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月3日,阿里合伙人邵晓锋(花名郭靖),又准时出现在了阿里巴巴第七届公益榜的颁奖晚会上。
这是他每年一定会参加的阿里活动。
盛典的最后环节,他说了一段平实却让人回味的话。他细述了阿里的公益历程,一桩一件,随口就来又细数家珍。从他口中,许多人第一次系统、比较完整地了解了阿里的公益过往。
在演讲中,他把公益和情怀紧紧连接在一起,“这份情怀,让阿里跟别的很多地方不一样。也只有这份情怀,能够让我和我们有更大的成就感”。
他把公益、情怀与阿里持续发展102年的愿景紧紧连接在一起,他觉得,“如果是带着上述这些情怀的商业,如果这份公益责任可以持续的延续下去,成为我们的基因、文化、每一个人的本能膝跳,那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走的更远,走向更好的102年”。
除了合伙人的身份,邵晓锋现在还是阿里的党委书记。他加入阿里18年,在阿里也是颇为资深的高管。加入阿里前,他曾做过20年的刑警,负责重特案侦破,曾获得过“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等无数公安类荣誉。有意思的是,他认为,20年的刑警与迄今18年的阿里,有一样东西相通,那就是情怀。所以,他说他很多年前少年时曾有一个很土的座右铭:一辈子积累自己帮助别人的能力。
以下为邵晓锋在今年阿里公益榜盛典上的热血发言:
各位阿里的同学们,阿里的公益人,各位关心和热心公益的嘉宾与朋友,大家晚上好。
每年来参加阿里公益盛典我自己都特别重视,原本自己还准备了一个发言稿。刚有同事问,说是不是要准备读稿?我说,这个稿子现在却不想念了。因为经历了刚才的现场,我此刻整个人的状态,还沉浸在感动中,处在被现场这么多公益人情怀激发的状态下。我觉得,不念稿了,就说说最真实的感受。
首先我想对今天所有的获奖的公益人,以及没有获奖的,但始终在参与公益这份事业当中的所有阿里同事说一声:谢谢你们!真心感谢。感谢每一位参加的同学。这不仅仅是光荣,背后更多的是责任,是所有阿里同事对大家的期望和寄托,也是更多被你们关心着、爱护着的,需要被关爱的弱势人群的期待。
只有这份情怀,让阿里跟别的很多地方不一样。也只有这份情怀,能够让我和我们有更大的成就感。
我加入阿里已经18年。加入前,阿里吸引我的就是这种感觉。当时听到很多的是:我们要帮助多少中小企业,帮助多少商家,关注那些创业者和年轻人。加入前,我其实已经接触过不少阿里的同事。跟他们在一起聊天,还真没怎么觉的他们身上有多深刻的商业头脑,感觉都只是一帮热血青年,想着就是我们能帮到谁,能解决什么问题。
05年加入后,我跟很多团队、业务之间的交流,发现充斥的还是这个味道。就觉得,应该来对地方了。因为来之前,我做了20年警察,重案刑警,那时内心始终觉得,就是在为这个社会做一些觉得自己有情怀的事。
我记得2005年年底,当时苏州一位癌症晚期的单身母亲,带着一个很小的孩子。她极其励志,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就来淘宝上开了一家小店,叫“魔豆宝宝”,希望以此给自己幼小的孩子留下一份未来的希望。
让我们有些意想不到的是,这原本好像看似是无数商家中一件偶然的事,但紧随其后,淘宝、阿里的无数同事加入进来了,无数的淘宝商家加入进来了,无数的志愿者们主动参与进来了,大家自发的要帮助她。
于是淘宝开始组织起来做这件事。我印象中,这也是阿里巴巴、淘宝成体系的去组织公益项目和活动的开始。在那之前,我们有公益,但大多还都是和业务相关。
那位妈妈最终还是遗憾地离开了。但无数的淘宝商家和淘宝志愿者接管了她的小店,帮这颗小小的“魔豆”继续经营下去,让她幼小的孩子能够有继续成长的支撑,面向未来的希望。这也就是淘宝上“公益宝贝”的雏形,在这之后,淘宝成体系的公益项目开始推进。
其实刚才主持人在讲的时候,提到集团重视也好,管理层指导也好,我觉得很重要。但今天阿里巴巴可以有这份公益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无数有公益心、有爱心的同事,这些年来持续接力,持续参与,持续创新。没有你们,集团再重视再指导,可能也不会有今天如此的氛围。
因为魔豆宝宝,淘宝组成了一个叫“魔豆妈妈”的公益项目,资助了众多困难的单身母亲,在困境中坚强向上的女性。而自“魔豆宝宝”之后,一个一个的公益项目和公益故事开始发生。
2008年,是阿里公益正式走向体系化的元年。汶川地震后,阿里所有相关的业务和平台,无论是淘宝B2B支付宝,几乎都倾尽全力去支持汶川灾区的救助。在当年,被称为“互联网公益”的元年,而其中特别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当一年以后,四面八方赶赴援助汶川的资源和机构都陆续撤离了,只有阿里的援助小组留了下来,坚持了十年。
08年马老师曾说,阿里巴巴将持续援助地震灾区7年,7年不够就再7年,我们做到了。而且,每一年我们赴汶川等地的工作组报名时,场面都很踊跃热烈,都是由所有阿里同学自愿报名,自愿申请去支持当地的灾后重建。
