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正带着家人在外旅游的潘汝伟,手机里不停地收到来自亲友的祝福。起因还要从一周前说起。
“呼叫大本营!呼叫大本营!我们已经顺利登顶!” 北京时间5月22日上午8时55分,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山顶,来自丽水的潘汝伟,展开了随身携带的印有“秀山丽水 江南秘境”的手拉旗,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家乡——浙江丽水。
然而,攀登珠峰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为了这次登顶,他用了近10年的时间准备。
潘汝伟1977年出生于丽水松阳,大学毕业于宁波的浙江药科大学药学经营专业,“在学校时身体也不好,没怎么接触过运动项目。”潘汝伟告诉记者,毕业后他在医药公司工作,干过医药代表,后来又自己开药房,从农村到城市,从传统药房,到药品超市,从舟山到宁波。最近几年做点小投资,基本上没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也没怎么了解过登山的事情。
改变发生在2003年。那时,中国企业家王石成功登上了珠峰,潘汝伟才把目光放到了登山这件事情上面。为此,他买了一本王石的书作,想看看“登山”到底是“怎么个事儿”?但是苦于工作忙、没路径,他的登山计划也就一直“搁浅”着。
2015年,国内上映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潘汝伟跑到杭州去看了首映礼。电影里,主角带领登山者克服了种种不便和障碍,终于登上了世界之巅,跌宕起伏的故事让潘汝伟心中充满了“去征服”的冲动。他说:“那时,我就萌生了登雪山的想法。”在首映礼现场,潘汝伟碰到了主创人员以及登山学校的校长,潘汝伟问他:“怎么才能登珠峰?”校长告诉他:“练好身体。”
从此,潘汝伟开始学习登山所需的专业知识,开始骑车、跑步、爬升训练、游泳……增强自己的体魄。
2017年,潘汝伟和朋友一起去西藏阿里环线旅游,快结束时,他想着,“海拔适应差不多了,要不去爬个雪山吧。”于是,他连夜联系专业人员,改签机票,飞到云南香格里拉,爬了人生第一座雪山——哈巴雪山。
此后,潘汝伟“一发不可收拾”。2018年,他爬了玉珠峰,并在珠峰东坡徒步碰到了曾经两次登顶珠峰的领队旦增,由此,他找到了攀登珠峰的领路人。2019年,潘汝伟登上慕士塔格峰;2023年,他又登上了卓奥友峰……这期间也多次前往西藏等地徒步。
一次次的前进,都在为了潘汝伟心中的梦想做着准备。2024年元旦,他在四姑娘山三峰训练,决定今年攀登珠穆朗玛峰。
4月10日起,潘汝伟一行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攀登队员,一起进行了系统的高海拔适应训练,包括体能锻炼、心理辅导和必要的装备检查。潘汝伟心里明白,攀登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大的生理、心理挑战和一定的生命危险,他更是提前做足了准备。
时间过得很快,4月17日,攀登队伍顺利抵达珠峰登山大本营,决定开始冲顶。
海拔5200米,初次拉练;海拔5800米,抵达前进营地;海拔6500米,到达C1营地……不断升高的海拔高度,考验着潘汝伟的体力和精力。
尽管前期做了很多准备,但潘汝伟还是遇到了困难。“海拔6500米往上的时候,我的身体遭遇不适,呕吐和腹泻随之而来,这对攀登来说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因为攀登珠峰很消耗体力,而拉肚子会让体力一下就消耗掉了。”极度疲惫的身体虽动摇了潘汝伟的内心,但他并未停下脚步,迅速调整好节奏和状态,跟着向导,向最高峰前进。“我当时除了数节奏,还想着回来一定要呼呼大睡!”
在海拔7500米的高度上有一个“大风口”路段,由于地势狭窄,最大风速达到38米/秒,超过12级。潘汝伟一行经过时,风速大概在8米/秒,小了近乎5倍,“天时地利人和!这是老天爷也在帮我们。”潘汝伟回忆。
终于,22日凌晨2时,潘汝伟和队友们在高山向导的带领下,向顶峰进发,在中午11时前全员完成登顶。
“原本以为梦想实现后欣喜和悸动会像电流般穿过身体,可登顶的那一刻,心里更像是一汪静谧的湖水,湖面泛起一层涟漪。”站在珠峰之巅,潘汝伟内心却很平静,潘汝伟心里想着,接下来,完整地完成人生清单上的一件事,或许比这次登顶更为重要。
登顶珠峰后,潘汝伟展开了随身携带的印有“秀山丽水 江南秘境”的手拉旗,拍下照片和视频留念,“能够完成这次挑战并将家乡的宣传语带到世界之巅,我感到非常自豪。”潘汝伟说。
谈起家乡,潘汝伟的语气里是满满的挂念——在外乡打拼,看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感到非常骄傲。登顶前特意带上了手拉旗,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丽水。“松阳横岗村是生养我的地方,我在旗上特别印上了村庄的图片。能够把家乡名字带上珠峰,是我热爱家乡的一种表达方式!”潘汝伟说。
谈到未来的计划,他笑着说,人生清单上还有很多事物要去尝试。“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