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声丨太胖比太矮更麻烦,被“圆润可爱”遮蔽的隐忧

    潮新闻 执笔 肖暖暖 葛雪琪 徐坊 通讯员 王玥云2024-04-13 23:04全网传播量71.4万
    00:00
    00:00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最新版《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指南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快到什么程度?指南上的数据显示,在1982年,我国7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0.2%;到了2020年,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直升到7.9%。

    而据《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数据显示,中国6至22岁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0.2%,6岁以下和6至17岁人群中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0.4%和19%。

    难怪连教育部部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都强调要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问题。

    近日,记者在儿童医院采访,发现很多家长尤其重视孩子的身高问题,长不高,特别着急;而对肥胖,则一笑而过。内分泌科的医生提示:身高问题与体重问题紧密相关。这一点,很多家长认知上还存在误区。

    隐蔽的横坐标

    又一个星期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董关萍的诊室门口,上午8点前已经来了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

    “孩子多大了?身高体重是多少?”这基本是董关萍面对家长们的开场白。诊室的门上贴了一张小小的提示牌,提醒患儿签到后先到护士站测量身高体重。

    浙大儿院,候诊的家长带着孩子测量身高体重。记者 肖暖暖 摄

    在这里,体重和身高是反映孩子生长发育的横纵坐标。

    相比体重,身高数据更显眼,也更受关注。上午开诊后的一个小时里,家长基本都在为孩子身高发愁。有人主动提问,要不要给孩子打针“追”身高?

    董关萍根据患儿的情况下医嘱,有几点建议高频出现:早点睡觉,多跳绳跳高,睡前不要吃东西。有不少家长为了孩子身高火急火燎赶来医院,最后被告知需要给孩子减重。

    家长和医生围在一块查看检查单。记者 肖暖暖 摄

    9岁的小黄被爸爸带来复查,她身高约1.32米,体重比标准体重重了十几斤,有时会觉得胸闷,晚上睡觉都在打呼。一开始,父母发现她有些提前发育的迹象,急忙带来医院。董关萍看诊后提醒家长,小姑娘要减肥了,不然会影响身高。

    董关萍说,儿童的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重和身高息息相关,体重减下去了,身高也就自然长上去了。和小黄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因为提前发育和长个子变慢被带来医院,在董关萍提醒过胖会影响身高后,开始减肥。

    体重,很多时候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隐蔽的横坐标”,被遮盖在“圆润可爱”的夸奖下。

    以董关萍所在科室为例,内分泌科每年门诊量在13万左右,专程来看肥胖问题的患儿数量只有四五千。儿童肥胖的求医时间也分明显的“淡旺季”,基本集中在寒暑假、节假日。

    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医生宋叶梅告诉记者,当地的学校会把体检结果反馈给家长,但家长重视程度不受学校和医生左右。目前,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一年接诊的“小胖墩”仅100多个。

    宋叶梅还发现,就算孩子真被带到医院,医生的口头医嘱效果也不好。

    董关萍说,“很多人认为,长得胖说明养得好,胖嘟嘟的更可爱,有什么问题?他们觉得,孩子胖不是什么大事,也算不上病。就算真的胖,也不着急看医生,先上学再说。”

    “圆润”的隐患

    在今年1月举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糖尿病联盟学术会议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长了10倍以上,且低龄化、扩大化趋势日益明显,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医生眼里,和家长的认知截然相反,儿童肥胖绝非小事,而是可以拖垮孩子身心健康的慢性病。

    董关萍介绍,儿童肥胖分为两大类,单纯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

    单纯性肥胖症没有明显的病因,和营养过度、心理因素、缺乏活动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大约95%的儿童肥胖病例属于单纯性肥胖症。

    有明显病因的则被称为继发性肥胖症,常由内分泌代谢紊乱、脑部疾病等引起。

    从医多年,董关萍观察发现,近些年,儿童肥胖症的数量有明显增长,肥胖成因和饮食、运动、压力等生活因素息息相关。

    “这些年生活条件变好,孩子的饮食水平直线上升,营养过剩变得很常见。尤其是假期,零食、煎炸烤类的快餐更是不少孩子的家常便饭,没事做就吃,体重长得特别快。”门诊中,得知一个小女孩每天都要喝几大瓶酸奶,董关萍赶紧叫停。

    儿童肥胖还有缺乏运动的原因。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在无形中助推儿童体重增长。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坐在电视、电脑前看得入迷,是很多孩子的常态。此外,相比过去,学龄儿童的学业压力变大,体育运动的时间被压缩,客观上也导致了热量消耗减少,体重增长。