紧跟着,越来越多的各种项目开始出来。到了2010年,让我走出去感觉到特别有成就的是,阿里正式宣布,从这一年开始,未来每年都会从阿里巴巴年营收的3‰拿出来,不是利润的3‰,是营收的3‰,作为公益项目的支出。以今天阿里的营收规模,可以想到这已是很大的规模。现在,从集团整个管理层,到阿里所有员工,都在根据自己的业务特色,结合公益,一件事一件事地做,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整个阿里就是充满着一个公益和爱的群体,我为此深深骄傲,相信大家也是。
今晚这样的颁奖已经七年了,无数耳熟能详的项目。刚刚提到的“青骄第二课堂”,以及大家过去都非常熟悉的“团圆系统”。看着这些项目,想到它们在无数同学最初特别纯粹的状态下被一点一点做出来,直到最后帮到了很多人,甚至拿到了联合国的大奖,我特别感慨。
若干年前,我们成立了阿里脱贫基金会,之后很多同学主动与自己的业务擅长相结合,去支持贫困地区孩子们,支持贫困地区各种农产品卖的更好和品牌升级,包括阿里巴巴的UED同学们,变身为乡村寻美设计师,为各地乡村设计了无数的新品牌。
后来我们有了乡村特派员,到今天为止已经五年了。我去过很多特派员的派驻县,也和很多特派员所在县领导在阿里园区有交流。我看到每一个特派员县,无论是县里的领导,还是村里的乡亲,对阿里特派员那种感谢和亲友般的眼神,我能用心感受到。
几天前,我们的两位女特派员又光荣的获得了“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真心的感谢和祝贺她们。
做公益没有大小之分,只要有这份心。善心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但需要有更多的契机去被激发和开启,所以我觉得,公益最重要的是影响和唤醒。希望每一位今天坐在这里的同学,都尽一切努力去影响更多的人,唤醒大家的公益之心。我们也要持续创造更多的场景、条件、机会,让更多人可以更简单的参与公益。
公益有没有回报?当然。我一直觉得做公益最大的受益是自己,因为做公益也在“修”我们自己的心,让我们变得更踏实、更广阔,更包容,更关注他人。公益更让我们学会利他,让自己内心觉得充实和安稳。我眼中,这可能是每个人一生当中最大的回报。
我们去年发布了集团的ESG战略,这是阿里巴巴集团面向未来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战略。阿里ESG有七大方向,在这“七瓣花”中,“推动人人参与的公益”是其中重要的一瓣,其他几瓣中,也多少都和这份公益情怀密切相关。责任殊重,道路长远,我们自当为之更加勉力。
其实我一直觉得,一家商业公司做好自己的业务是本分,但这家公司要变得不一样,就要有情怀。希望能真正持续发展102年,仅仅只有商业是不够的。如果是带着上述这些情怀的商业,如果这份公益责任可以持续的延续下去,成为每位阿里人的基因、文化、每一个人的本能膝跳,那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走的更远,更好,持续发展102年也一定能实现。
公司做得越大,业务发展得越快,覆盖的领域越多,在我眼中,是积累了我们能够帮助别人的能力,不然这个大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但因为做得大,因为积累的能力越多,无论是技术的能力、业务的能力或经济的能力,这就让我们能够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多有价值的改变。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样,终生会因为我们曾是其中的一员,一起为这些努力过,感到永远骄傲。
很庆幸能跟你们在一起,庆幸我们依然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阿里公益榜颁奖七年办下来,氛围在越来越浓,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公益项目的质量越来越好,能够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一年比一年大。所以期待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怀和心意,跟所有同样这般的同学一起,像老逍所寄语的那样,用科技、热情、恒心和创新,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美好。
中学时,我曾经在日记本上写了一句非常土的格言。写完后其实自己都忘了,但四五年前突然翻到。再看到时,感觉自己这辈子似乎真在沿着这条路在走。所以到今天,我更坚定地认为,这辈子都会把这句话真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句话是:一辈子积累自己帮助别人的能力。很土,但如果真的去做一辈子,我觉得,哪怕到离开这个世界那天,自己也会很心安。
希望我们一起,通过我们各自在不同岗位上的努力,真正的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微小但是美好的变化。
我们一定能做到。
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