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18杯!这是湖州一家乡村咖啡馆的单日销量。
在湖州乡村,300多家咖啡馆星罗棋布,年轻人的相聚,让村超、村BA之后,打响了村咖又一“村”字头IP。
5万余人,这是湖州一个县城每年吸引的入乡青年目标数。
推行大自然工位,在好风景里布局新经济,吸引了一批怀揣梦想的青年在乡村汇聚,从“星星之火”加速成为“燎原之势”。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早在2004年,浙江就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强省战略。
20年后,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再次聚焦人才,并将现代“新农人”培育工作纳入七大专项行动之列,提出“要打造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省域样板”。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人才同样需要广袤乡村大展拳脚。青年入乡顺应城乡融合发展,是抢抓逆城市化风口的机遇。
作为美丽乡村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湖州深化“千万工程”,通过“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为乡村人才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成就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湖州是美丽乡村发源地 图片由湖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抢抓风口,全链条供给
人才与城市是唇齿相依、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湖州的乡村,何以吸引青年人?
今年的湖州未来大会上,市委书记陈浩用“一个城市品牌”“一座创谷”“一场恳谈会”“一杯咖啡”,从吸引人才、承载人才、赋能人才、成就人才4个维度,向大家讲述了4个故事,展示了一座张开双臂,热情拥抱青年的城市形象。
在大城市疲于奔波生计的年轻人,渴望乡村提供一处心灵疗愈空间,既能抚平焦虑,又能安放理想。20年来“千万工程”的推进,湖州的乡村全域焕然一新,县域承载能力也不断提升,筑起强竞争力的“生态圈”,让乡村成为青年追逐的诗和远方。
烟波浩渺的太湖沿岸,吴兴区织里镇伍浦村“不饮咖啡”,是处网红打卡点。这里不仅咖啡飘香,还是一座青创营地。百年桂花树下,青年围坐在草坪,开展一场场围绕乡村议题的头脑风暴。
营地主理人90后闵艺萍,曾是上市公司高管,也是一名资深咖啡控,从公司辞职后,决定创业开家咖啡馆。在伍浦村党总支部书记卢云旗的“三顾茅庐”下,她决定到村里看看。
不曾想第一眼,就被当地闲适的环境打动。村里打造的渔耕文化园内,双层茅草房顶、透明玻璃泡泡屋现代感十足;村道铺着青砖石,河水缓缓流过;坐在马路边的草坪,迎面是宽阔太湖,迎着太湖微风,吹散所有烦恼。打开手机里的外卖软件,一份外卖30分钟内就可送达。内外兼修的乡村,让她当即决定,成为村里第一个入乡创业青年。
青年恋上乡村,始于颜值,能否牵手成功,还得终于内核。衣食住行硬件设施是否完备,工作之余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价值感和认同感能否得以满足,都是“转动命运齿轮”的关键。
全链条精准服务入乡青年,今年,湖州发布了青年入乡发展“520”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 2027 年集聚返乡入乡青年10万人以上,新增返乡入乡青年创业项目1000个以上。
行动中指出,各部门协同领办任务,围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乡村就业创业空间、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等方面入手,营造青年入乡浓厚氛围,增强青年入乡动力。
为充分了解青年需求,湖州团市委与市农业局携手建立“入乡青年面对面”互动机制,市县区领导与入乡青年面对面座谈,主题从“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到“青年发展型(县域)城市建设”等青年人关心的议题展开,倾听需求、解决问题,畅通青年诉求表达通道。
湖州市委书记陈浩与入乡青年面对面交流 图片由湖州团市委提供
此外,青年观察家队伍的建立,从青年的视角发现短板,破解青年共性的“成长烦恼”,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
青年观察家陈镇宇在运营乡村文旅公司中发现,乡村体育和文旅结合还不够紧密,提议利用安吉丰富的自然山地资源与国家体育示范基地等优势,推动二者融合,激发乡村活力。
青年创业,资金是最大的难题。湖州组建“服务青创青年突击队”,提前介入排摸农创客需求,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并上线青创贷产品。今年以来,已累计为创业青年发放贷款8亿元。
一揽子全链条服务加持下,很多年轻人都形象地说,“到湖州,来了就有房、来了就有钱、来了就有伴。”近5年,全市已累计引进40多万青年才俊。
引育并举,青年留得住
青年被乡村环境吸引来,是第一步。能否留得住,得有产业来承载。
入乡青年创业,大都以轻资产为主,主要聚集在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乡村作为载体,要探索农旅融合新业态、模式,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拓宽创业赛道。山水清丽地湖州,通过差异化、特色化培育生态友好型乡村产业,创新推出“全球合伙人”“大自然工位”“数字游民”等新模式,把工位搬进绿水青山,全面建设“乡村创业首选地”。乡村美学、亲子、萌宠、音乐、户外体育等新业态都能在湖州找到发展空间。青年在乡村大有可为。