    图源:视觉中国

    伴随学习压力出现的还有心理压力,睡眠时间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儿童体重管理。

    肥胖,多方面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采访中,多位医生均表示,儿童肥胖常常伴随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并发症。肥胖儿童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问题。

    可惜的是,由于家长对儿童肥胖缺乏重视,往往会拖到问题较严重时才直呼后悔。董关萍就见过不少对医嘱不以为意、把孩子“拖”成了“小胖墩”的家长。“对肥胖早期的儿童,我们建议家长一个月后来复查,但很多家长和孩子的依从性不高,并不重视。而且肥胖治疗是个长期过程,不像矮小的孩子,用了药后身高增长立竿见影,这也会影响家长治疗的积极性。”

    去年7月初,13岁的强强来到浙大儿院内分泌科就诊。身高1米7的他,体重有124公斤,最终确诊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和脂肪肝。

    强强的背影。图源:浙大儿院

    强强爸爸说,在来儿院就诊前,强强肝功能不好已有一年多,吃了药,时好时坏,当时没当回事。直到看见强强胸部发育、肚子上出现紫色的肥胖纹,脖子也变黑了,这才“坐不住”赶紧带来医院。

    变成“小胖墩”,还会带来一定心理问题。强强的主治医生、浙大儿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雪莲发现,强强不爱说话,总是低着头,下意识抗拒和人的眼神交流。医院心理评估显示,他存在中度焦虑和自卑,需要定期到心理门诊做心理疏导。

    家校医联手

    傅君芬曾在学术会议上呼吁,我们的下一代正面临肥胖代谢性疾病威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对提升下一代人群身体素质至关重要。

    近年来,防治儿童肥胖也越发受到重视。

    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等6部门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吃动平衡为重点,强化政府、社会、个人责任,推进家庭、学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密切协作,大力普及营养健康和身体活动知识,优化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服务,建设肥胖防控支持性环境,有效遏制超重肥胖流行。

    2021年6月,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提出防控目标,2020-2030年,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努力实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零增长。

    2024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通过饮食指导助推儿童肥胖防治。

    图源:视觉中国

    在浙大儿院,主治医生会视患儿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安排多学科会诊(MDT),由多学科团队为患儿制定科学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针对肥胖患儿,医院推出了周期180天的儿童肥胖管理,由内分泌科资深医生主理,为患儿建立专病健康档案,制定专属诊疗和日常生活管理方案,由健康管家定期跟踪随访。

    今年夏天,浙大儿院将和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一起,举办儿童青少年公益减重健体夏令营和健康公开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在每周六开设儿童肥胖门诊,去年5月还推出了肥胖儿童管理行动“破墩行动”,通过线上线下一系列科普和患教活动,和家长们一起帮助超重肥胖的孩子瘦下来,保持合理体重。

    学校也在行动。

    因为部分学生出现轻度肥胖,杭州富阳区富春第九小学推出特色营养餐,把午餐里的荤菜替换成荤素搭配,增加粗粮的同时减少主食的米饭量。蒋先生孩子上六年级,这学期吃起了减脂餐。他说,“放学后我们也监督他控制食量,配合跳绳,减肥效果很不错。”

    去年,长兴县画溪街道包桥中心小学把肥胖学生和体育困难户组织起来,成立“卡路里燃烧营”。每天由体育老师点名带训,校长和分管副校长亲自监督,带着学生定时定点进行体能训练,再配合科学饮食,帮助学生减肥、强健体魄。

    长兴县包桥中心小学第一期“卡路里燃烧营”训练中。拍友 章炳良 摄

    包桥中心小学校长陈银珍介绍,学校每月在升旗仪式后给表现好的学生发奖状,还用学生在生活课上养鸡下的本鸡蛋做奖品,激励效果很不错。第一期训练营的学生们体脂率从23%降到了19%。现在,“卡路里燃烧营”已经办到了第二届。

    董关萍表示,随着近些年政策文件的推出和医院的持续科普,学校和家长对儿童肥胖问题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这是个好现象,还要继续努力,争取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辈人也重视起来,整个家庭还有学校共同参与儿童体重管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声丨花了多少钱扩了多少面?实探浙江首个已完成自主更新老小区
    潮声丨在义乌,巴黎奥运会早就“开赛”了
    潮声丨回归的90后新茶人,如何玩转茶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