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揭晓,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十大”。(回顾:刚刚,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发了一条朋友圈: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已经转为主动性考古项目,温州市文物考古所的同仁们才揭开帷幕,任重道远。
考古揭示历史。一个真实的现场,从书里跳到了眼前。温州这个“国内仅见、世界罕见”的宋元港口遗址,究竟什么样,有多牛?一个千年古港的故事,又要从何说起?
两小时前,AI把我送到了一条船上。
瓯江畔,朔门古港
1.沉船
谁掉了一块钱?
我不带钱啊,都二维码付款的呀。蹲下一看,不是一块钱,是一枚铜钱,陷入船板间。
提取,刷去泥土,上有“大观通宝”四字,宋徽宗亲笔题写的瘦金体。这是他在位期间铸造的铜币,亲手书写钱文,被称作“御书钱”。
一艘宋代海船,停靠在温州朔门古港的码头边,船上还剩4只酒瓶子,以及这一枚掉落的铜钱。
人去船空,水天平静,直到800多年后的今天。
一则新闻在全国刷屏:2021年10月,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部,属于闹市区的温州古城北大门——朔门,发现了这艘沉船。不止是它——8座码头、2艘沉船、1条木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等重要遗迹、温州古城的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以及数以10吨计的各类瓷器残件。主要遗存年代集中在宋元时期。
那年,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中,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被发现。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发掘,它像一幅古画,一点一点揭开,完整地展开于眼前。“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温州的那句金名片,有了硬核物证。
下穿工程的止水桩还留在现场,包围着一个古代遗址现场。用考古人的话说,这是城市主干道向文物让路的典型事例。
下穿工程的止水桩和元代瓷片堆积
我登上了那艘船。
它已残,倾斜搁浅在淤泥之中,只剩7段船舱,但足够看清结构:壳板作鱼鳞状搭接,楔有铁钉。这是一艘福船,古代四大船型之一。沉船的龙骨、鱼鳞状搭接、隔舱(水密舱)造型设计,是宋代造船工艺的“铁三角”,这三项创新技术,为航海速度和安全提供了保障。
南宋沉船
船残留的长度是12.4米,宽4.1米,沉船东侧发现一根桅杆,残长8米多,还有一件单爪木锚、一件桨式木尾舵。根据龙骨位置和隔仓板数量推测,约占原有体量的四分之一,所以整座船的长度超过20米,属于浅海航行福船。现在,它已搬家,整体打包提取,进入实验室清理、脱水加固阶段。
沉船
木锚、桅杆遗迹,边上是干栏式建筑
还有一艘沉船,在瓮城北面深达9米的基坑内发现,目前还没有提取,年代更早,为北宋。“太深了,有十米深,比那艘要完整,体量也更大,船舱板有16公分厚,很厚。”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伍显军说。
这种有龙骨的“小方头阔尾营”尖底船,是宋代各地造船厂主推的海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就有产品描述。
谁造的船?
宋代,温州最大的官办造船场,就在距遗址一公里的郭公山沿江一带。船场官府置官兵252人,并雇有大批工匠,负责造船、修船等工作。北宋赵㞦《温州通判厅壁记》说:“又远近良材由此取道,于是漕运与诸官舟实造于此。”
