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代,清明作为节气,人们根据节气安排农业种植计划,有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后来,清明节与上巳节、寒食节逐渐融合,形成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习俗。
4月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横塘村,油菜花田与村庄、公路、群山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无人机照片)。 图源:新华社客户端(胡剑欢摄)
一些细心的公众发现,今年的清明是在4月4日,并非人们印象中的“四五清明节”,这是怎么回事?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为何不是固定的农历日期,而是和公历对应呢?清明过后,会出现“倒春寒”吗?
清明日期为何“摇摆不定”?
“我国民间有‘四五清明节’的说法,但公众千万不要认为清明就固定在4月5日这一天。” 浙江省天文学会科普讲师徐煜华说道。
他表示,事实上,清明公历中的日期在4月4日、4月5日和4月6日这三个日子中变动,“这是由于公历年天数和回归年天数之间的差导致的”。
在过去,古人发现太阳的周年运行和四季变化,以及农作物生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成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4月1日,在浙江省东阳市东阳江江滨景观带,市民在岸边休闲赏景(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客户端(胡扬辉摄)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以公历作为参考制作而来的,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因此,作为节气的清明,对应公历日期,而非农历。”徐煜华解释道。
在公历中,一个回归年实际长度为365.2422天,历法上的一年长度则为365天,因此每年会多出0.2422天,节气的特定时刻也会每年“顺延”0.2422天。
如此一来,累积4年后几近一天,为修正它,公历历法中有“闰年”制度,每四年会多出2月29日一天。
相关统计显示,公元1900年至1943年清明日期为4月5日或6日;1944年至1979年均为4月5日;1980年至2025年清明日期为4月4日或5日。
4月2日,游船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风景区湖面驶过。图源:新华社客户端(金鹏摄)
“而从2008年开始后的20年中,凡逢闰年以及下一年的清明均为4月4日。去年为闰年,由此可以推算出,今年的清明在4月4日。”徐煜华说道。
至于“四五清明节”的说法,他表示,近400年清明出现的日期多为4月5日,该说法也是人们根据经验总结而来的。
清明后会否出现“倒春寒”?
有相关说法表示,“早清明暖烘烘,晚清明冷嗖嗖”,意思是清明在白天来临,天气变得暖和,若晚上来,意味着寒冷天气将还持续一段时间,可能出现“倒春寒”。
今年清明于4月4日20时49分正式进入,恰好符合晚清明的定义,那么清明后还会出现倒春寒吗?
“‘倒春寒’主要指3月-5月出现的前期暖后期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表示,我国南北方天气大不同,清明后会不会出现倒春寒不能一概而论。
浙江省"倒春寒"的定义为:浙北地区4月5日以后,浙中南地区4月1日以后,出现连续三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小于等于11℃,定义为一次"倒春寒"天气。
2月25日,在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星火村,种植户操作植保无人机实施杂草防治作业。图源:新华社客户端
“今年清明假期,我国总体呈现北方晴暖干燥、南方雨雪频扰的格局,浙江以晴朗天气为主,中南部可能会小雨。”毛燕军表示,4月中旬,浙江可能会有冷空气来袭,是否“倒春寒”还得看具体情况,公众可以注意天气预报,特别农业从业者,农田提前做好防护。
清明人间四月天,踏青思故正当时。毛燕军提醒,近日没有明显降水,晴朗天气让空气变得格外干燥,再加上清明前后,祭祀、踏青活动多,火灾风险增大,建议公众尽量避免使用明火,警惕火灾发生。此外,清明节假期昼夜温差较大,早晚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