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人教社回应“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引发关注。人教社在回应文章中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六年级上册中,编排了专门的“初识鲁迅”单元。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鲁迅作品7篇,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5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未大规模“撤离教材”,鲁迅先生一直与所有使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孩子们同行。”
鲁迅作品“进”“出”教材为何如此受关注?阅读鲁迅作品对当今中小学生有何意义?6月30日,天目新闻记者连线采访了浙江文学院院长程士庆和来自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启厚。
启厚向天目新闻记者分享了他担任高中语文教师5年来的观察和思考。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谋求功利性和实用性,导致很多孩子,能说出标准答案,却缺少思考的能力。“读鲁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重塑思维,用鲁迅冷静批判的思维来抵抗套路式的应试技巧。这对于当下的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启厚认为,越是在当今这种教育的环境中,孩子们越需要阅读鲁迅。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鲁迅作品出现在主要的初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频次显示,《故乡》被选入14套语文教科书,《孔乙己》《藤野先生》《社戏》分别为13、12、11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祝福》《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均为10次。《阿Q正传》《为了忘却的记念》均为9次……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历久弥新。
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谈到,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他的眼光很“毒”,他重新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启厚特意在课堂上做了一个调研,问学生们为什么要读鲁迅。其中一个学生的答案令他印象深刻:为了认识自我。
“这也是阅读鲁迅作品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启厚表示,作为经典文本,阅读鲁迅作品能帮助孩子们学会反思,走出自我的固陋。比如阅读《阿Q正传》,可以反思自己身上有没有阿Q的影子?阅读《祝福》,可以反思自己身上有没有祥林嫂的影子?
在程士庆看来,鲁迅作品进出教材受到如此关注,说明了鲁迅作品的重要价值。“互联网时代,青少年们学习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鲁迅作品进教材的意义不单单再局限于学习语言、思维等层面。更重要的一点是,鲁迅作品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的标杆和中国文学基因的重要构成,应该成为青少年们文学常识的一部分,成为中国文学通识教育的标配。”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