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为鱼刺卡喉咙而烦恼吗?
9月27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发布一则最新消息。通过控制鱼刺基因,该校高泽霞团队繁育出了完全没有肌间骨的武昌鱼苗种,有望实现大规模推广。
武昌鱼学名团头鲂,俗称鳊鱼、草鳊,体形扁平,背部隆起明显,头和口均较小,多分布于长江中游的大中型湖泊。作为我国特有的淡水鱼类,武昌鱼繁殖快、易饲养、含肉率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和养殖者的喜爱。然而,武昌鱼肋骨两侧常常分布着一排排横向生长的肌间骨,即我们常说的“鱼刺”。鱼刺外形细而尖。不仅影响食用,容易“卡喉咙”,还会妨碍大规模的机械化加工。
图源: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微信公众号
如何才能让鱼刺从有变无?
2012年,高泽霞瞄准高产但多刺的鳊鱼,开始了鱼刺遗传、分子调控方面的研究。在她看来,无刺鱼很可能是大宗鱼类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在当时并非易事。此前的科学家研究鱼刺,多从形态、表型等方面着手,鱼刺基因分子表达仍是一片处女地。
为此,高泽霞团队不得不从武昌鱼身上依次挑出每根细刺,剔掉结缔组织后提取RNA(核糖核酸),再进行基因表达。单单是“挑刺”和提取高质量的RNA(核糖核酸),整个团队就足足耗费了三个月时间,才从中筛出近50个有可能调控鱼刺生长的基因。
而后,高泽霞团队又历时数年一一验证这些基因是否是调控鱼刺生长的有效基因。这个过程如同拆盲盒一般,研究团队需要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依次敲掉这些基因,再观察鱼刺的生长有无变化、如何变化。
直到2018年,高泽霞团队编辑了40多个基因后发现,其中一个基因能有效减少70%的鱼刺——除了尾部还保留一点鱼刺,背部的鱼刺全部消失了。
然而,亚马逊流域曾出现过十几条自然突变的完全无刺“大盖巨脂鲤”。少刺并不等同于无刺。为了实现无刺鱼的目标,高泽霞团队继续进行基因验证:他们将基因移植回无刺的斑马鱼身上,观察它们是否会重新长出刺。
2019年底,一个主效基因突然出现,真正让武昌鱼实现了无刺。通过进一步研究,高泽霞团队发现,这是所有有刺鱼类都含有的共通基因,它除了调控鱼刺生长,并不会影响鱼肉中的氨基酸、脂肪酸含量。也就是说,“无刺鱼”和普通有刺鱼没有显著差异,肉质不变。
此后,高泽霞团队在鳊鱼、草鱼和银鲫身上进行实验,敲除这个调控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后,获得了第一代杂合体(F0代)的少刺鱼。等鳊鱼、鲫鱼成熟,他们再让这些成熟的杂合体少刺鱼再繁殖出新一代。到第三代(F2代),高泽霞团队就可以获得纯合体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真正无刺鱼。
据悉,明年,该团队将进一步开展无刺鱼遗传稳定繁育工作。等新种质性状稳定,再取得国家的相关认证,这种无刺鱼就可以进行大规模推广。
高泽霞带领团队做实践 图源: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微信公众号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