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嘉兴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在今年嘉兴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被多次提及,其中,“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增长18.1%,创新指数排名全省第二”的“成绩单”格外亮眼。
“我们聚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以科技引领产业,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全域汇聚、创新能力全域提升,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打造智造创新强市提供强力创新支撑。”嘉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宏观经济承压背景下,嘉兴依然坚定不移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足以彰显出嘉兴对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战略远见。
凯晟动力技术(嘉兴)有限公司。受访者供图
“去年,我们的‘面向新能源汽车的新型国产化ESC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获得嘉兴市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补助。”位于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凯晟动力技术(嘉兴)有限公司深耕车辆控制器、传感器及执行器产品,企业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整车及零部件厂商。近年来,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近9%,150余项相关领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公司销售每年以3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去年,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及前瞻性产品的嘉兴(二期)基地实现当年拿地当年开工。
2024年,在嘉禾大地上,像凯晟这样的科技创新活跃“因子”比比皆是,鼓荡起强劲的创新发展东风。华友钴业投资25亿元建设全球研发中心,未来5年内将集聚科研人员超2000人,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全球技术领先;斯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打破了IGBT模块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不利局面,实现了全系列产品国产化替代;中扬立库联合浙江大学一起攻关“基于激光SLAM的仓储机器人定位及导航关键技术”“基于视觉感知的智能物流拣选机器人关键技术”等技术瓶颈……
浙江中扬立库技术有限公司。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嘉兴实施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构建科技型企业体系培育体系。2024年,嘉兴市推荐备案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521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38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79家、支持华友钴业、兰钧等6家行业龙头企业高标准建设全球研发中心。
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让科技成果“转得快”“转得好”。去年,嘉兴出台《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聚力重点平台能级提升;推进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在全省率先出台“管理办法”;成立科技保险共保体,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额8.7亿。2024年,嘉兴科技成果转化指数274.86,列全省第2位,较上年增加99.54,增幅列全省第1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56%、列全省第2位。
以财政资金“活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2024年,嘉兴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设立26个重点项目,下达财政补助资金1055万元。目前,嘉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达4876家,研发机构设置率73.9%,列全省第一。
让向新而行的动力更加澎湃。今年,嘉兴将开展“规上高新化 高企规模化”专项行动,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发展壮大一批企业研发机构,优化提升一批全球研发中心,精准招引一批总部型研发中心,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用科技创新的“领先一步”实现产业发展的“领先一路”,让嘉兴成为长三角最具标识度的创新之城。
【代表委员有话说】
嘉兴市人大代表邬明杰:
嘉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布局,与技能人才建设形成了深度共振。作为省内创新指数前列的城市,嘉兴财政科技投入的持续加码为技术研发提供了硬支撑,而技能人才的培育则是将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的关键软实力。
在我看来,可以通过加强技能人才建设,进一步提升嘉兴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方面,加大教育投入,聚焦“产学研用”一体化,定向培育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技能人才;一方面可以优化政策体系,探索“科技+技能”双轨激励,提升人才赴嘉引力,构建起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嘉兴市政协委员吴根军:
嘉兴近年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营造了“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平台支撑、人才驱动”的全域创新生态,形成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政府层面,财政投入增长18.1%,科技新政精准发力,以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活力;企业端,华友钴业、斯达半导体等领军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带动产业链升级,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彰显创新主体活力;平台建设上,44家创新载体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指数跃居全省第二,实现“研用一体”。更值得关注的是,嘉兴以科教人一体化改革打通“产教脱节”痛点,通过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等载体培育工程师和高端人才,为创新注入可持续动能。未来,要进一步强化全域统筹,激活全域创新网络,让“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