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人民大学排名
今天(6月9日),QS教育集团正式发布了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天目新闻记者注意到,中国人民大学排在601~650区间。不过,此前5月,有媒体证实,中国人民大学曾发布声明不再参与世界大学排名,不会再向世界大学排名机构提供数据。
为什么QS排行榜上还有它?
6月9日下午,天目新闻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余庆。他表示,一般为了接受社会监督,每年各大高校都会公布各项办学指标的数据,可能这些数据同时也构成了QS评价主体的指标维度。
据了解,今年QS主要使用六个指标来编撰排名,包括学术声誉(40%)、雇主声誉(10%)、单位教员论文引文数(20%)、师生比例(20%)、国际教师比例(5%)以及国际学生比例(5%)等。今年新增的两个指标就业成果(0%)和国际研究网络(0 %)均未加权。
“QS 排名强调大学软实力,着重考察学术声誉和雇主对毕业生的评价,相对比较主观。比如同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软科排名,更看重一些客观指标,如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及获得诺贝尔奖、菲尔茨奖的数量。”余庆说。
事实上,除了中国人民大学声明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以外,南京大学校方也曾明确,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兰州大学也对外表示,未参加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为什么我国高校纷纷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余庆分析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高校要真正实现发展,办学方向应该立足于国情、校情及办学传统,不能被榜单评价体系主导。
在他看来,两轮“双一流”评审体系的变化也是影响高校退出国际大学排名的重要因素。“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当中,世界大学四大排行榜是一个重要参照指标,但在本轮‘双一流’评审中,它们就不再是硬性指标了。”余庆表示,本轮的双一流评审,更强调学科评价,而不是大学的整体排行榜。
他进一步解释,首轮“双一流”建设更侧重“世界一流”,体现在将国际大学和学科排行榜作为评价依据之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更彰显中国特色,体现在不再采用国际大学或学科排行榜,而是突出对国家的贡献等。
针对退出世界大学排名又进入了QS排行榜一事,9日下午,天目新闻记者也第一时间联系了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办公室相关部门,截至发稿前,电话暂无人接听。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