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记者 王志浩 摄
10月13日,全省警源治理暨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工作现场会在嘉兴召开。
如果你很少关注政法方面的新闻,看到上述这段话,大概率会一头雾水:警源治理是什么?非警务事项又是什么?与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两个名词并不深奥,完全可以从字面上进行理解。
“警源”即群众报警的源头,是社会治安的“晴雨表”,警源治理就是找到警情高发的源头,从根本上化解社会治安问题。
非警务事项就是指公安无管辖权限的各类群众报警事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类警情事项占用了大量的警力和警务资源,不仅给基层派出所带来了沉重负担,还不能为群众有效解决问题。
因此,很多市民也常常感到困惑:刚充了卡的健身房倒闭了、楼下的夜宵摊扰民了、家里的天花板漏水了……这些烦心事,究竟应该找哪个部门,打哪个电话?
去年以来,我省以警源治理为抓手,创新推进110与12345、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对接联动,大力开展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机制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场现场会,为什么会放在嘉兴召开?
110和12345,遇到烦心事找谁?
嘉兴的答案叫“民声一键办”。
嘉兴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对这个新名词进行了拆解——“民声”指群众的诉求,“一”指只打一个电话,“键”指数字化、网格化和智能化,“办”则指统筹办、协同办、有人办。该负责人说,“民声一键办”的深入推进,有效将各类“民声”事项解决在基层,处置在源头。
今年,嘉兴由市“两办”率先制定出台实施细则,把12345、110与基层智治平台三方一并贯通,形成互联互通的闭环“铁三角”。通过“民声一键办”畅通了“民声”事项收集、流转、推送渠道,推动源头性治理。
也就是说,群众遇上烦心事,不管是拨打110还是12345,内部都能无障碍流转,并且有专门的队伍及时到现场处置。
大桥镇是嘉兴南湖区的工业重镇,在全区11个镇街中享有多个“之最”: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企业最多、经济力量最大……大桥的新老居民享受着这些“之最”带来的富足,也面临许多新烦恼——这里的警情也是全区最多的。去年全年,辖区的大桥派出所共接警1.3万余起,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非警务警情。相当于平均每个小时都接到1.5起警情,可见治安的压力有多大。
今年4月,大桥镇党委政府借着嘉兴市“民声一键办”改革的东风,在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一支15人的民声一键办服务队。这支队伍的成员包含4名大桥派出所骨干辅警、5名村社网格员、6名综合执法队员,并从中发展出5名人民调解员,每3人一组24小时轮班出警。
镇上还给这支服务队,配备了1辆商务车和2辆面包车作为现场处置车。
但这3辆车并不是一般的出警车,而是经过了改装。它们的后排座椅是面对面的,中间还有一个用于书写文书的小桌子。大桥镇党委副书记、综合信息指挥室常务副主任董佳萍告诉潮新闻记者,改装的初衷,是想在现场处置时,给当事双方提供一个能够沟通化解矛盾的室内空间,“把车改装了,相当于是一个小型流动调解室”。
10月5日,有装修工人报警称在某工地做装修,但工程完工后装修老板不肯支付工钱。服务队接到报警后,现场发挥“老娘舅”的调解功能,仅用了半小时将这起纠纷有效解决。自“民声一键办”工作启动以来,类似的纠纷不胜枚举,大多都被这支服务队有效化解,调解成功率达84%。
当然,为了让辖区群众能够从心里接受这支非警员的服务队,镇里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辖区的公交站台、图书馆等群众逗留时间较长的区域,通过显示屏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民声一键办”的服务理念也深入了群众的心中。
目前,嘉兴全市已建立72支1341人即时响应、协同处置的民声服务队伍,率先实现全市范围内所有乡镇全覆盖。各类“民声”事项办结率达98.1%。据第三方机构测评,群众满意度达99.1%,位居全省前列。
真解决还是假解决,分流后如何监管?
看到这里,我知道屏幕前的你想问什么:如何确保企业和群众的诉求能够快解决、真解决?万一民声服务队踢皮球、拉偏架、出工不出力怎么办?
