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杭州吸走北京上海人才”的新闻冲上热搜,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之间的“抢人”较量,再掀火药味。
足见,21世纪第三个十年,最贵的依然是人才!
细观席卷全国的“抢人大战”背后,也隐现出人才回流的新趋势,相比一二线城市的“自带流量”,三四线小城市也跃跃欲试,正寻求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路径突破重围。
近年来,数字经济带来新机遇、县域经济加速崛起,加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加速了人口流动,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为年轻人到三四线城市就业创业提供了便利。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社会蓝皮书: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毕业后想去一线和二线城市工作的大学生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想去三四线中小城市、县级市/县城、基层小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占比虽然相对较少,却呈上升趋势。
一
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显然,如果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在一二线大城市就业,将会面临十分激烈的就业竞争。加之高昂的生活成本让一部分人不得不选择离开,这就给了中小城市“抢人”的机会。
然而,特别是一些城市群非核心区的小城市,“存在感”不强,靠什么吸引人?
“青年”是关键词。近两年,全国已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青年友好型”或“青年发展型”城市,如浙江湖州在刚刚结束的市两会中提出,加快“青创新城”建设,营造爱才成才、近悦远来、有口皆碑的一流人才发展生态,把湖州打造成为青年人才向往之城。此外,浙江的嘉兴、台州、丽水,江苏的无锡、常州,江西南昌,山东济宁,广东东莞、佛山等城市,频频喊出“打造青年向往之城”的口号。
“三线城市新兴产业和商业发展处于上升期,处处充满商机,拥有独特的低成本创业优势,小城市都是潜力股!”湖州市人社局人才开发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而名声在外的湖州,正是以长三角“高性价比”城市吸引青年人才竞相集聚。
高阶人才竞争背后,远不止薪资待遇的竞争,还是城市活力、宜居环境和产业结构的竞争。
“在大城市内卷,还是在小城市躺平?”近两年,社交媒体上,这道选择题更具象化,也不再是一个“二元悖论”。
“在县城,对于新兴产业的接受度比较高,新项目诞生和立足相对容易。”00后浙江大学博士陈天润,创业“初体验”选择了紧邻杭州的湖州市德清县。
“我们2021年创办3D打印机研发生产企业,如今年产值已达数千万,近期还荣登《2022胡润U30中国创业先锋榜》。”陈天润说,在创业实践操作过程中,落户一二线城市还是县城,成本代价付出相差甚远。大城市租金高昂,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压力太大,但选择交通区位和营商环境都不错的县城,享受政策的同时,前期投入能节省不少成本,更有利于企业的快速成长。
三四线城市的创业环境更加友好,还体现在政府从安家买房、租房补贴,到贷款贴息、空间建设等全方位、多维度的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以及全流程的“保姆式”服务。小城市抛出的“橄榄枝”,让青年创业者感受到满怀诚意的同时,创业成功率也相应提高。
二
放眼全国,中国还有300多个和湖州(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3850亿元)体量相当的地级市。
让年轻人来了就不想走,是中小城市引进、使用人才的“基调”。
以往,三线小城市能吸引大学毕业生的单位主要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大学生选择小城市,也主要考虑“体制内”“编制”等现实因素。
摒弃这样的传统,三线城市们正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在新兴产业体系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发力,为迎接更多年轻人做好准备。
从就业角度看,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2020年至2022年同期比,其毕业生吸引指数从3.76上升至7.65,高校毕业生流入量同期上涨36.77%。
这与济宁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日趋成熟密不可分。其工程机械、精细化工、新能源、精品旅游等7个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库;13家企业入选领军企业,且近50%属于新兴产业范畴,对岗位的需求扩大,也基本契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年轻的创业者踏浪而来,年轻的产业亦会奔腾而至。
随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很多小城市可以承接大城市的产业、人口外溢红利,也带动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从而创造了更多创业岗位。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全国返乡创业人数量累计达1120万人。这些人的创业方向,主要聚焦在数字经济、乡村创客、电商直播、民宿咖啡馆等轻文旅、智慧农业、数实融合的制造业等方面。
莫干论剑谷
“针对这些数创客、科创客、文创客、乡创客等,我们依据不同县区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布局构筑了‘两大青创走廊、六大青创城、十八个青创圈’,为青年人创业留足了空间。”湖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正由人生只合“住湖州”向“创湖州”衍生。
三
城市和人,是彼此滋养成就的双向箭头。
小城市的功能总体上跟大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但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对创业安家的吸引力增大。
为青年发展做一盘“服务大餐”,让优秀青年人才在小城市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找好工作生活中的“平衡感”,代表了新时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既是打造成为“青年人才向往之城”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构建‘办公室和绿水青山只隔一块落地玻璃’式创新创业场景;与上海都市圈同城共享,‘一杯咖啡时间’快速通达;国际经典和爆款文艺作品首展、首秀频繁上演,多元体育赛事织密青年社交圈……”湖州提出打造“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意见中,所描述的充满精致感的生活体验,令不少年轻人心驰神往。
“去大城市不一定就跟‘有出息’挂钩,留在小城市也不代表‘躺平’。”这两年,网友热衷晒晒家乡和“宝藏”小城的美景、美食,行业头部企业已下沉三四线城市吸引消费者。“我把大城市积累的专业能力和资源迁移回来,自己当老板,不存在职业天花板。” 回到湖州市凤凰街道创业的梧桐咖啡店老板沈云萍说。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曾在《城市的胜利》强调,城市的繁荣会放大人类的优势,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能创造价值。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助力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的同时,也可以加大青年人的知识溢出,激发其对城市发展的创新力、创造力和贡献力,提升城市的创新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让年轻人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同频共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