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对上海人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以至于很多人彻夜不眠,像春节一样“守岁”。
5月31日,上海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宣布,6月1日起,上海将在严守不出现规模性反弹底线、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随着上海街头车流重现,喧嚣回归,各行各业的人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回归首日,他们有何感受和感想?两个多月以来,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波折与起伏?天目新闻记者对话了数名上海从业人员,他们之中有律师、互联网公司职员、水果批发市场老板,也有参与抗疫一线的基层工作者。
上海律师夏俊: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
6月1日早上,夏俊站在上海长清路的地铁站台,地铁疾驰而过,潮湿的风拂面而来。
“我是今天九点半上的地铁,所有的站务员都穿着防护服,扫了场所码之后可以进去。安检机还没开,只是手动检测了一下。进站下到地铁站台的时候,突然一阵风吹过来,我就想起来那句歌词‘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就感觉终于又能坐地铁了。”
图据夏俊
夏俊是在上海从业多年的一名律师,上海市的法院在疫情期间基本处于停摆状态,夏俊也被迫居家办公。“当初真的没想到会被封那么久,现在回过头看竟然已经两个多月了,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
5月30日下午,夏俊被所在小区告知可以出来两个小时。“我就先出来看了一下,然后发现路上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之前一直以为两个多月了,路上可能会长草。其实还是很干净的,然后我到黄浦江边转了一下,路上偶尔能看到一些人,但是车还是非常少的。而且沿街商店基本上都是关的,还没有营业。”
5月31日,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并宣布6月1日起,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从31日下午到晚上,小区其实已经基本上就是放开了,我昨天晚上又出去逛了一下,看到路上有很多人,大家可能都是临时出来的吧。”夏俊说。
夏俊上班沿途需要乘坐三条地铁,中间换乘两次。因为临近端午假期,很多公司并没有要求员工立即返工复工,地铁上显得有点冷清。“每条线路包括每个站台,基本上人都不多,车厢里的每条座椅大概坐着两三个人吧。”夏俊说,站台内还有点潮湿,可能刚经过清洗的原因。
“我们律所这边来了可能十几个人,一半都不到,而且我们这个办公楼,物业要求每天返工的人数不能超过一半,所以整体来讲人还是比较少的,可能真正恢复到之前的正常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起码要到端午之后或者六月中旬左右。”夏俊说。
两个多月的时间眨眼而过,中间夏俊经历过几次线上庭审与异步庭审,更多时间是在读书与写作中度过。“虽然很多人会对这两个月的经历有或多或少的不满,但总体来看大家都很平静,一切都会过去,一切也都会好起来。”夏俊说,接下来重要的是让自己恢复到正常的工作节奏中,生活还要继续。
互联网公司职员洛仔:“今早我是被车流声吵醒的”
“今天一大早,外面的车流声就不断响起,这在沉寂两个月后的上海,多少显得有点不真实。”
时至6月1日,身为互联网公司职员的洛仔已经在家办公两月有余,而窗外肉眼可见变多的车流与人群,真切地告诉她生活正在恢复正常。
“公司暂时没有通知回去上班,不过应该快了,估计会是端午节之后的6月6日。同事那么久没见,还是挺想念的。”在洛仔居家办公这段时间,工作还在正常进行,按照她的原话就是“有网的地方就有打工人。”
上午11点多,洛仔开始准备午饭,“居家办公这段时间,都是自己做饭。有段时间物资比较紧张,还总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每次会根据发放的物资来做一些简单的菜肴。”洛仔熟练地烧水煮面,还简单炒了份豆芽。“本以为手艺会有所长进,可事实上并没有。”说完,她哈哈大笑了起来。
上海在恢复自己的节奏,洛仔也在慢慢找回以往工作的感觉。因为马上要回单位上班了,洛仔趁着昨天可以出小区,去做了个美美的头发。“长时间不出门,有点疏于打理自己,化妆品要重新用起来了。”洛仔说。
“要说这段时间有什么收获,可能就是独处时间可以更多思考自己。”洛仔讲述自己常常在卫生间发呆,在客厅发呆,也常常与朋友线上聊天,讲些人生大道理。“这段时间没有失落感是不可能的,很多人都在群里说想离开上海,疫情确实会改变一些人的人生轨迹。”
在描述周围人的感受时,她用了这样一句话,“遇见了希望就留下,攒够了失望就离开。”,不过,她说,“我还是挺喜欢上海的,也相信她会越来越好。”
上海水果批发店主郭旭:“我今天终于可以回家看看了”
“我已经一个月没有回家了,这段时间一直住在批发市场。目前小区已经可以正常进出了,我也终于可以回家看看了。”
郭旭是一位90后,这么多年一直在上海从事水果批发生意,在5月1日拿到出入证从小区出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为了生意也是没办法,每天都在市场里安排进出货,妻子孩子也只能通过视频见到。”郭旭说。
这两天,随着生活秩序的恢复,上海街道上人流明显多了起来,郭旭的生意也在转好。
早上6点,郭旭就起床开始装卸货,一直忙到中午时分,电话响个不停。郭旭顾不上吃饭,一直在与嘉兴地区的供货商以及各地买家沟通订单的问题。
“这两天忙的很!”郭旭说,目前批发市场内部还不能随便进,但市场外面的各类门店都基本开始正常营业了。伴随着端午假期的临近,订单也基本上恢复到了以前的规模。
“回看这两个月,确实很难。”在这两个月期间,郭旭的生意都是线上联系,通过微信看水果的质量决定是否下单进货。“送货的卡车都是全闭环管理,无接触装卸。直到目前,我们还无法正常出入上海,据嘉兴那边的政策估计还要等到大概6月中旬才行。”
郭旭曾在批发市场门口值班,查验来往车辆的核酸检测证明和通行证,也有很多商家在与他的聊天中,抱怨生意的不好。
“疫情期间大家都不容易,都要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生活慢慢在恢复,我们的信心也在慢慢恢复。”郭旭说完,爽朗地笑了起来。
基层工作者李洁:“上海解封了,我能休息了”
5月31日夜,李洁从办公室回到家里,这是她时隔两个多月第一次躺在自己的床上,这段时间恍如一场梦。
3月29日,上海新增本土“326+5656”例。这一天,李洁将办公室搬到居委会,开始了社区抗疫一线的工作。
置身于基层,每天她要参与到社区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包括协助核酸排查、搬运和发放物资、替社区居民配药、为孤寡老人送饭……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就睡在办公室临时搭建的行军床上,不过,这并不是让她觉得最困难的事。
“最困难的可能是,对疫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的不确定,同时带着这种不确定性再面对居民的质疑,会有些力不从心,但还是得撑住,告诉他们会好的。”
两个多月以来,李洁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是,比起居家办公,每天能够让自己忙碌起来,能真正为抗疫出一份力,我觉得很有意义也很荣幸。”
当李洁把蔬菜包、药品等物资送到居民手里,不少人会发自内心地说出一句“谢谢”“你们辛苦了”。“这时候我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李洁说。
6月1日,久违的上海回来了。这天,李洁还是5点多起床。“没办法,两个多月都是早睡早起,已经形成生物钟了。”李洁笑着说道,由于这段时间她和同事都忙碌在社区,解封后可以进行轮休,在端午节后,就开始回到原本的办公室正常上班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