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山黛立,入眼皆诗画。绿色已成为整个浙江自然环境的底色、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在浙江卫视、江苏卫视、腾讯视频和爱奇艺上热播的现实题材重点电视剧《春风又绿江南岸》,正是用文艺作品的形式、生动感人的故事,回答“如何保护生态”“什么是绿色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这几个问题。
该剧在浙江丽水取景;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广电局指导,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出品;主创团队中有不少浙江人。可以说,这是一部盈满浙江风格的电视剧。
今天,我们与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合作,邀请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教授丁莉丽,为我们从地缘文化的视角来打量这部现实主义力作。
《春风又绿江南岸》概念海报 剧方供图
近年来,影视界兴起了关于地缘文化研究的热潮。作为当前影视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新向度和新方法,地缘文化研究将影视精神特质与文化属性的研究从美学视域转向地缘文化的视域,不但为中国影视研究打开了一个不同以往的阐释空间,并成为“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彰显出影响力。
浙江电视剧的发展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状态,不但“浙产”剧的数量在全国数一数二,而且优秀作品每年也占据相当的比例。邵清风的《浙剧崛起———浙江电视剧三十年 ( 1978 —2010)》一书曾将浙江电视剧的创作特征界定为:宏大叙事的题材偏好、严肃反思的立场选择、家国同构的叙事结构和方正大气的美学品格。2018 年 12 月《中国艺术报》发布《观察│“浙派”影视缘何异军突起?》一文,首次提出“浙派”影视的概念,并将“浙派”的核心内涵概括为:关注现实、风格独特、不断创新。这一阐释侧重于电视剧主题层面的归纳,对于浙江影视整体性审美风格的着墨不多。
《春风又绿江南岸》主题曲MV截图
以地缘文化视角来审视《春风又绿江南》,该剧实现了较大的跨越。
首先,该剧对于地域景观的建构和表现是清晰完整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富有江南意蕴的地名“青洲市江南县”,剧中随处可见江水蜿蜒、绿林环绕的江南景观,每一帧画面都美轮美奂。地域景观的鲜明呈现使得整部剧打上了鲜明的江南印记,同时也呼应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剧名。
其次,该剧立足于独特的地域来编织剧情,展现的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独特时代故事,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路化剧情。在涉及乡村振兴、大学生回乡创业等剧情的部分,该剧没有当前农村剧常见的办民宿、卖有机蔬菜等“脱贫致富”的常规套路,而是立足于南方农村,讲述的是农民养黑猪、用祖传技艺制造砖块、对废弃土地进行“复绿”,以及打造唐宋诗画之路等极具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故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浙江农村景色 剧集截图
再次,在主题表达上,该剧没有孤立地讲述农村故事,而是以城乡一体化为背景,将“乡村振兴”和工业经济发展、政府效能改革目标相融合,在宏大的时代视角中观照农村、农民的成长,不但充分彰显出农民的主体性特点,同时在风格的营造上,也走出了农村剧常见的“轻喜剧”风格,呈现出现实主义的正剧风格。
这种鲜明的创新意味,既来自对浙产剧“关注现实、风格独特、不断创新”特质的传承,也是对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政治担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经验的形象演绎和现实传达。
最后,值得肯定的是该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农民形象,真切而生动。尤其是江南县几位县委领导塑造,每一个人物都有典型意味,如县委书记严东雷在工作中敢说敢做,具有勇于担当的勇气和锐气,但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保持着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本色。县长张途虽然在众多决策中拥有与严东雷不同的意见和思路,但他们激烈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都是源于对政策理解的不同,他们之间的关系成为清朗政治生态的最佳样板。其他的副县长,如“逍遥派”郑跃峰、差一点滑向犯罪边缘的吴庆和、克己奉公,最终不幸牺牲的好干部王华……这一基层干部群像,不但映照了新时代基层干部所处的政治生态以及众生相,并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基层干部群像 剧集截屏
从地缘文化的视角来看,《春风又绿江南岸》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也与该剧的主创团队直接相关。
该剧由浙江影视集团出品,导演和编剧均来自浙江本土。
黄克敏导演为国家一级导演,早在1980年代,就拍出了《喂,菲亚特》这样发出改革先声、地方风味浓郁的电视剧,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编剧纪风,有过多年担任基层干部的经历,扎实的生活基础为他提供了创作的“富矿”,剧中诸多情节和人物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真实生活。
这两位对于浙江地域特色和基层生活有着丰富认知的主创的强强联合,为这一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项目的成功运作,也为如何做好具有浙江地缘文化特色的影视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庄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