链接高校资源。今年6月,吴兴区织里镇启动“2024织里青年新力量计划”,在伍浦村成立青创营地,开展青年共话会,开展青年产学研实践。北大毕业生李晨北,就是通过参加青创营选择留下来的创客。在营地成立“自为创社”,以他为纽带,链接更多高校资源入乡,开展乡村空间设计。
布局多元业态。过去荒废的林场,在长兴小浦镇“青村合作人计划”推动下,摇身一变成了集茶文化主题馆、咖啡馆等业态于一体的小浦星谷项目。返乡青年倪程,将百年老宅、巷往公社修缮成特色咖啡店,打造集咖啡、青年社交于一体的交流空间。充分发挥奇思妙想,倪程团队坚持一个季度对菜单做一次大的更新调整,“巷往咖啡”在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浏览量破100万,单日营业额最高达到3万元,咖啡单日售卖量突破500杯。
产业活下去,青年才能长久留下来。“我们作为乡村咖啡主理人,会有本领恐慌的时候,需要有多机会‘充电’。”倪程道出了不少入乡青年的心声。
为此,针对创客本身,湖州在入乡青年技能提升、情绪价值供给方面不遗余力。
青年夜校中式面点课程 图片由湖州团市委提供
前不久,湖州有共有10名入乡青年入选省“青牛奖”百强人选。“青牛奖”候选人,是指那些逐梦乡野、科技兴农、共创共富方面的优秀入乡青年。
一直以来,共青团湖州市委借力“两山青年学院”,开设“青牛班”“青匠班”,围绕青年实际需求,组建“青年创新创业导师团”,以“项目+导师”模式,围绕民宿、村咖、露营地、乡村音乐节等多方面一对一指导新手小白,为创业青年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等服务。
不仅如此,湖州还在筹备建立两个青农飞地,引导城市资源和乡村联动,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火种接续传递,孵化更多入乡青年梦想变为现实。
留得住青年,乡村不仅要富含众多发展机遇,也应是有温度的、多彩的。白天工作,晚上“充电”,上青年夜校成为湖州年轻人的新潮流。美妆、糕点、电商、八段锦等100多种课程开进乡村,参与青年超2万人次。
打开湖州青年一站式服务线上平台,不仅能一键导航吃喝游乐购,还能加入线上社团,跟志同道合的伙伴,随时“攒一局”。通过游园会、乡村音乐会、剧本杀、素拓等形式开展交友活动,让入乡青年能“安居”,也能“乐业”。
青年人在乡村参加音乐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双向奔赴,重新定义乡村
乡村为入乡青年厚植土壤,播撒阳光雨露,青年的到来,同样重新定义了乡村,让乡村发展有了N种打开方式。
在太湖边规模化种植高山林芝,90后返乡青年沈钻专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了现实。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带动周边560多位村民增收。
伍浦村是太湖边出了名的“蔬菜村”,但是大多数村民种植的都是规模小、价值低的卷心菜、芋头、萝卜等普通农作物。沈钻专返乡后,开始改造家里的蔬菜地,尝试种植灵芝、羊肚菌等高山农产品,在田头搞起科研。
如今,他的农场装上了“数字大脑”,一体化设施精准浇灌,探索人工智能的运用。去年,农场年产值超过1200万元,不仅卖农产品,他“卖”起了农业技术、农业理念,开辟更广阔的市场。
青年乡创客沈钻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跟沈钻专一样,借力科技手段让农业告别“看天吃饭”的,还有把螃蟹卖到全国各地的织里镇海归青年团队。栾金祥和洪洁等5位青年企业家携手,一起在太湖边创立了3500亩的溇港人家特色农业综合产业园,并注册了“蟹临门”太湖蟹品牌商标。品牌涵盖稻渔综合种养、蟹苗培育、成蟹养殖、太湖一号沼虾和螃蟹综合套养等,带动村干部一起发展农创经济,推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青年人才的到来,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了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也慢慢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在伍浦村,村民喝咖啡已经不是新鲜事。在青创营地“不饮”咖啡店的墙上环绕着一幅长卷,上面定格着村里所有老人喝咖啡的笑脸。“我一开始在这里开咖啡店,周边朋友都劝退我,没想到村咖也受到了老人的欢迎,房前屋后的垃圾桶,常能看到咖啡杯。”闵艺萍说。
老人与咖啡,传统与现代,看似不搭界的二者,因为青年人而打破边界,碰撞出不一样的花火。
自从织里镇“新青年计划”启动以来,青创营陆续迎来了100多名来自北京大学、华南理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高校的年轻人,举办了7期不同主题的青创营活动。
废弃的老屋,变成了“宋奶奶的美学空间”,门口菜园篱笆栅栏上挂着一排附有手绘图的村民老物件照片,怀旧风十足;百年桂花树上,木屋灯点缀其中,夜幕降临,犹如点点星光。
湖小青志愿者在伍浦村进行“青年绘” 图片由湖州团市委提供
团市委文化特派员舒诗,围绕织里镇伍浦村乡村发展的需求,以文化创意为纽带,开展塘湾里奇妙夜、青年宣讲以及“青年绘”志愿活动,带动各种产业发展要素进入乡村。
来自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的学子,暑假走进伍浦村,充分调研后把古镇元素跟手绘相结合,在废弃的花盆上创作,描绘他们心中新时代乡村的模样。
空心村成了网红打卡点,年轻人回来了,村里老人笑了,愿意尝试新鲜玩意。营地结业时,还会跟年轻人一起参加音乐会,宋奶奶主动上台演奏乐器,把气氛推向高潮。年轻人感叹,那一刻,乡愁有了具象化意义。
青创营注入的活力,是可持续的。链接上青年与乡村的同频端口,只要青年愿意留下来从事乡村有关的创业项目,营地就提供零租金场地,并做实系列后勤保障,青年只需拎包入住即可。
得益于青年的“加盟”,乡村的发展理念更新颖了、技术更先进了、业态更多元了。目前,湖州累计培育农创客6924名、创客团队770个,去年,湖州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都居全省第一。
我们期待,更多青年在广袤乡村行千里、致广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