关于这些问题,其实不用担心。因为嘉兴早有对策。
嘉兴市公安局副局长连永刚向记者介绍说,嘉兴建立了受理流转、提级盯办、限时销号等工作机制和预警、督办、整改等监督机制。同时,嘉兴也在全省首创“六率”质效评估机制,即签收率、分流率、反馈率、办结率、回流率、投诉率。这些都会被纳入到平安考核中,推动企业群众诉求一办到底、一次办结。
今年8月初,海宁“民声一键办”连续接到多起因食品过期问题引发的纠纷警情,通过属地街道牵头、部门协同整治,有力推动辖区超市规范经营,截至目前同类型警情实现“零发生”。
嘉善县万洋工业园,入驻企业110家,常态用工8000余人,是当地小微企业孵化基地。为了快速处置园区内涉企纠纷,嘉善县自主研发了“E企快”小程序,指令职能部门和园区物业、企业负责人同步开展处置。工作人员通过小程序接受指令,在小程序内一键确认“签收”,到达现场后确认“到达”,处置完毕时反馈处置信息,系统也会一直跟进,直到彻底化解。最大程度上实现园区自治,让问题不出园。
与此同时,处理队伍多层多级,还增加了社情民意感知能力。“民声一键办”能第一时间感知企业群众诉求,实现涉企风险从“一件事处置”向“一类事预警”转变,为党委政府制定涉企政策提供支撑。
截至目前,嘉兴“民声一键办”工作专班累计下发“民声一键办”机制建设推进情况通报19期、预警单20份、督办单3份。
嘉兴市12345政务热线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林燕用三个“不断”概括了“民声一键办”机制带来的变化——基层治理力量不断壮大,中间流转环节不断减少,行政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很多问题在现场就能得到有效解决。在她看来,自从这项机制改革在嘉兴推出以来,职能部门与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为群众办事解难更有针对性。
防警情到治场景,究竟如何做到?
一组数据,证实了嘉兴“民声一键办”改革成果:非警务事项分流率从年初的20.56%上升到65.17%,非警务事项的重复报警率由年初的25.04%下降到12.94%。
基层派出所的接处警负担减轻了,日常警务工作上会不会有新的变化?
嘉善县公安局干窑派出所所长陈志宏就有一个宏伟的目标——要从“防一个警情”向“控一类案件”“治一种场景”转变,把警情处置的时间线提前到警情发生前,从而实现社会治安的长效治理。
去年8月,陈志宏和所里的同事,对辖区历年警情进行复盘梳理,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看似杂乱的警情背后有着相似的治理逻辑。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何不把数字化改革的思维运用到警源治理中,将这些发生在相同地点,有着相同类型的警情,转变为一个个治理的场景,通过智能感知、高效预警、线上云处、线下联动,将警情、隐患处置在未发生之前?
管桩行业是干窑的支柱产业,管桩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管桩车超载成了一大交通安全隐患。很多管桩车“老司机”很擅长“躲猫猫”,避开民警检查时间点、避开称重点等等,治理难度非常大。
作为嘉兴全市所队合一的试点,干窑派出所通过数智赋能,在管桩车行经路线上加装监控,配合算法,能精确计算出管桩的层数和根数,一旦发现超出预设范围,出现超载超限的指数,后台自动推送。通过这一“小场景”治理,干窑镇辖区内管桩车超载超限的现象得到有效根治。
同样数字化的手段,还应用在经济农作物失窃、广场舞噪音、夜宵摊打架、治理交通拥堵等20种场景上。针对本地干窑草莓时常失窃的场景,派出所在无人机上加装感知设备,利用自动巡飞功能,在案件高发时段对草莓大棚进行扫描,发现异常人员迅速预警,实现犯罪预防预警;针对干窑七星桥上,车辆频繁碰擦限宽桩引发交通拥堵的情况,派出所在桥两侧加装了监控、云喇叭,配合算法,只要发现车辆在限宽桩前后停留超30秒,系统就自动触发预警现场,云喇叭自动播放提前预设的提示语,引导车主及时驶离现场。
最近三个月,干窑派出所辖区总警情数同比下降37.46%,刑事、治安、传统侵财以及治理场景下的几类警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多项数据下降一半以上。
此次现场会也指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凝聚思想共识,进一步增强深化警源治理的使命感责任感,认真总结提升推广各地特色做法,加快打造与现代化先行相匹配的警源治理新模式、新格局,助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省域先行。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77个110报警服务台均与属地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实现互联互通,我省非警务警情分流和警源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23年,全省公安110已分流非警务警情89.1万起,其中纠纷类52.3万起,不仅破解了纠纷类非警务警情联动分流难的基层治理痛点难点问题,也有效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