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据新华社
生活补贴、购房优惠、免费住宿、放开落户……又是一年毕业季,随着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首破千万,“最难毕业季”难的不仅是毕业生们,也给各地争抢人才出了难题。
今年6月,福州、武汉、合肥、南宁等地分别推出了针对应届生的留才揽才政策。但在“真金白银”撒出去的同时,毕业生或许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
“工作本身才最重要”
每年毕业季,毕业生都会进行一次人生的抉择,是留在他乡还是回到故乡,每一份工作都是多次权衡的结果。
为吸引毕业生,全国各城市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优惠政策。今年6月,福州、武汉、合肥、南宁等地分别推出了针对应届生的留才揽才政策。放开落户、租房购房优惠政策外,还有一定比例的岗位定向对应届毕业生开放。
6月16日,福建福州推出相关政策,承诺毕业三年内(含毕业年度)有意在福州求职、创业和实习、见习的全日制高校外地生源毕业生,均可申请最长不超过一年的免费住宿,每人仅限享受一次。这相当于“包住一年”。
另外,湖北武汉在今年初就提出了“再留30万毕业生”的目标,同时筹集“高薪优岗”10万个。而在6月推出的措施中,武汉提出了租房按不高于市场租金的70%缴纳租金,全市国有企业新增岗位应拿出不低于60%比例用于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
6月10日,广西南宁则提出直接发放生活补助,按照博士研究生每年5万元、最高25万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年2万元、最高10万元,全日制本科生一次性1万元的标准。
“我也研究过很多城市的人才吸引政策,但购房补贴、生活补贴等政策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而且对于几十年的生活来讲,这些助力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今年6月末,李雯从上海某大学如期拿到了毕业证书,但她的苦恼并没有消散。“从去年下半年我就开始找工作,简历投出去好几十份,但等来的面试通知却寥寥无几,称心的offer更是没有。”李雯在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在南方报业和上海报业都实习过,一直想找一份媒体的工作,但未能如愿以偿。“其实我找工作看中的就是工作本身,对城市推出的优惠政策并不关心。”
“我对一些城市推出的人才吸引政策也很理解,毕竟也是城市实力的一种体现。但从我自身以及身边的同学经历来看,公司与岗位本身才更有吸引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杨光最终选择了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编导创意岗的职位本身以及薪资水平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提供的。
“在上海扎根确实很难,但这里的资源对个人职业发展非常重要。”杨光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虽然有些城市的人才政策很好,但没有合适的岗位,其他都不太有说服力。
“城市还需多练内功”
对于一个毕业生来说,选择一个城市究竟看中的是什么?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选择一座城市就业,首先考虑的是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就是说他们更看重一座城市的前景,是这座城市吸引他们的无限可能性。”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告诉天目新闻记者,以住房补贴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在短期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不确定性太大。
另外,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从区域来看,一线城市仍旧是应届生招聘大户。
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显示,应届生在求职意愿上不再扎堆一线城市,长三角、成渝城市群留才成果显现。其中,上海高校毕业的应届生在上海本地的求职率最高,为85.86%。杭州、重庆、成都位居第二至第四,为75.38%、72.23%、71.07%,均高于深圳、广州和北京这三个一线城市。
58同城《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61%的毕业生因为就业机会改变工作城市。不论是选择一线城市或非一线城市,“就业机会”仍是毕业生们最看重的因素。
“我今年接受的offer是安徽合肥一家汽车产业链公司,因为我学的是汽车工程,而合肥近年来在这方面发展得比较快,对于我职业发展来讲,更为有利。”今年4月份,广州一所理工院校的毕业生林可如愿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接受采访时,他正准备离开广州,动身前往合肥。“虽然合肥不如一线城市那么发达,但对于我来说,城市的产业优势与自身的契合度更为重要。”
“为吸引人才,城市还需多练内功。”盘和林认为,政府一方面要为优秀企业的入驻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破除制度方面的壁垒;另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培育创业土壤,为本地诞生优秀企业创造条件。
盘和林告诉天目新闻记者,总体来看,人才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将进一步凸显,各大城市对人才的争夺也必将愈演愈烈。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倘若没有企业作为依托,引进的人才终有一天还是会流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雯、杨光、林可均为化名)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