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涌金楼丨浙江盯上电动船舶大市场

    潮新闻 记者 胡静漪2025-04-29 05:14全网传播量21.4万
    00:00
    00:00

    图片

    新能源转型的下一个领域,是航运船舶业。

    最近,浙江省政府发布《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大力推广使用电动船舶,联动船舶制造、动力电池等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70多家产学研单位联动,组建浙江省电动船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打造全国领先的电动船舶产业集群。

    未来,电动船舶有多大市场?浙江有哪些产业基础?

    市场潜力十足

    在江南水乡,坐船曾是居民的出行选择。近几年,浙江不断打通水网,提升航道能级,力图复兴内河航运、衔接港口海运,为客货出入开辟水运通道。

    相比公路或铁路,水路的碳排放更少、运送量更大。要想继续放大绿色、经济的优势,还要从船舶本身入手。

    全球载电量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图源 视觉中国

    目前,交通运输是能源、工业之外的全国第三大碳排放领域,占比约21%;其中,船运行业紧随汽车行业之后,占比约11%。

    追溯来源,传统船舶所用的重燃料油是二氧化碳排放源,如果替换成清洁能源,不仅能减碳,还能减振降噪、避免油污。

    “实现船舶绿色转型的核心在于应用绿色动力技术。”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区域经济所所长赵立龙博士表示,绿色动力包括了LNG(液化天然气)、液氨、甲醇、氢动力和锂电为主的电驱动等各种类型,其中电动船舶在降低运营成本、推动船舶智能化等方面更有优势。

    尤其在经济性方面,电动船舶的运营成本更低。以拖轮为例,在使用寿命30年内,电动船舶的动力消耗成本相比油船,可以省出一条拖轮的造价,达数百万元。

    眼下,全球电动船舶渗透率还不足1%,但船舶电动化转型的趋势已经显现。

    在欧洲,电动船舶发展较早,挪威是全球运营大型电动船舶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电动船舶的应用场景从“消费品”向“经济实用”场景延伸,覆盖小型豪华邮轮、客船及工程船、海岸救援船、货船等领域。

    各国电动船舶案例。赵立龙 供图

    我国起步较晚,随着新能源应用领域的推广,近些年国内电动船舶发展势头迅猛。中国市场的电动船舶应用区域相对集中,到去年初,全国已建在建纯电动船舶为440艘,其中客船占比86%、内河航区占比95%。

    “我们认为,全球新造船周期叠加绿色转型,将继续加速推动船舶电动化。我国内河场景的船舶电动化已在快速增长前夕。”赵立龙说,预计到2026年,中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将超过360亿元;到2030年,全球电池船舶份额有望达到15%。

    找准行业痛点

    浙江是内河航运大省,省内河船舶数量居全国第三。船舶航程短、靠泊频繁,沿河电网配套和充换电设施建设难度低,让浙江成为发展电动船舶的潜力市场。

    去年8月,全省首艘内河64标箱纯电动集散两用船“吴兴瑞港001”在嘉兴平湖市完成接水仪式,浙江海河联运开启纯电动运输时代。

    这是一艘千吨级的集散两用船,支持充电和换电两种方式,最快可在3小时内充满电池。它主要往返乍浦码头至长兴港码头,按全年航行80航次、每次航行250公里计算,预计每年将节省燃油费用近40万元。

    同样在去年,丽水景宁投运了全省首艘纯电6车客渡船“浙景电0001”号,设计载客40人、小轿车6辆,以15公里时速可以连续航行约6小时;

    去年7月,浙能集团所属“浙萧山货03306”货船完成改造。通讯员 邵子谦 摄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也迎来了全省首艘“油改电”内河货运船舶“浙萧山货03306”,主要往返浙东运河绍兴段至宁波段运送煤炭,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56吨。

    各类场景的试点应用,已经论证了电动船舶的可行性。不过,要实现大规模商业推广,还有一段距离。

    一是成本顾虑。和新能源汽车初期相似,建设或购买电动船舶,费用大约是传统燃油船的1.5倍,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和网络,同样面临极高的初次投入,投资回报周期过长。

    二是充电焦虑。由于电池性能不足、储能系统有待提升,目前试点船舶续航里程有限,大多点对点跑固定航线。沿岸充电设施不足、充电耗时较长,也制约了航运覆盖范围。

    目前,国内还没有适用于电动船舶发展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船、岸、电”上下游、各地区无法衔接,这都是行业尚未触及拐点的主要原因。

    2022年,舟山老塘山港区五期码头投运高低压混合港口岸电系统。图源 视觉中国

    “政策可以从降低电动船舶的综合运营成本入手,支持市场推广。”赵立龙表示,目前两新政策补助电动船舶总价约30%,还可以制定优先通航、优先靠港、过闸费用优惠、电动船舶企业税费减免等措施,设置岸电相关的激励政策,从应用端推动全产业发展。

    汇聚产业生态

    加速商业化进程,更需要关注核心设备的源头技术突破。

    动力转换带来了电池、电力推进、电控系统以及岸电系统等核心设备的革新,这都是当前相关企业布局的主要领域。

    此次加入联盟的70多家单位中,包括了杭州华是杭御船舶、杭州前进齿轮箱、浙江超翔新能源(岸基充换电)、中控海洋装备(浙江)等16家船舶配套企业,涵盖了船舶设计制造、动力控制系统设备等各环节。

    同时,还有浙江瑞港绿能航运、浙江千岛湖旅游集团等6家航运港口企业,中国船舶有限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6家科研院所,以及服务、融资租赁、社会组织等各类支持单位。

    部分联盟会员单位。记者 胡静漪 摄

    它们将从各自的强项出发,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形成合力,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发展。

    现场,浙江省二轻集团被推选为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这家省属国企在智能船舶领域已累积了一定技术优势,集团旗下国瑞科技是国内船舶电气领域唯一上市企业,设计建造了全国首艘入级中国船级社、具有智能航行符号的64标箱纯电动内河集散两用船。

    “去年8月,我们还投资约13亿元建设省‘千项万亿’项目——浙江省智能船舶创新中心。”省二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哲君说。

    该项目以“产业+基金+园区”模式,实施并购和“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围绕智能船舶产业链上下游细分领域招大引强,将打造智能船舶制造应用协同创新平台。

    当下,浙江正在建设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内河航运需求逐步复苏增长。

    未来,在京杭大运河客运、嘉兴内河集装箱运输、湖州船舶文旅等典型场景,人流与货流将登上清新、安静的电动船舶,开启绿色低碳的水乡之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