从元祐五年(1090)到政和四年(1114),温州和宁波造船数量排在全国首位,有定额——“岁造船以六百只为额”,是当时全国十大造船场之一。到了南宋绍兴元年(1131),温州年造船340艘,此外还建造战船、漕船、商船和出国使船。
这艘船要去哪里?似乎还没有装货。还是说,它刚从哪里回到温州,正卸完货,还带回了离家多年的人。
一切已不得而知。但船上会装什么货,是可以知道的。
2.货物
沉船的木锚边上,看到一道道墙基,这是干栏式建筑,旁边就是条带状的瓷片堆积带——也就是一整条都是碎瓷片,时代为元代。
南宋干栏式建筑
元代瓷片堆积带
“这只露胎阴纹印花,应该是永嘉桥下镇的瓷窑生产的。”伍显军说。
碗、盘、碟、高足杯……这些瓷片主要是龙泉东区产的,器型偏小,主要销往东亚地区。
南宋至明中期,龙泉瓷在外销瓷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说几艘著名的沉船——大练岛沉船、南海Ⅰ号、华光礁以及福建漳州圣杯屿沉船,包括韩国新安沉船,龙泉窑系的青瓷数量非常庞大,所占比例极高。我们来看一组数据。14世纪元代后期到明初,在印度洋地区发现的中国瓷器中,龙泉窑占比在80%以上,在同期的东南亚和东亚地区,龙泉窑的占比约为50%-60%,说明龙泉窑在出口瓷器中所占的比例,可以作为衡量一个港口重要与否的指标。
那么来看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瓷片,以10吨计,而且九成以上为龙泉瓷,且绝大多数没有使用痕迹,应该是贸易瓷在储存、转运过程中的损耗品,大致可以分为北宋末到南宋初、元末到明初两个阶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说,北宋末到南宋初,温州港的产品主要面向东亚地区,而在东南亚、印度洋地区几乎没有这一时期的器物。到元末明初,又开通了一条新的航线,即从庆元、温州到菲律宾,往巴拉望,穿过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
北宋龙泉窑青釉线刻菱格纹如意足瓷熏炉
北宋晚期龙泉窑青釉篦划莲花折扇纹瓷碗
因此,龙泉瓷被称为大航海时代之前,我国推出的第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品。而温州凭借其发舶港口地位以及江海中转节点,成为龙泉瓷外销的主要集散地和起点港。这次发掘揭露的码头遗迹群及海量瓷片堆积,提供了关键物证。
遗址出土龙泉窑青瓷片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孙光圻说,龙泉青瓷的核心产区为处州府(丽水)地区,处在瓯江上游,下游的温州朔门古港正是龙泉青瓷走向世界的重要贸易港口。温州朔门古港,既是龙泉青瓷外销的首要汇集港和始发港,更是通过宁波、泉州港等,令龙泉青瓷与世界贸易连为一体的重要中转港,而不是“喂给港”。
一句话总结,也是新鲜出炉的全国十大考古评选给朔门的颁奖词:朔门古港遗址坐实了温州是龙泉瓷外销的起点港,也为温州是“海丝”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关键物证。
3.带货现场
此刻,水天平静,唯有人声和市声,从船停泊的温州港传到了瓯江。
从船上下来,我准备去码头边的货栈逛一圈,带点货,顺便喝杯茶。结果,屁股还没坐下,一眼看到了翠蓝。
翠蓝不是人,是那根簪子的颜色。重要的也不是颜色,是质地,琉璃做的。
那天,苏东坡老师独自喝酒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无趣,他研究了手里的琉璃酒杯,直接写成诗——《独酌试药玉酒盏》,药玉,就是国产琉璃,“熔铅煮白石,作玉真自欺。琢削为酒盅,规摹定州瓷。”说明宋代的琉璃工艺先进。
