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展示北京地区博物馆的新书《古都博览——探秘北京100家博物馆》,3月15日在北京举行发布仪式。
相关仪式,选择在万园之园——圆明园举行。
会上,圆明园管理处党组书记、主任邱文忠透露了一个消息:圆明园博物馆正在建设中。
一部有关博物馆的新书,一个有关博物馆兴建的消息,都起源于北京市一项文化工程——“博物馆之城”建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博物馆给北京带来什么
北京作为首都,“博物馆多”是游客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之一。相关数据表明,截止目前,北京地区已有注册博物馆200多座,是世界上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
博物馆给北京带来什么?北京博物馆学会对此有发言权。
“博物馆肩负着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责任,是人们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了解科学常识、提升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日益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去处。”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哈骏表示,“新时代,我们需要努力的,就是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文明传承、城市更新相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
目前,多层次、全类型、广布局的博物馆集群已在北京逐步形成,首都这座不落幕的城市全域博物馆也被点亮。
统计数据表明,包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在内,北京每年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数以亿计。
北京市还活跃着一支庞大的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他们由学校学生、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离退休人员及其他有意愿参与博物馆工作的各界人士组成。北京城市学院副教授刘咏梅就是这样一位博物馆讲解志愿者,多年致力于文博知识的普及。她说:“博物馆是展示北京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们为能讲好北京故事、中国故事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2035年,北京博物馆超过460座
今年,北京市文物局牵头起草了《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并于上月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
故宫博物院院办主任、北京博物馆学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果美侠认为,作为“博物馆之城”,它应该具备这样几个元素:第一,是拥有一定数量的博物馆;第二,某些博物馆要具备一定规模;第三,这些博物馆能够提供相应品质的展览或者文物藏品的展示。
“所以说,我们建设‘博物馆之城’,有一个很好的检验方式,就是观众、游客是否愿意过来,来看你的博物馆文化。”果美侠说,“这里就涉及到把博物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果只是把博物馆内容简单堆叠到一起,没有转化,没有创新,观众可能就不愿意买账了。”
潮新闻记者最近几年在北京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是,北京已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无论是各大博物馆的常设展览,还是短至3-5天的一些展览、文物藏品展示,都已在朝着“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转型升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声光电技术的发展,一些体验式、沉浸式的主题展览受到观众尤其年轻人的追捧。
按照《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北京提出了自己的宏大目标:不仅明确了“两轴四区多点”规划布局,还提出到2025年,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2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到2030年,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3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6座博物馆;到2035年,全域活态博物馆基本形成,各类博物馆(包括类博物馆文化空间)总数量超过4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
这个大目标怎么来实现?
按照全域博物馆建设的总体要求,北京市将实施“5511”计划,重点培育5家“世界一流博物馆”、50家“卓越博物馆”、100家特色中小型博物馆、一批类博物馆。
其中,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这五个博物馆,不仅将被建设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还将被打造成首都文化地标。
博物馆研学将成为热点
果美侠还有一个身份: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她告诉潮新闻记者:“旅游和教育把博物馆作为一种资源,这是一种大趋势。很多观众希望到博物馆里来参观,希望把博物馆当做旅游目的地。”
旅游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丁海秀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北京成立,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将在家长、学校的带领下走进博物馆,博物馆研学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热点。丁海秀也是一位资深的博物馆爱好者,他因博物馆而爱上北京城,至今已走访北京地区近百家博物馆,拍摄图片(主要是博物馆的文物)53万余张。每次在博物馆看到研学的孩子们,他都特别感动。他说:“他们渴求知识的背影和眼神,让我们如此熟悉!”
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研学旅行指导师李岑虎也认为,博物馆研学前景广阔。“这些年,研学旅行的发展异常迅猛。疫情过后,又会迎来研学旅行新的高潮。对学校来说,他们可能更喜欢的研学资源是进到博物馆。”他告诉潮新闻记者。
李岑虎同时也指出,目前博物馆场馆研学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走马观花式、合影照相式的“旅游版研学”依然存在。“部分博物馆由于场地的限制,所以制约了研学的发展。”
他认为,随着相当部分博物馆场馆、场地设施的改造升级,增加了让青少年动手参与的环节,博物馆的旅游教育功能及效果正在逐步显现。“未来,博物馆专家们可以多设计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研学旅行课程,突破‘小组合作、化整为零、头脑风暴’等条条框框,让博物馆研学由单纯的参观访问式向考察探究式、职业体验式、设计制作式转化,前景一片光明。”
果美侠则认为,北京地区博物馆还应加强宣传。“让大家更多地知道到底有哪些博物馆?有哪些内容?只有知晓了,才会有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她说,“另外,如何让各个博物馆在品质化、差异化上达成一个最佳平衡点?这也是对‘博物馆之城’的一种考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