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28日),在宁波象山举行的全国首单蓝碳拍卖会,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蓝碳?宁波在蓝碳交易方面已经做了什么?
记者注意到,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就已经提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推动实现我国向世界承诺的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根据相关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二氧化碳(CO2)约13亿吨,至2060年陆地碳汇方面的贡献仅达62%,距自然生态系统碳中和的目标还有约40%的巨大缺口。未来随着土地利用紧张、能源需求增长,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仅依靠陆地碳汇恐难以完成我国自然生态“碳中和”的目标。因此,需要加快推进我国向海洋挖掘固碳潜力的进程。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生态系统储碳潜力巨大,较陆域生态系统相比更具优势。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蓝碳报告》),将海洋碳汇(又称蓝碳)定义为:由海洋生物(特别是海岸带的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通过光合作用、生物链等机制捕获和储存的碳。此后,海洋碳汇的定义得到不断发展和延伸,特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称之为“蓝碳”是相对于陆地森林固定的“绿碳”而言的。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浙江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最大空间所在。尤其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都与海洋密切相关,为浙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宁波市作为海洋中心城市,管辖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62公里,约占全省24%;海岛614个,约占全省14%。湿地总面积347万亩(23.17万公顷),约占全市区域总面积的23.60%,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0.87%。因此,海洋碳汇及其融合发展是宁波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
2022年6月,宁波公开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方案》,完成了宁波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顶层制度设计。九三学社宁波市委会也将“大力发展蓝色碳汇,助力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作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开展调研。
2022年,宁波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启动了宁波市首个蓝碳试点——杭州湾南岸海岸带碳汇调查评估与价值核算项目。2023年2月,该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
杭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植被碳库空间分布示意图。
项目组在负责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中心主任刘大海的带领下,通过109个现场点位,共327个样品的土壤有机碳和容重测试工作,获取了研究区189.13平方千米滨海湿地内的碳库分布格局、碳储量、碳增量和价值量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杭州湾南岸滨海湿地蓝碳储量和增量总量分别为69.63万吨和3.27万吨/年,滨海湿地的碳汇价值量为186.61万元/年。
项目开创性提出的海岸带三级碳库体系、海岸带碳汇制图—价值核算技术、“碳储量—碳增量—价值量”清单编制方法得到了中国工程院丁德文院士等专家的充分肯定,为全国开展碳汇评估和核算工作提供“宁波方案”。
项目组提出的海岸带三级碳库体系意义深远。
记者从宁波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海洋预警处了解到,目前“宁波方案”已经编制完成,正在作进一步修改,届时该方案发布将对全国开展海岸带蓝碳工作提供可以复制的方法,其意义和影响深远。
据宁波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海洋预警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宁波市将加大对蓝碳资源的重视,查清蓝碳家底、探明蓝碳潜力、把握蓝碳增长。进一步增加对全市蓝碳调查监测与综合评估的投入,开展海岸带多类型碳库时空动态监测和碳汇格局演化预测工作。加快建设杭州湾南岸典型滨海湿地、象山典型海岛等蓝碳示范基地,打造全国盐沼型和海岛型“蓝碳标杆”。
其次,以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为抓手,培育高质量蓝碳资源,实现高质量蓝色碳汇。从质量提升为切入点,培育和扩大宁波市蓝碳资源。当前,宁波蓝碳优势主要集中在盐沼和海岛上,拥有着广袤的盐沼湿地和丰富的海岛资源。
同时,由于水动力和气候条件限制,天然海草床和红树林资源基本不发育。应进一步发挥宁波市盐沼和海岛蓝碳的优势,以生态修复工作为抓手,逐步去除互花米草入侵、人为破坏等威胁,提升蓝碳质量。
同时,在条件允许时,因地制宜地开展本地植物种植,进一步丰富我市蓝碳资源,力争打造宁波市高质量“蓝碳标签”。
第三,将在全国率先开展多类型蓝碳长时序动态监测、针对三级碳库体系的碳汇“储量-通量”评估、基于蓝碳图件的价值核算和服务于陆海统筹的蓝碳交易体系工作,形成“动态监测-总量评估-价值核算-交易体系”的蓝碳一揽子技术方案,并构建蓝碳资源信息化数据库和决策服务平台,为全国蓝碳发展提供宁波“蓝碳标准”。
朱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