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多地网红民营美术馆倒闭,曾经的“艺术地标”去向何处?

    潮新闻 记者 朱高祥2025-07-16 08:53全网传播量4.8万
    00:00
    00:00
    017月1日,青岛西海美术馆发布闭馆公告,这座由法国建筑大师设计的“最美海边美术馆”落幕,建筑面积达17000平方米,曾举办24场展览,成为青岛艺术地标,其闭馆引发业内外叹息与怀念。
    02不久前深圳木星美术馆宣告闭馆,该馆前身是物流仓储大楼,改造后成为艺术展示空间,因运营压力、资金短缺、观众参与度瓶颈等问题闭馆,其创始人直言理想需现实维系。
    03中国民营美术馆自1991年发展至今已30余年,2010年前后迎来爆发期,65%的私人美术馆创建于2011年之后,但目前正常运营的仅有979家,成立10年以上还在正常运营的仅有343家。
    04上海浦东美术馆凭借精准定位、国际化运营与多元文化融合成功“活得好”,举办线上线下活动超300场,全年参观人次超70万,4年累计接待观众近300万,获30余项奖项和荣誉。
    05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运营公司价值的方式运营美术馆,通过门票、赞助等多种方式拓展“自我造血”,还通过商业运营反哺美术馆,以美术馆专业化知识推动商业活动,覆盖运营成本。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来源:公众号“西海美术馆”

    7月1日,青岛西海美术馆发布闭馆公告,宣布这座曾被誉为“最美海边美术馆”落幕。

    西海美术馆由法国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操刀设计,有人称它为“光影与大海的交响诗”。

    如今,玻璃幕墙依然映照着海天光影,却没有游客为它驻足。

    无独有偶,不久前深圳木星美术馆宣告闭馆。“运营的压力、资金的短缺、观众参与度的瓶颈……如同无形的潮水,正一点点侵蚀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堤岸。”

    再往前,东一美术馆、OCAT上海馆、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没顶美术馆等等,均因各种原因闭馆。

    曾几何时,一座座民营美术馆拔地而起。

    那么,“热潮”退却后的它们又该何去何从?

    有错愕,有怀念,一封封美术馆的告别信

    “青岛西海美术馆自2025年7月1日起闭馆,开馆时间另行通知……感谢您过往对美术馆的支持。”

    最近,西海美术馆的闭馆公告在业内外引发叹息与怀念,有人专程赶到青岛为它送别,也有人发文回忆有关过往。

    这座美术馆的建筑面积达到17000平方米,由12个造型迥异的展厅组成,让·努维尔运用大面积玻璃幕墙与阳极氧化铝材料,使建筑与海天光影浑然一体。

    图片来源:公众号“西海美术馆”

    美术馆落成后,很快成了青岛艺术地标,大卫·霍克尼、曼·雷、安东尼·葛姆雷等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都曾在此亮相。

    “经历了24场不同类型的展览,在园区里的各个角落留下无数回忆……我曾经说好像把这辈子的夕阳都在美术馆看完了,但我现在希望某天可以回到9号厅追一场落日。”一位曾经的员工说。

    “建筑摄影梦想始于2021年7月19日傍晚的西海美术馆,这些年国内外到处看建筑,拍建筑,感受建筑……每次总能在西海美术馆找到自洽的理由,四季皆美,四时皆美。”一位摄影博主在社交媒体发文。

    美术馆的每一次告别总能让不少热爱艺术的人黯然神伤。

    “命运或有边缘,但爱与艺术永无边界。让我们以重逢之名,在丝线交织的时空里,见证木星美术馆的完美谢幕。”木星美术馆在告别信中说。

    图片来源:公众号“木星美术馆”

    这座位于深圳福田保税区的美术馆,前身是深圳诚联物流仓储大楼,后经精心改造,变身为专业艺术展示空间。开馆以来,以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和积极的艺术推广策略,成为深圳艺术爱好者的重要聚集地,在当地艺术生态中占据独特地位。

    “盐田千春个展最后一天,我去了木星美术馆。展看完,回到入口看到一张写着‘告别晚宴’的海报。有点震惊,特意打开微信公众号确认这条消息。”一位观众在社交媒体写下,有几分错愕,却也说不上意外。

