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交出了一张怎样的成绩单?

潮新闻 记者 李超然2025-06-06 02:03全网传播量3.5万
00:00
00:00
01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已连续七年举行,共谋高质量发展。
022019年至2024年,长三角GDP从23.7万亿元增至3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23.9%提升至24.7%,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经济均实现显著增长,长三角拥有全国最强大的“万亿俱乐部”,9座城市GDP超万亿。
03长三角地区2024年科学技术支出达2843亿元,占全国近四分之一,2023年R&D经费投入超万亿,占全国30.5%,上海、江苏、浙江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排全国前五。
04长三角形成合理产业分工,如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交通体系互联互通,推进跨界水体治理项目,20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
05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三省一市将加强重点合作事项建设和落地,强化一体化制度创新,发挥长三角的探路引领作用。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标志性建筑——方厅水院 图片来源:新华社

6月6日,2025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江苏南京举行。自2019年三省一市党政主要领导首次齐聚安徽芜湖,这个座谈会已经来到了第七年。在这七年里,长三角共商一体化大计、共谋高质量发展,也一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区域GDP全国占比“稳提升”

当谈论到长三角这片高质量发展的热土,总会提起这样一句话——它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经济,永远是长三角最有底气的成果之一。

2019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合计23.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3.9%。此后这个数值不断增长,到2024年,长三角的GDP已经突破3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24.7%。

这个数值的背后是三省一市共同的努力——2024年,上海成为中国首个5万亿之城;江苏GDP达13.7万亿元,增长5.8%,增量全国第一;浙江增长5.5%左右,总值首次超过9万亿元;安徽GDP增长5.8%,经济总量也跨上5万亿元台阶。

按照今年一季度的数据,三省一市GDP占全国比重已超过25%,41座城市中有35座跑赢全国5.4%的平均增速,主要指标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全年预计将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从城市层级来看,长三角地区也拥有着全国最强大的“万亿俱乐部”。

自2023年常州“晋级”万亿之城后,长三角地区“万亿之城”达到9个,占全国比重1/3。同时,温州、徐州两市也成为了下一座“万亿之城”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温州、徐州的GDP分别达到2403.7亿元和2251.7亿元,若保持一季度的高增速,有望在今年年末携手晋级,为长三角“万亿俱乐部”扩容。

位于上海青浦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四叶草” 图片来源: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

科技研发投入“结果实”

在经济这个“硬指标”外,长三角也紧紧跟随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在科技领域落下重子。

从2023年提出至今,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战略选择,长三角围绕科技发展、未来产业等关键词,做了大量铺排。

记者从31个省(区、市)公布的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中发现,在科学技术支出这一项中,长三角区域2024年的科学技术支出达到2843亿元,接近全国总量的1/4。其中,三省一市均排在全国前十,浙江则是以886.5亿元的规模拿下全国榜首。

在推动科技发展方面,长三角有更多的数据可以佐证。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24年底公布的数据,2023年,长三角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迈上万亿台阶,达10167亿元,投入总量占全国30.5%,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3.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8个百分点,提前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的发展目标。

对科技与未来产业的投入,极大地激发了区域内的创新活力。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据《江苏人工智能产业专利白皮书》显示,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排进全国前五,专利数量已经占据全国总量的1/5。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截至去年9月,我国经营范围涉及机器人的企业(存续、在业)已达75.05万家,其中,长三角地区有21.23万家,占比超28.29%。

这些都是长三角在“科技田”中播种后取得的“果实”。

鸟瞰太浦河畔长白荡 图片来源: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

多点开花“促协同”

除此之外,长三角围绕着五个“共”——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迈上了合作的新台阶。

在此前举办的会前新闻通气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过去一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效。有些成效也许并不能被数字量化,但却切实让企业、民众感受到了融通。

就产业协同来说,四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合理的产业分工。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业内流传着“4小时产业圈”的说法。上海提供芯片、软件组成“大脑”,江苏提供动力电池,浙江提供一体化压铸机,安徽则是负责整车组装,在长三角范围内,一台新能源汽车可以在4小时的车程内完整构建。

在交通运输体系的互联互通方面,负责人介绍,去年,G8388“超级环线”高铁列车、沪苏湖高铁正式开通,首批17条长三角省际待贯通道路开通16条,上海港、苏州港、连云港港等重点港口合作持续深入,徐州机场T1航站楼扩建工程建成投运……长三角正合力畅通区域市场循环,让区域内的各个城市更具有“同城感”。

在绿色共保方面,长三角推进了跨界水体治理项目,合力推进长江、太湖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协同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并加强环境保护的协作。

同时,在民众最有切身感受的民生方面,20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78个居民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卡通用”,在去年温州会议上发布的10件长三角实事项目也全部完成目标任务。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三省一市将会更加齐心协力推动重点合作事项的建设和落地,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让长三角发挥更好的探路、引领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浙江全省域抢抓一体化发展新机遇①:长三角织密互通网络
浙江全省域抢抓一体化发展新机遇③:共建宜居宜业长三角
为青春喝彩 “角逐未来”第一届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