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故事还是“飞”到了蒙特利尔。当地时间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中国角进入“浙江日”时间,浙江代表团透过“浙江之窗”展示“中国之治”。
这不是浙江第一次登上联合国的生态展示舞台。2018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联合国环境署“地球卫士奖”。2019年,浙江杭州成功承办联合国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得到与会各方的高度评价。2021年COP15第一阶段会议生态文明论坛开幕式上,浙江也曾讲述典型故事。
浙江一日,呈现了哪些惊喜?
生态家底“曝光” 为何浙江能独得一日?
先来讲讲为什么浙江能在中国角独得一日。
毋庸置疑的是“家底厚重”。根据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在“浙江日”的发布的数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结果显示,全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种数增加到790种,高等植物种数增加到6100多种。
“虽然浙江省的生物多样性禀赋相对于云南、广西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较低,但浙江省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资源‘家底’,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被陆续记录。”浙江生态厅特聘专家、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振华告诉天目新闻记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调查评估是个基本功。
首先避不开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此前,“小灵猫”阔别浙江30年后重现踪迹时,乌岩岭保护区工作人员就曾向天目新闻记者表示,布设了充足的红外相机是除运气外能搜寻到踪迹的最大帮手。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仅2020-2021年,浙江省级就投入7000多万元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各地财政同步配套资金。
资金问题解决了,各类“黑科技”加入“调查战队”,延伸搜寻的眼睛和耳朵。以在COP15第一阶段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的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分享经验时特别提到,因采用野生动物自动识别、无人机巡检、火情监测等多种自动监测方式,先后发现了黄腹角雉等新纪录种,进一步掌握了23种野生动物分布情况。
在“浙江日”现场,丽水也提到数字赋能的力量。全国率先建设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中,基于AI识别的物种鉴定技术,可以实现让机器来代替人眼和人脑来快速准确识别。因此三年来陆续发现百山祖角蟾、瓯江小鳔鮈等16个全球新物种。
有态度,肯投入的浙江,在摸清生态家底方面,做到了诚意满满。
以普通人为主角 为什么浙江喜欢讲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布会之外,这次浙江带去了很多以普通人为主角的故事。
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雷金松给大家讲了村民和猫头鹰的“30年之约”。30多年前,丽水松阳县山谷里一户人家,迎来了前来筑巢的猫头鹰。一家人立刻开启“保护”模式:守护,但不打扰。从此,每年春天都有一对猫头鹰飞来育雏,先后已有100多只雏鹰在这家人祖孙四代精心呵护下飞向大自然。
“‘鲸’险变‘鲸’喜。”会场播放的一则视频带观众回到今年4月,不幸搁浅象山海滩的抹香鲸牵动众人心,各方合力施救,上演了一场跟时间赛跑的“鲸”险救援,创造了众人合力拯救生命的奇迹。
为什么浙江准备了这么多故事?还得聊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思路。对于很多市民来说,保护野生动物、爱护环境都一度只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口号,总觉得和真实的日常生活隔着点距离,“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命题偶尔显得严肃而郑重。而真实的故事最有力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或许可以从普通人曾经如何向突然闯入的小动物释放善意说起。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最近有不少“神奇动物”曾登上热搜,出圈的方式时常出乎意料之外。临安鹿爸爸与小黄麂因“暖心”被盛赞、金斑喙凤蝶现身浙江以“颜值”被关注、全球新物种白盖鸡油菌则因“好不好吃”引发热议。背后折射出的也正是讲好生物多样性故事需要贴近生活的重要性。
张振华告诉天目新闻记者,寓教于乐、形式新颖的环保公益产品、活动,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和理念。
“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是远远不足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科学传播与调查研究同样重要。”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创始人沈秋在发言中表示,自己所在的团队采取编写科普读物,举办观鸟大赛等形式,开展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活动。希望每个人都能看到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共同保护物种和它们的栖息地。
浙江案例上新 生物多样性怎么变为金山银山?
金华两头乌如何从濒临灭绝的“熊猫猪猪”变为身价数倍的“猪猪公主”?龙观乡如何年入超过6000万元?“浙江日”上,浙江分享了将生物多样性转为金山银山的妙用:文旅“IP”。
“我们这里以黑白粉为主色调,走的就是‘打卡风’,客流量最高曾达每日1万人。”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负责人曾向天目新闻记者介绍,5G智慧养殖中心将“脏乱差”的养猪场变为有特殊参观体验的游乐场,辅以吃到高品质猪肉制品的体验,三产融合来“涨粉”。
从乡村到联合国是什么体验?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的党委书记虞挺第二次来到COP15,带来了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规划指南》地方性技术规范。虞挺在采访中向天目新闻记者表示,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试点项目以来,统计数据显示,龙观累计打造生物多样性体验点20多个,接待人次超过16万。今年前11个月,龙观旅游业营收额超过去年全年总和,约为6300万元。
此外,湖州围绕全国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基地,建设生态旅游和科普岛,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0万人。2021年,湖州市乡村旅游经营收入137亿元,居浙江省第1位。
据悉,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生物多样性赋能共同富裕浙江实践研究,列举了生物多样性价值实现赋能共同富裕的十大典型路径,即生态补偿、地役权改革、农业和粮食生产、海洋牧场、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林业碳汇、互联网参与、林权抵押、森林康养等。
此次登上COP15的浙江案例,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以生物多样性为契机创造金山银山的浙江经验、浙江素材。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