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记者帮,有事我来帮。
2021年8月,依托钱江晚报深耕本地35年的经验与影响力,记者帮上线,同步推出11个热点栏目,200多名记者在线帮忙。
各种大事小事,难事琐事,只要来报料,钱江晚报200多名记者竭尽全力,一帮到底。
从抗疫记者帮到防疫政策及时解答,从西湖柳树消失到二手供水为何排不上队,从健身房跑路到一根污水管臭了12年,从上千人上班路难到三四百人的危房问题……记者帮上线至今,已成功解决数百件人民群众关注的大小事,收获多面锦旗。
今天,由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导打造的重大新闻传播平台启动、潮新闻客户端重磅上线,钱报记者帮也一起全新出发,我们“心向读者、情系万家”的初心和宗旨不会变。
记者帮在身边,潮新闻天天见。
潮新闻客户端上线第一天,18路“记者帮”记者再出发。
钱江晚报持续关注身边小店,记者今天继续走进杭城小店。
杭州西湖区保俶北路有一排小吃店,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发现,多家店门上贴着“招工”字样,在阳光照耀下十分醒目。
“我们今年年初八就开门了,客流量明显回归。”嵊州小吃店的老板曾先生今年46岁,在这里经营小店13年了。他告诉记者,过去三年,疫情反反复复,小店关关停停,元气大伤。
“我们店里的招牌是嵊州小笼包,最惨淡的时候每天只能卖出二三十笼,最近情况好了,每天可以卖出100多笼,我们夫妻两个人根本忙不过来,洗碗收台等杂活需要请人干。”
嵊州小吃旁边一家快餐店的老板娘也表示,生意逐步恢复到往常,需要招工。
那么,招人难吗?
“还好,我们很快就招到了一名大姐。”曾老板说,小店头上主要两座大山,房租和人工工资,很幸运去年他们房租被减免了,所以今年市场复苏,肯定要好好干。
坐落在市中心孩儿巷的宋太阳手作吐司店最近也急需招人。
“我的小店是在疫情期间开起来的,到现在两年多了,去年特别困难,也曾想过关店,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女店主告诉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那么艰难的时候都撑住了,往后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起来,目前碰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招工难。
“我是小本经营,尽力开出了四五千元缴纳社保的月薪,不过,好像打动不了求职者。”店主说,现在暂时招了一位大学生兼职,但过几天大学生开学返校,“到时没帮手真的很发愁”。
在杭州城西开图文店的老李和杂货店的陈老板,前两天都跑了一趟社区,希望能找到适合采购、运货、图文制作的零工。
“招市场上的一个全职员工,至少要支付每月五六千元的成本,我们吃不消。”图文店老李今年47岁,在杭州打拼开店20年,积累了很多老客。眼看附近学校都陆续开学了,他迫切需要可以兼职的人帮忙。
老李的小店很有些老旧了,陈设简陋。
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看到,里屋摆了几台复印机,外面则堆满了矿泉水、饮料等。“疫情期间图文生意一落千丈,只好兼卖一些饮料杂货贴补补一下。”
开杂货店的陈老板也是同样的思路,“我另外做一点微商,现在要找帮工,但全职的请不起,就想找个兼职的”。
西溪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两家小店所在的溪畔社区是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比较擅长“就业帮扶”的打法。比如去年尝试了时髦的“直播带岗”,前几天还举行了“围炉话就业”活动。
生一炉烟火,满是煮茶馨香,当天吸引了许多宝妈等居民朋友。
“围炉”现场有一位潘大叔,刚刚通过社区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实现再就业。他说:“我这个年纪不太好找工作,要求还有点多,要离家近,时间固定。社区俞红姐真的很负责,帮我东奔西跑,我要好好工作回报社区。”
溪畔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在日常网格走访中,除了排摸全日制用工的同时,还特别留心收集小店等零工需求,及时录入“就近就业”小程序。希望给失业和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形式和选择,争取实现“家门口”就业。
对于“记者帮”关注的图文店和杂货店两家小店,他们接下来会尽力做好媒人角色,“把握双方匹配度,提升配对成功率。”
【了解更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