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宁波一家窑烤面包店火了。小店卖的面包不是用烤箱烤的,而是窑洞里做出来的。社交平台上视频数百万的播放量引来网友围观:“连我爸这种不爱吃面包的人,居然都吃完了。”
这家店开在鄞州东钱湖城杨村。正是通过窑烤面包等新兴业态的引进培育,这个村积攒起不少新流量。
乡村CEO作分享。通讯员供图
“当了乡村CEO就要为乡村做好发展定位,”12月28日上午,在宁波市现代“新农人”暨“共富工坊”品牌提升活动现场,城杨村运营CEO朱金丹聊起小村的“发展经”:“ 用好乡村运营和返乡创业青年人才资源,变流量为留量,变闲置为业态,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人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宁波为例,当地通过重塑体系、精心“育才”,分层分类推进乡村“十路人才”招引培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头雁”项目,累计已培育乡村职业经理人300余人,每位“乡村CEO”平均带动村集体年增收60余万元、村民增收77万元。
作为新农人的代表,乡村CEO如何为乡村带来新变化?活动现场,大家分享着各自的心得体会。
“来城杨村当CEO是一种缘分。”朱金丹介绍,自竞聘成为城杨村乡村CEO以来,她走遍了城杨村的角角落落,对村子的家底摸得门清。
“半年来,我们陆续推出戏水节、水中音乐会、美食共富市集等活动,此外还成立城杨村业态联盟,帮助业态方推进解决发展需求。”朱金丹说 ,正是通过这些举措,越来越多有想法的创业青年来到城杨,“未来要努力打造‘康养城杨’品牌”。
在奉化区栖霞坑村,乡村CEO陈琳琳也有自己的思路。
“我们一开始就为栖霞坑量身定制了沄野和光这个乡村文旅品牌,并定位为乡村联合度假社区,”陈琳琳介绍,他们采用硬件投资+基础薪资+股份分成+食宿全包的形式,成功引入了第一批联合创客。
一群群“新农人”带着新想法、新业态,为小村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2023年,栖霞坑村接待了十几万的游客量,今年游客量也维持稳定增长。人多了,村里的土特产也更受欢迎,如今村民家的走地鸡能卖到50元/斤。”陈琳琳骄傲地说。
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术到人,在浙江,一个个共富工坊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目前,宁波全市建设共富工坊1015家,2024年全市村集体经济增收5.4亿元。
比如,象山县高泥村“西沪黄鱼”共富工坊足黄鱼养殖特色产业,组建了水产合作社、加工厂、展销馆,构建了黄鱼从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到研学的全产业链,帮助45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收入超30万元。
现代“新农人”产业资源合作共享平台成立。
海边村搞养殖不稀奇,高泥这个共富工坊为啥能构建一条高大上产业链?扎根高泥村的农指员史笑露介绍起该村的致富“密码”。
“通过党建联建推动工坊与浙江海洋水产研究院等16家科研院校合作研发,5项种质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凭借着核心技术带出了产值上亿元的大黄鱼产业。”此外,“西沪黄鱼”共富工坊还探索养殖用海“三权分置”、海域立体分层确权2项改革,网箱利润从每平方200元提高至600元。
在宁波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高云成看来,共富工坊和广大新农人正产生良好的“双向互动”。“新农人有视野有技术,目前全市投身共富工坊的有400多人,而共富工坊也为新农人提供了成长成才的平台。”高云成分享了一组数据,2024年,宁波农村发展党员中,“新农人”就占了70%,还有1100多名“新农人”成为村书记的后备力量。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现代“‘新农人’产业资源合作共享平台”的启动仪式。该平台由现代“新农人”中6家优秀企业代表主动担责,自发组建运营公司承担平台功能。据介绍,平台将深耕宁波本土市场,开发和整合高品质、绿色、无污染、高营养价值农产品,推进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目前已与30余家“新农人”经营主体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