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身上长肉疙瘩是癌?热搜背后:息肉真相大起底

    潮新闻 记者 曹露婷 通讯员 许紫莹 吴雅兰2025-08-10 02:08全网传播量49.3万
    00:00
    00:00
    01近期,“身上长这种肉疙瘩,警惕是癌症先兆!”话题冲上热搜,讨论量超4500万,肉疙瘩即息肉。体检报告中“息肉”常见,但易让人联想到“癌症”“手术”。
    0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024年数据显示,4000多例胃肠镜中肠息肉检出率43%,胆囊息肉约15.9%,子宫内膜息肉2217例,肠、胆、子宫成息肉“重灾区”。
    03浙大二院体检中心主任孙婷称,检出率高非发病率高,因高清内镜等设备广泛应用及人们对健康管理重视,更多潜在病变被揪出。检前做健康问卷,多问家族史等可“量身定制”体检套餐。
    04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李赛指出,不良生活方式如熬夜、爱吃红肉等是子宫内膜息肉“催化剂”,且其年轻化趋势明显。息肉并非癌,不同部位、类型癌变风险不同,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拖不得。
    05胆囊息肉绝大多数靠体检查出,一般多发、体积小的恶变风险低,定期复查B超即可;单发、个头超1cm等息肉需关注。子宫内膜息肉会伴随异常子宫出血,年轻女性停经需及时就医。
    06查出息肉不必如临大敌,科学应对是关键。低风险息肉密切观察、定期复查;有潜在风险或已引起麻烦的息肉需积极干预,主流方法是内镜或微创手术切除。息肉切除后并非高枕无忧,术后需遵医嘱治疗并每年复查。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身上长这种肉疙瘩,警惕是癌症先兆!”近期,社交平台这一话题冲上热搜,讨论量超过4500万,其中提到的肉疙瘩,是息肉。体检报告上,出现“息肉”并不少见,但若在网络上一搜,可见的关键词全是“癌症”、“手术”,让人心头一紧。

    截图来源于网络

    医学上,“息肉”是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的赘生物,一般按照生长的部位来取名字,例如出现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肠腔内的称为肠息肉。以此类推,如果一个地方有两个以上的息肉,一般叫多发性息肉。

    这个暑期,不少人选择前往各大医院体检中心,为自己的健康“避雷”。那么,息肉的检出率真的那么高吗?单发性息肉和多发性息肉哪种更危险?哪些情况值得我们关注和预防呢?

    息肉检出率高

    发病人群也高吗

    先来看一组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024年的数据:全年完成的4000多例胃肠镜中,肠息肉的检出率高达43%;胆囊息肉检出率约15.9%;子宫内膜息肉达到2217例。由此可见,一定程度上,肠、胆、子宫,似乎成了息肉扎堆的“重灾区”。

    检出率高,就是发病率高吗?

    “并不是。”浙大二院体检中心主任孙婷给出答案:一方面,高清内镜、高分辨率超声、薄层CT/MRI等检查设备的广泛应用,让以前可能被忽略的微小息肉无所遁形;另一方面,现代人对健康管理的重视和需求显著上升,越来越多人主动检测,基数变大,更多潜在病变就会被揪出来。

    如何让体检变得更有价值?在检前做一份健康问卷,显得很有意义。

    图源:视觉中国

    “多问几句家族史,特别是消化道或妇科肿瘤方面的,还有生活习惯像抽烟喝酒、饮食偏好、运动情况,这太关键了!能帮助我们为受检者‘量身定制’体检套餐。”孙婷举例说,医生建议40岁以人群无论是否出现不适都应当定期做胃肠镜,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往往要更早接受针对性的检查,避免发生疾病晚期的遗憾。

    而息肉的发生发展,也有不良的生活方式在推波助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李赛指出,像熬夜、劳累引起身体免疫力低下,继发的反复生殖道炎症刺激,爱吃红肉、乱服补品导致的雌激素升高,以及三高等代谢问题等,都可能成为子宫内膜息肉的“催化剂”。“雌激素水平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围绝经期患者占大多数。”但李赛也发现,近年来子宫内膜息肉年轻化趋势明显,一些体型偏胖、作息紊乱甚至没有性生活的女孩也会查出子宫内膜息肉。

    高检出率未必等于高发病率,但也反映息肉在现代人群中相当普遍。那么,它到底是洪水猛兽,还是虚惊一场?

    息肉就是癌?

    这个误解太沉重

    “息肉是癌吗?”热搜话题下,这是大家最关注的。

    事实上,息肉与癌症之间,并非简单的等号。

    息肉家族成员众多,但良莠不齐:绝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不会癌变,也不会长得太大。而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息肉,癌变风险也是天差地别。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彩花曾遇到这么一位病人:40多岁女性肠镜下发现0.8cm结肠息肉,因为放心不下家中的事情,一拖就是9个月。等到再次复查时,息肉已经长到1.5cm,病理结果确诊为肠癌。

    每每碰到这样的情况,王彩花都会很痛心:“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拖不得!息肉性质变化与多因素相关,临床上也有多发腺瘤性息肉切除的病人未定期复查,5年后发现结肠癌。”当然,肠道里的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通常“很老实”,风险性很低。