不过,琉璃也是较早输入我国的商品。南宋赵汝适《诸蕃志》里就写过,“琉璃,出大食诸国。烧炼之法与中国同。其法用铅、硝、石膏烧成。大食则添入南鹏砂,故滋润不裂,最耐寒暑,宿水不坏,以此贵重于中国”。
码头遗址群中发现的这根宋代琉璃簪子,还没等到买家,便断成了几节,但不妨碍它的翠蓝翠蓝。那么,它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伍显军说,目前推测,应是通过海运输入到温州的。
琉璃也买不成,还是安心坐下喝茶算了。
一只完整的黑釉金丝兔毫纹瓷盏,还没有被人“斗”过、喝过,留在了沉船边上。
南宋建窑黑釉金丝兔毫纹瓷盏
建窑,宋元时期外销瓷的重要产品。朔门古港发现的建窑茶盏的胎、釉、纹饰以及制作工艺判断,产地可能来自闽北建窑、遇林亭窑、江西吉州窑、泰顺、文成窑等窑场。
斗茶比赛时打的“奶泡”(汤花),“以纯白为上”,最好用黑釉盏,深色能反衬体现茶色之白,厚壁保温,有助茶香持久发散——艺术家赵徽宗到底懂行,“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可以当产品描述专业老师。所以,建窑黑釉茶盏成为宋代斗茶文化中的神器,也是最流行的茶具之一。质量好的当然贵,“价令金帛贵”。
看样子,我还是买不起。再逛逛。这里有一件景德镇的青白瓷,还有一件磁州窑黑剔花,工艺非常复杂,属于贡御性质。高丽王宫遗址内曾出土过类似产品,因此可以推测这一时期的温州港,应该是具有官方性质,可能和海外一些官方机构有直接联系。
看来,朔门港口的出土品不仅有龙泉窑、瓯窑,还发现了国内各大窑系的产品,包括景德镇窑、建窑、定窑、磁州窑等南北各地的窑瓷产品,展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的整体面貌。
如果说,“南海Ⅰ号”沉船展示了古代海船船货装载的情况,那温州港则再现了古典时代海港城市货运集散的情形。
4.码头
好了,货也别带了,我要赶着去码头等一个人。
北宋温州知州杨蟠写过一句金句: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南宋,宋高宗又钦点温州置“市舶务”,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史料里写的,再看画家画的。
元代温州画家王振鹏画过一幅《江山览胜图》:帆樯林立,海船、江船、渔船忙碌,数座码头伸向江面,船舶有展帆启航离港的,有收帆靠岸的,但大多数船静静停泊港区内。码头平台上,小吏正在伞下指挥,有人挑货物上船,有人推车送货。船、码头之间架有跳板,供船工上下。岸边歇着各类船只,内城沟通的水门上架着拱桥。拱桥往西,是海坛山。江心,有高塔作为航标指引船只入港,这就是后来入选世界古航标的江心塔。江面上,一艘下锚的大船泊在远处作业……
这是元代温州古城朔门码头的生活场景,所绘舟船多达68艘,描绘了来自占城(越南)的远洋船舶进港的情景,被称为温州百科全图式的纪实性风情画。
画中的码头,平行排列,有砖木院落式的驿馆、连在一排的茅舍式店面,和眼前看到的码头遗迹、干栏式建筑四组及院式房屋基址五处的位置,几乎可以重叠。
朔门古港发现了8座码头。
“3号码头就在6号边上 ,3号码头是维修过的,最早只有这一段,后来可能生意越来越好,又在外面加了一段。”如果不是伍显军指引,眼前看到的只是一堆难以分辨的乱石。
3号码头
3号码头
古人一贯擅长利用自然和生活小物改造生活,造码头也是。这次发现的两宋码头多以江边山体延伸到水中的岩石为依托。
眼前这个斜坡式码头,就是依托海坛山脚基岩建的。海坛山离这里三五分钟。宋代开始,温州流传一句谚语:“海坛沙涨,温州出相。”每当海坛山下的瓯江泥沙突然大涨,温州人中就会出现宰相。夸张是夸张,但后来还真是这样。
请注意,这是发掘区内年代最早的遗迹,为北宋时期码头,旁边就是石砌江堤,江堤和码头的边界清晰,清楚看到北宋时期水门头西侧瓯江江岸的范围。
两宋时期的长条形突堤式码头,呈多级月台状,建筑方法叫“石包土心结构”。怎么做的?