    “艺术地标”坍塌,原因是多样的

    “理想的光芒,常常需要现实的薪柴维系。”

    木星美术馆创始人吕红荣在告别信中直言,美术馆的初衷是企业为了自身品牌而设立,但是运营的压力、资金的短缺、观众参与度的瓶颈……如同无形的潮水,正一点点侵蚀着赖以生存的堤岸。“坚持理想”四个字,在现实的冰冷面前,显得沉重。

    图片来源:公众号“木星美术馆”

    回顾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历史,从1991年第一座民营美术馆——炎黄艺术馆落成至今,已经走过30余年的岁月。

    2010年前后,民营美术馆迎来井喷式爆发。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的《私人美术馆调研报告》,我国65%的私人美术馆创建于2011年之后。

    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以“美术馆”名义注册的“民办非企业”数量为1227家,但正常运营的仅有979家。其中,成立10年以上还在正常运营的仅有343家。

    X美术馆馆长、策展人尤洋告诉潮新闻记者,美术馆行业出现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资金,美术馆背后的驱动力有商业地产也有个人藏家,持续性运营资金输入如有问题,运营就会出现问题。

    “除此之外,美术馆能否长久,还要看它的自筹款能力以及是否有能力为目标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文化产品等。”

    图片来源:公众号“西海美术馆”

    策展人、画家牛慧明则告诉记者,很多经营美术馆的人并不懂行,既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位,也没有建立有规划的收藏体系。“美术馆的运营成本很高,初期营销风头过去之后,很难吸引持续的观众参与度。”

    当下,美术馆的角色已从单纯的展示场所,转变为具有社交属性的文化空间。正因如此,地理位置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诸多美术馆选择一线城市的原因。

    在西海美术馆闭馆公告下就有人吐槽:虽然场馆很美,但位置过于偏僻,交通非常不便。

    也有“活得好”的,美术馆往何处去

    如今,民营美术馆如何“活得好”成为行业内外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活得好’的评价维度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比较赚钱,也可以是观众很多或者藏品数量非常丰富等等。”尤洋告诉记者,从这些层面来讲,有些美术馆还不错,比如上海浦东美术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

    图片来源:公众号“浦东美术馆”

    浦东美术馆的成功得益于精准的艺术定位、国际化运营策略与多元文化融合。

    最近一年,美术馆共举办线上线下活动超过300场。全年参观人次超过70万,4年累计接待观众近300万人次,吸引了国内外各年龄段观众。凭借在艺术策展、公共服务及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浦东美术馆荣膺“上海市星级美术馆”,并获得30余项奖项和荣誉。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成功也值得借鉴,经验在于以运营公司价值的方式运营美术馆。其通过门票、赞助、基金会、跨界合作、IP授权、会员体系等多种方式拓展“自我造血”。

    除了传统资金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通过UCCA Lab、儿童教育项目UCCA Kids两个板块的商业运营反哺美术馆运营,以美术馆专业化知识推动商业活动,覆盖美术馆运营成本。

    图片来源:公众号“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傅军认为,在文旅融合加速推进的当下,美术馆正经历从传统艺术殿堂向复合型文化枢纽的转型。这种转型既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单向输出知识、教育的时代早已过去,如今的美术馆需要在社会公众、艺术家、政府、赞助者之间寻求平衡。

    木星美术馆在告别信中说:这不是一个美术馆的困境, 这是一个关于‘艺术在当代社会究竟应处何位’的公共叩问。

    民营美术馆的未来,或许在破与立之间寻找出路。

    是与城市更新携手共生,成为社区文化的深耕者?是以数字化拓展边界,让艺术破墙而出?还是回归小而美的初心,走向精耕细作的深水区?需要每家美术馆自己去探索。

    策展人段少锋认为,洗牌一直存在,无非不是大开大合的年代,而是变成了腾挪的时代。基于美术馆的存在价值,他相信那些不断丰富馆藏,坚持做长期主义策展研究的美术馆才会历经风雨,一直在艺术诸种风浪中岿然不动。

    “我们有时候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不存在辉煌的成功,而是在默默无声的、长期经营的、筚路蓝缕的投入中把美术馆建设成了一个理想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