龙,融合自然之美的庆元百山布龙,长约300米的经开大源板龙,以及各地特色民俗灯彩方阵。
元宵节进入倒计时,丽水十来个部门、九县(市、区)和经开区相关方“拧”成一股绳,加班加点筹备,事无巨细对接,市县两级都出动公安力量,为活动安全保驾护航。
狂欢与秩序的平衡
正月十四晚,丽水全城沸腾,万人空巷。
莲都的夏女士早早给女儿换上一身精美的汉服,提前一个半小时抢占了一个前排位置。熙熙攘攘的人群,唤醒了她的童年回忆,“上次看龙灯,我还是个牵着父母衣角的小女孩,被人群簇拥着仰头张望,那时只觉得龙灯让人移不开眼。如今,我也有女儿了,我也就带她来看这久违又熟悉的热闹。”
18时,喧天锣鼓中,“丽水祥龙闹元宵”舞龙灯彩巡游活动在主城区正式启幕。华灯初上,旗幡开道,莲都青林板龙带头昂首启程。
作为全场的“神经中枢”, 巡游活动导演组要确保这场盛大的巡游精准无误地向前推进。他们在舞龙队伍中疾步穿梭,一手挥舞着手势,眼神不停扫视着队伍,一手紧攥着对讲机,随时交流各个舞龙队现场情况,“舞龙队准备好了没有?”“点位到了没?”“安保要注意人流!”
市民的热情超乎想象。舞龙队所经之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站点都被围得水泄不通。而莲都青林板龙舞龙队行至花园路口,准备“盘龙”表演时,观众已然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
“盘龙”向来是舞板龙的高潮,龙头引领,龙身由外向内螺旋状盘旋,直到首尾并行,龙头又反向由内向外盘转。鼓乐齐鸣中,龙身腾挪闪跃,越盘越快,引得观众连连叫好。
公安民警、执法队员、文旅干部则化身“守龙人”,一刻不敢放松,眼睛紧紧盯着舞龙队。
141节的莲都青林板龙,长达 280米,龙身一摆起来,龙尾便很难控制,稍不留神,表演者就可能被“甩出去”摔倒,龙身一扭曲,两个数斤重的木质底座一碰撞,也容易“夹”到人。
“越精彩,越要万分小心。我们是离龙最近的人,但也是最没时间欣赏舞龙的人,我们的关注点都在观众安全上。”现场一名工作人员说。
“太热闹了,根本停不下来。”导演组的对讲机频频传来消息。
原本讨论的计划是,每个方阵依次在指定展演点表演三分钟。然而,观众实在太过热情,中心的舞龙队员也舞得卖力,根本“刹不住车”。排在后边的舞龙队见状,忍不住在沿途纷纷起舞。
一时间,浩浩荡荡的非遗长龙们都找到了自己的观众,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化成一片沸腾的海洋。龙影翻飞,锣鼓震天,计划被热情点燃,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的非遗盛宴。
拥有充足现场调控经验的导演组明白,变化有时比计划更出彩,随即立马提醒道,“各条龙的安保一定要跟上。”
在全城沸腾的3小时里,有数十斤的龙头从未放下,有年长的舞龙队员始终不肯休息,有人跟着龙队一路追逐,有人结束时仍驻足流连。导演组吴学东目睹这一切,若干情感涌上心头。“这次活动我会记一辈子。”他说。
非遗焕新,共绘城市文化新图景
随着活动的落幕,一直高举“龙头”的莲都青林板龙队员们终于可以放下手中的重担,队伍中,一位“00后”卷发小伙张艺圣格外引人注目。
作为一名设计师,他先是主动参与青林板龙龙身的绘画,又投入到舞龙的训练中。“家乡青林板龙名声在外,但我从未亲眼见过。这次能亲身参与,我感到很自豪,也很兴奋。”张艺圣说道。
丽水市文广旅体局工作人员表示,此次活动有不少“90后”“00后”舞龙队员参与,在丽水,一支年轻的力量正在接过非遗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这正是丽水实施非遗活化传承工程的缩影。近年来,丽水持续迭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转化全链条工作机制。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打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累计搜集非遗线索21.21万条,涵盖100余个种类。缙云烧饼、青田石雕、龙泉宝剑和畲族刺绣等非遗项目培训实现常态化开展;龙泉“青瓷文化园区”、景宁“中国•畲乡之窗景区”等一批非遗旅游景区建设,推进文旅融合的实践。
一场“丽水祥龙闹元宵”,不仅是节日庆典的生动呈现,是非遗文化的鲜活传承,更是丽水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创新实践。这一活动将传统民俗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不仅让市民感受到城市文化的魅力,也为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提供了新思路。
因此,热闹散场后,我们仍需深思:如何将短暂的文化盛事转化为持久的城市文化竞争力。
近年来,福建的游神活动吸引了全国游客,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贵州的“村BA”篮球赛通过草根赛事推动了乡村经济和文化振兴;河南的“唐宫夜宴”以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破圈走红。这些案例无不表明,基于地域文化基因打造的个性化IP,正在成为城市吸引力的关键路径。
事实上,丽水拥有深厚的非遗底蕴和独特的民俗资源,据统计,丽水拥有3个人类非遗项目、2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114个省级非遗项目。这些资源为丽水打造文化IP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要让“丽水祥龙”、遂昌“班春劝农”典礼、景宁畲乡“三月三”民俗节、云和梯田“开犁节”等丽水文化符号,不再局限于节日和地域,而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可持续的文化IP,仍需创新表达和品牌塑造。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丽水迈向文化强市的重要引擎。
十龙进城闹元宵,丽水文旅放异彩。今年的“丽水祥龙闹元宵”活动深度融合本地文化特色,不仅让传统民俗焕发新生,更显著提升了丽水的旅游吸引力和城市影响力。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亲身体验丽水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此同时,活动通过网络直播、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影响力持续扩大,为丽水文旅形象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监制 | 范波
审核 | 黄彦
本期撰文谭主 吴柯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