为了适应滩涂环境,边墙底部往往用木桩打底和横木铺垫,木板上修筑石块包边,泥芯填土,一层层夯实,夯完后,最外面还要打入长木桩围护,做最后的加固。船靠岸,不至于把码头撞坏。
长条形突堤式码头(局部)的结构
我们看到,3号码头前端台地还残留砖铺路面,当中铺平整方块,下垫衬木板。看这张复原图就清楚了。
3号码头(南宋)模型及复原图
遗址所见的古代码头,有月台式、斜坡式等多种类型,可以看到古人创造性地在海相、河相软质地基上建筑施工的工程作法。朔门古港遗址是我国古代海港建筑工程的技术范例,这在以前的考古工作中殊为罕见。
古人没有写诗骗我,史官也没有乱写,画家也没有乱发挥,眼前的这个条带状的港口遗址,印证了历史。
港口条带状码头遗址现场
码头以东,奉恩水门河自南向北从城内注入瓯江,河道两侧南宋时期的石砌河岸依旧可见,同时还保留了同时期的桥梁与陡门等遗迹。
陡门就是一个水利设置,笼统地说,就是水闸,相当于一个总开关,用于排水。宋至明代,水门河道比较宽,陡门宽约5.7米,清代以来河道越来越窄,民国时期建的新陡门,宽度只有3.05米。
陡门等遗址
一个港口的历史是如何变化的,AI给我发来一张图,南宋晚期以后,北宋江岸一带淤积成陆,瓯江岸线正在逐步北移,那些建于元明清时期的石砌堤坝、新水门桥、陡门闸以及台阶式码道等遗迹正是这段岸线变迁史的历史实证。
宋代、元明、清代、现代的瓯江岸线变迁
连续三个时期长达千年的港口遗存,即宋元、明清和近代开埠以来,甚至还有更早的晚唐时期遗存。三个时期在年代上前后连贯,展现了一脉相承的不同发展阶段,并且可以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从而确证温州港是千年以来连续使用的国内外著名商贸古港口,目前在国内极为少见。
5.朔门
从船上下来,码头围挡边,江堤处,传来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下一首《掌声响起来》。听声音,这是一个中年男子的午后卡拉OK。
一切似乎没有变。温州古城在瓯江下游港湾,自东晋太宁元年(323)建永嘉郡至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城址未变。
瓯江边,如今的古城和朔门古港
码头接驳船只,温州港及其腹地汇聚的商品从此发往国内外城市。而从海外诸国货船捎来的香药、象牙、琉璃等,在这里卸货上岸。从水路来温任职的官员或其他人员,也从这里经朔门入城。
朔门,就是人员、货物入城的“第一门”,在温州古城的正北面,古时又名拱辰门、望京门、望江门,是温州古城七处城门之一。
城市、码头、港口,这张图中,三位一体
两个监控下,是2004年发现的城门城墙,去年又在这里发现了两个时期的瓮城,一个宋元时期的,“看到半个月亮了吗?”伍显军指了指,城墙当然已不在,过去城墙有9米多高。但可以看到内城墙和外城墙的墙基,呈半圆形,像半个月亮。
明清时期的瓮城,也在眼前,是今年新发掘的,正在发掘。城墙形状发生了变化,改为方形,内外壁以条石垒砌。
瓮城外,多条排水沟,纵横交错。旁边方形的,是今年新发现的元代的池子、房屋,还有宋代的房屋、池子,还发现三个时期道路。
朔门瓮城基址
这条“道路遗址”即当年港口的繁华之路,位于解放街北端东侧。道路遗址北面,还有一条“官用栈道”,设有成对、相隔均匀的桩基,南北向“笔直排列”。栈道以东,还分布有四组干栏式建筑,这是当年的馆驿。
城市、港口、航道,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用专家组的话说——朔门古港集齐各大要素,遗迹全、规模大、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堪称国内仅有、世界罕见。
看这段有点无感吗,还是回到王振鹏的画中吧——
近处的院式建筑大多为平房,有两座楼房,庭院宽敞,外围竹篱。这是驿馆或邸舍场所,主要接待各地经销商,或来温办事的官吏,还为往来旅客提供停歇。透过二楼临街窗户可看到有三四人围在桌前聊天喝茶。茅舍式店面面对街面,经营陶瓷、漆器、象牙、料器等工艺品,也有茶馆、酒店,店首或店门前,用竿子挑出幌子;店前空旷区域还有流动摊贩。
等的那个人,还没到,肚子饿了,去城里吃碗海鲜面。
站在朔门街口,街边的老屋,上住下店,保留着很多清末民国初期建筑,连朔门街封火墙,都挂着温州市历史建筑的牌牌。这条街过去叫内横街,靠江边的这条,叫外横街,就是现在的望江路,也是遗址所在区域。
朔门街
东起水门头的打绳巷,西到解放街,一两分钟就走到底了,一查数据,不长,只有380米,且狭窄,宽处6米,最狭处只有2.9米。这条街巷的布局,就像一条鱼骨。