    与肠道息肉相似,胆囊息肉绝大多数都靠体检查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国刚介绍,“一般多发、体积小的胆囊息肉恶变风险比较低,85%以上的胆囊息肉都属于这一类,定期复查B超观察即可。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单发的、个头超过1cm的、底盘宽(广基底)的、长得飞快的,或者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的息肉。这类息肉才可能是具有潜在危险的腺瘤性息肉或更糟的情况。” 

    除了感知不到的息肉外,还有些息肉会露出端倪。

    “子宫内膜息肉,会伴随异常子宫出血,如月经期延长,经量变大、总是不干净,或者运动后出血、同房出血等。” 前段时间,李赛刚刚接诊了一位20多岁的女生,经常半年、一年不来月经,而这次就诊则因为出血止不住。宫腔镜一查,子宫内膜肥厚,病理诊断为恶性癌变,最终切除子宫。

    “年轻女性停经,长期缺乏孕激素保护,子宫内膜病变风险很高,必须及时就医。”李赛提醒。

    息肉虽不可忽视,但也不必过度恐慌。“很小的息肉不用过度治疗,定期观察就行,要相信现代医学能解决这些问题。” 李国刚说,息肉变成癌通常需较长的“窗口期”,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危信号,相信风险也会戛然而止。

    查出息肉别慌

    科学应对是上策

    当体检报告单上赫然写着“息肉”二字时,不必如临大敌,科学应对才是关键。

    在浙大二院四大院区(解放、滨江、城东、博奥),每个工作日都设有专门的健康管理门诊,免费为体检客户解读报告。“要不要切”、“多长时间要复查”是这里的高频问题,医生的建议会因人而异。对于风险较低的息肉,记得密切观察、定期复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而一些具有潜在风险或者已经引起麻烦的息肉,积极干预就是必要的选择了。一般来说,内镜或微创手术切除息肉是主流方法,如肠息肉可通过肠镜下的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ESD(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等技术精准切除,创伤小且恢复快。

    “我们也会碰到一些伴有肿瘤指标升高,CT、磁共振结果显示肿块血供丰富、菜花样改变,甚至突破肝脏、发生转移的情况,到了胆囊癌中晚期,3~5年的生存率就很低了!”李国刚说,外科医生会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对于恶变风险高的息肉,会果断采取预防性切除。

    那么,息肉切除后就高枕无忧了吗?

    李赛提到个反面教材:曾有患者术后复查显示情况好转,出国两年没有随访,再回来时子宫内膜癌已发现深肌层浸润,证实复发。

    “诱发息肉的因素没有去除,复发率可以很高,研究显示6颗以上息肉的复发率甚至可达40%。”她提醒,术后务必遵医嘱,根据年龄、生育要求等考虑使用药物环、孕激素治疗、短效避孕药治疗等,并保持每年复查。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22)
    潮客_q7usuo · 2025-03-22 10:51 · 浙江杭州回复
    我也觉得这个案例中的画已经能算是一幅作品了,因为后期人为的因素占比还是非常高的。
    东湖小马 · 2025-03-22 10:34 · 浙江杭州回复
    AI再强大亦需人力驾驭,创作者才是灵魂所在,机器仅为辅助之器!
    寒江雪 · 2025-03-22 02:04 · 浙江宁波回复1
    当今使用 AI 工具创作渐成趋势,若作品投入了独创性智力,应受法律保护,既能鼓励创新,又能明确权益边界,合理的法律保护,有助于激发创作者利用 AI 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作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潮客_e6abhr · 2025-03-22 01:59 · 浙江杭州回复
    点赞法院判决,保护创作者权益!不然以后谁还愿意花心思创作呀?
    潮人潮语 · 2025-03-22 01:40 · 浙江杭州回复
    法律与时俱进真重要啊,不然这些新问题都不知道怎么解决,为法官点赞!
    浪子回头金不换呗 · 2025-03-22 01:40 · 浙江杭州回复
    这个案子判得太好了,AI虽厉害,但人的创意才是核心,工具归工具!
    灵魂画手 · 2025-03-22 01:39 · 浙江嘉兴回复
    如果AI生成都能随便用,那艺术家还怎么活?
    潮客_嘉陵江 · 2025-03-22 01:30 · 四川南充回复
    依法行政,执法公平。
    潮客_a3s8hw · 2025-03-22 01:29 · 海南海口回复
    没有独创性的内容确实难算作品
    潮客_2bz7he · 2025-03-22 01:20 · 浙江杭州回复
    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创作过程,那AI生成的东西岂不是很容易被侵权?好险这次有法可依!
    潮客轻舞飞扬 · 2025-03-22 01:10 · 广西南宁回复
    AI再牛也需要人来操作,真正的创作者才是关键,机器永远只是辅助工具!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专题
    共潮抗癌智库扩容升级,全癌种全覆盖全省联动
    相关新闻
    40岁女子多年贫血治不好,一查竟是胃癌!
    “老烟枪”突然戒烟更容易得肺癌?专家:治疗前先做好这件事
    无任何症状!一家四口三人同患肺癌
    男子嗓子疼数月查出口咽癌,罪魁祸首竟是HPV!医生:夫妻间这事是祸根
    出院三个月,藏族女孩送来感谢信!进入暑期,这种疾病迎来就诊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