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书单#这是一份有故事的书单:2021,他们感动中国

天目新闻 记者 段松艳2022-03-04 13:11全网传播量6.8万
00:00
00:00

1.gif

感动的力量经久不息。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一套播出。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获得“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

每一个平凡却闪亮的名字背后,都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本期《天目书单》整理了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朱彦夫四人的相关传记,让我们在阅读中静静感受那平凡中的非凡力量。

s29815130.jpg

《彭士禄传》

作者:杨新英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彭士禄传》向读者展示了一位懂得感恩、敢于拍板的真性情科学家。

彭士禄是革命英烈彭湃之子,他4岁成为孤儿,8岁被捕入狱,14岁参加革命。1956年,原本在苏联学习化工机械即将毕业的他,为报效祖国,自愿改行学习原子能专业,从此与核动力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穷二白的年代,彭士禄带领中国核事业人开创了中国五个“第一”: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第一艘核潜艇(401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的技术路线(秦山一期核电站),第一座百万千瓦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第一座自主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引领我国核工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

在当时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的情况下,每一个“第一”都是他带着科研人员“摸着石头过河”,遇到重大问题很难决断时,胆大心细的他勇于担当,及时做出决策,为我国核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021年3月22日,从烈士的遗孤,到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彭士禄走完了为祖国“深潜”的一生。

s33842954.jpg

《杨振宁传》

作者: 杨建邺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杨振宁传》由物理学教授杨建邺撰写,被杨振宁认为是关于他的最好的两本传记之一。书中回顾了杨振宁的重要人生经历,包括幸福的少年时代,在西南联大、芝加哥大学等地的求学与科研经历,以及归国后的学术和交往经历。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杨振宁成为美国对华解禁后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第一人。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成立“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去美国学习深造,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

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清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仅不领年薪,还将美国的一栋房产捐给清华。同时,他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以一片赤子之心进行谏言和批评,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正如《感动中国》对杨振宁的颁奖辞:“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537d4909N08c73278.jpg

《顾诵芬自传》

作者:顾诵芬 口述;师元光 整理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顾诵芬是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航空界的两院院士和著名的航空科技战略科学家。

1930年,顾诵芬出生在江苏,儿时的他曾目睹日本飞机轰炸,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报考大学时,他填写的所有专业都是航空系。

1951年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以后,他成为第一批参加到航空工业事业建设中的大学生,并在徐舜寿、黄志千等老一辈飞机设计专家的带领下,完成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的设计研制。

此后,在35年的飞机设计生涯中,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其中,他主持研制的歼-8系列战斗机,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

《顾诵芬自传》一书以翔实的史料,朴实的语言叙述了顾诵芬的飞机设计师生涯。他的回忆,真实记录着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发展历程。

s34029549.jpg

《朱彦夫日记》

作者:朱彦夫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1950年,17岁的志愿军战士朱彦夫和战友们坚守朝鲜长津湖畔“250高地”,在零下30多度的恶劣天气里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身负重伤的他,永远失去了双手双脚和左眼,右眼视力仅剩0.3。

回国后,他不愿躺在“功劳簿”上,坚持回乡,拖着17斤重的假肢带领村民治山改水、脱贫致富,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山清水秀的富裕村。

此外,他还用残肢抱笔,历时多年创作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柯察金”。

《朱彦夫日记》一书通过原文影印日记,真实再现了朱彦夫日记原貌,他的字迹,一笔一划都清晰可见。日记真实记录了朱彦夫工作、生活、学习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朱彦夫用富有时代特点和乡土气息的内心独白抒写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透过这一页页泛黄的老日记,我们得以走进这位时代楷模的精神世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