历史的鱼骨
之前有读者讲,考古稿子里提到数据,总是有点专业有点隔,实际上,数字有它的意义,比如朔门街的“长380米”。
如果拎起这条鱼骨——在瓮城和水门头发掘区之间,正是刚才我经过的那条长达380米的江岸码头群发掘区,整个区域内地层东西连贯,可以清晰看到北宋至近现代地层的堆积情况,文化层与自然河相堆积层交替分布。整条朔门街,一面是家常生活,一面是千年商港,这条鱼骨,是一条历史的鱼骨,时空穿梭带。
解放路走到底,在路口一家面店吃了碗面,门口一看:打绳巷。
打绳巷和解放路口
伍显军说,瓷器的生产量大,绑瓷器的绳子需求量也大,所以当年就叫打绳巷。而朔门街北通望江路(遗址区),南通的这条街,叫七枫巷,过去叫漆坊巷,是做漆器的,“这次好几件漆器是我发掘的。“伍老师笑,这次遗址出土了十多件漆器,有一件南宋漆盒的盒身,是六花瓣式的。
南宋六花瓣式漆盒盒身
南宋瓯窑青釉褐彩卷草纹腰鼓
温州早在北宋时就是著名的漆器生产中心,南海Ⅰ号沉船上也发现了一批温州漆器,反映了温州地区商贸的繁荣发达。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了“大街”以东,就是我吃面的解放路:“大街以东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直至十三间楼。”温州城的漆器手工业发达,但不是散布于城里许多地方,而是相对集中的,就像温州城的三巷:油车巷、皮坊巷、漆坊巷。
但杭侃提到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温州漆器有名,但《方舆胜览》指出“温居涂泥之卤,土薄艰植。民勤于力而力胜,故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可见温州当地不产漆但是各种漆器都完备,还成了宋代最重要的漆器制作中心之一。所以,温州漆和漆器的来源和销售都有必要放到东亚人群的视角去考虑,去考虑东南沿海地区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6.朱自清和夏鼐
朔门古港遗址的意义,并不只是发现了沉船、码头等单个遗址点,而是从瓮城到江堤,到水井、码头、沉船等一系列周边附属遗迹的发现,内容涉及对外贸易的多个环节,在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中具有唯一性。更重要的是,它确证了温州港是千年以来连续使用的国内外著名商贸古港口。
朔门古港遗址条带状遗址分布
从瓮城到江堤,水井、码头、沉船、房址等一系列周边附属遗迹
1876年,继宁波之后,温州成为浙江第二个开埠的通商口岸。1877年,温州设立海关。瓯海关选址,就在朔门城外沿江岸边,也就是今天的遗址范围——解放街和望江东路转角一带。温州开埠之后,驶进温州港的轮船和洋式帆船越来越多,江心屿对岸的沿江一带先后建起多座码头。最早在温州设立分支机构的本国航运企业是轮船招商局。
光绪十年(1884),轮船招商局温州分局在朔门建造了温州港历史上第一座浮码头,时称招商局码头,即后来的朔门一号码头。
发现没有,从古到今,朔门都是第一选择。
晚清时的江心屿,约拍摄于1878-1880年(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
我等的人还没来,倒是偶遇了另一个人。朱自清提着行李箱从朔门街走来。
1923年,朱自清由其北大同学温州人周予同介绍,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任教,这是他第一次来温州。
当时温州除了省立十中,还有一所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因两所学校的课程大多相同,所以一些教师兼教两校。朱自清一边在十中教“国文”,一边又在十师兼教“公民”和“科学概论”。
考虑到要在两个学校任教,朱先租住在距离两校都较近的大士门,但不久大士门失火,他又搬迁到了朔门四营堂巷34号,一直住到1924年10月,这就是朱自清故居,代表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绿》(《温州的踪迹》散文一组)就是在这里写的。
站在遗址的解放路上,抬头看见一块蓝色路牌,前方就是朱自清故居,不过,并不是朔门四营堂巷34号,而是22号。
朔门朱自清故居
