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风向标”,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汽车再次成为了全行业关注的焦点。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也让国内汽车产业布局有了巨大的变化。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今年一季度各省份汽车产量排名中,安徽以76.17万辆的产量,首次超越广东成为季度冠军;浙江也凭借着零跑、极氪在一季度的优异表现,在新能源产量排行榜中,成为了全国前五。
拥有零跑、极氪等知名品牌的浙江,是否已经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中“上桌”了?
2025年一季度全国汽车产量前十省(市)制图:叶星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市)统计局
一季度汽车产量排行榜公布
安徽首次登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3月,汽车产量前十的省份分别是安徽、广东、山东、重庆、江苏、陕西、浙江、北京、上海和湖南。产量分别是76.2万、66.5万、57.6万、55.9万、52.1万、45.3万、38.8万、38.7万、37万和36.8万辆。
与2024年末的产量排名相比,安徽超越了已经排在产量榜首将近10年的广东,首次成为了汽车产量冠军;而且安徽与广东之间的产量差距,从今年1-2月的6.8万辆,扩大到了一季度的9.7万辆。
山东也超越了重庆与江苏,进入到了榜单的前三位;陕西省从2024年末的第七位升至第六位;浙江从第八位上升至第七位,不过随着小米汽车的热销,北京也紧随其后,与浙江的产量差距只有0.1万辆。
业内人士分析,安徽一季度登顶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目前安徽已经集聚奇瑞集团、江汽集团、蔚来、合肥长安、比亚迪合肥、大众安徽、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从乘用车、商用车到专用车均有整车生产线;另一个原因是今年国家统计局将汽车产量统计从“企业法人所在地”调整为“生产地统计”。受益于此的还有湖南和河南,一季度汽车产量也实现大幅增长。湖南从2024年末的第18名,首次挤入前十名的榜单;河南也从17名,上升至12名。
上海车展现场 叶星辰 摄
新能源崛起打破传统格局
浙江进入前五
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中,浙江是否已经步入正轨?
浙江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方曦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今年1-3 月,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为22.48万辆,分别占全国新能源汽车 1-3 月产销的 7.0%和 7.3%,产量同比增长 50.8%,同比高于全国增速 0.4 个百分点,销量同比增长62.5%,同比高于全国增速 15.4 个百分点。
在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排行榜中,浙江也成为安徽、陕西、江苏和湖南之后,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前五的城市,相较汽车总体榜单的排名,进一步提升。
方曦说:“得益于吉利、零跑等本土企业的有力支撑,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势头也表现出了强劲的态势。”
今年3月,零跑单月交付数量超越了理想、小鹏等一众强劲的对手,首次成为了“月度销冠”;从一季度的整体数据来看,零跑也以一季度交付 87552 辆,同比增长 262%的亮眼表现,成为了造车新势力的领跑者。
在上海车展上,零跑成为了最大的明星车企之一,尤其是在车展上发布的智能轿车B01,成为了上海车展首日最大的爆款之一。
上海车展上,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对零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朱江明说:“我觉得我们的目标是希望今年或者未来的几个季度都能够保持相对领先,能够保证头部,零跑还是有把握的。”
在吉利与零跑这两个品牌的加持下,浙江能否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进一步提升全国排名?方曦提到了目前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激烈的竞争态势,给出了一个比较保守的答案。他说:“现在还不好预测浙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会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但是车企只要保持稳中有进,就能可持续发展。”
未来三年是关键时期
长三角“抱团发展”优势巨大
未来的三年对每一个车企的销量都是至关重要的。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2028年,中国新能源车年销量将突破2000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55%。
朱江明也提到,未来三年内,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格局会基本分明。他说,新能源汽车的决赛圈就是三类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是新势力,一是传统的中国车企,一是海外的车企。
其实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中,长三角的优势一直非常明显。从一季度数据可见一斑:1-3月,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11.23万辆,占比全国超三分之一。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集聚效应,是汽车产业发展的突出特性,而长三角区域内拥有的新能源全产业链,正是长三角新能源汽车领跑全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陈超告诉记者,“作为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拥有江淮、蔚来、比亚迪、奇瑞、零跑、合众、吉利等众多整车企业,而且还有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目前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就拥有包括保隆汽车、福田采埃孚、柯马(中国)在内的4000多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组成万亿元汽车产业版图。”
在上海车展期间,也同步举办了2025年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合作大会。共同探讨并解决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诸多难题,同时搭建合作平台,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