一则2004年温州都市报的新闻:“前年开始,四营堂巷一带被列入我市江滨路改造的拆建范围。有关部门在研究并经过省政府批准后,决定将朱自清旧居整体异地搬迁,并选定了距旧居100米外的四营堂巷22号的一处空地作为其新址。”
朱自清的房东姓王,家里在朔门横街开“王昌记”鱼咸行,当时的朔门街开了很多咸货店。味道是很难忘记的。朱自清离开温州后,没有再回来,他给温州朋友马公愚写信,特别提到这股味道:“温州之山清水秀,人物隽逸,均为弟所心系;唯弟不喜鱼咸,偶思及辄掩鼻耳。”
战火爆发,朱自清被迫离开温州,是坐船的。而抗战爆发后,瓯江航运成为抗战生命线。国内许多地方交通阻塞,正常的商品流通渠道被打乱,内地所需物资供应困难,而温州港还可以航行至上海、宁波、福州等地,和温州港运输密切关联的瓯江水运也保持不衰。
海水涌动。我等的那艘船终于来了。
1942年2月25日下午3时多,夏鼐站在船尾眺望,江心孤屿已可见了,虽然天空是沉闷的铅灰色,但是故乡近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他在日记里写:心房跳得比平时厉害。
他已经7年没有回温州了。
1935年,夏鼐前往英国留学,攻读埃及考古学博士,因二战爆发,无法继续,1941年初辗转回国。回国后直接赴四川李庄,就职于内迁至此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42年初,他终于有机会返乡探亲。
这趟旅程历经艰辛,1月30日他就从宜宾李庄启程,途径18个地方,最后一段路,是从丽水到温州,已经2月23日了。
早上,他上街买了几个瓯柑回来吃,很多年没吃故乡特产,“如睹故乡,如逢故人,有一点说不出的快慰。”他向客栈老板打听赴温州的船只,说每日都有船赴温,只等行李一到,便可以动身。
“我归心如箭,决定先行动身。”他托茶房代定丽青温快船高铺,票价20元,包括饭费在内。
浙江抗战历史上著名的“丽青温交通船办事处”,又称丽青温快船公司。整天售票,随到随买。丽水的泊位,设在大水门码头,而温州,就设在朔门。
2月24日下午到青田,船在青田城外停了一晚,夏鼐很早睡觉,“虽离故乡这样近,但是梦魂已不耐再停在他乡,已悄悄地飞向故园,做了一个返家梦。”
第二天早上,木船由青田开往温溪,然后由小汽轮拖行,一只叫“小龙云”的小轮拖了20多只木船。他在船中阅《传习录》及《明人小品文钞》。
我看到了他坐的船丽青温快船,停在朔门——
西郭已到,小轮便停在那儿,夏鼐所乘坐的木船却用桨划到朔门外丽青温快船码头,下船后,他与我擦身而过,喊了一部黄包车回家。
夏鼐住在仓桥街130号,也就是现在的夏鼐故居,离朔门很近,直线距离不到900米。20年前,朱自清教书的十中,就在仓桥,而夏鼐就是十中毕业的。
夏鼐故居
他在日记里清楚描述了此时的朔门——城垣毁了一部分,以通马路,北大街(也就是现在的解放街),几乎完全改了样,街道放宽,道旁植树,店铺多改为三层门面,表面上的温州市况比内地第一等的城市,如昆明、重庆、成都之类并无逊色。
40年后, 1981年10月20日,夏鼐回温州,登华盖山,至大观亭,俯视瓯江孤屿及江心,“改变不大,城内及郊区则新建楼房甚多,水门头13层大厦正在建筑中,烟筒亦增多,面目已非当时之旧。”
“这个酒店,前几年下穿工程时停掉的,是温州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产物。”伍显军的声音打断了我。遗址边,一幢高楼耸立,黄旧外立面写着:海悦名邸酒店。人去楼空,它伴着江景,看着千年的港口遗址,不说话。
“它过去叫13层楼,20世纪 80年代是温州最高的建筑。”伍显军说。
一惊。
遗址边上的“13层大厦”
一年后,1982年10月13日,“至朔门公安码头过江至江心寺,已十八年未来此,孤屿仍媚中心。”那年他73岁,最后一次回温州,在朔门登船。
那天,这位世界级考古学家或许没有想起一件事。
1296年3月24日,元代温州人周达观以钦使随员的身份,从温州港乘海船出发,7月到达真腊首都吴哥,考察居住近1年,1297年(元成宗大德元年)回国,写成《真腊风土记》,是现存关于柬埔寨中古时代文物风俗生活的唯一记载。
700年后,作为温州人的他,对《真腊风土记》做了校注,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港口不会消失,历史不会湮没,而我们只是港口的时间过客。
(感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梁岩华、伍显军对本次报道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