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截图
近来,“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等话题屡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据工人日报报道,消费者反向选择低评分餐厅的现象引发热议。不少消费者表示,一些“高分店”令人失望,而一些“低分店”反而带来了惊喜。
消费者无意间的发现,让平台的诚信机制再次面临挑战,其对平台的杀伤力堪比当年的杀熟。
其实如果大家都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一家店的评分应该能如实地体现出店家的实力,哪怕因为个人口味、喜好的不同,个体打分会有出入差异,但随着时间推移、参与打分的人越来越多,评分是有可能做到不偏不倚的。一家真正好的店很难被埋没,同样,一家平淡无奇的店不可能一直占据高分榜。
但这毕竟只是理想状态,现实总有各种情况的发生会扭曲评分。比如我们会碰到店家以打折换高分的现象,甚至都不需要消费者动手,热情的店员会周到到亲自操刀给好评给优惠。
好评机制对样本大小的依赖很大,餐饮企业毕竟面对的是有限的本地市场,不可能像电影一样面对全国观众的打分,样本太少,个体打分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就容易失真。而一些藏于背街小巷,明明很不错的小店,却因为环境等因素容易被误伤。
平台需要甄别这些可能,作出应对,让评分反映真实的状况。真实才是平台的生命力,好评机制一直是消费者观察商业实力和信誉的重要参照物,不妨深入调查一下分数失真的原因,看看到底是评分机制出了问题,还是规则被人为利用了。
刷单炒信,好评返现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些年来,不时爆出刷分的丑闻,好评返现也成为商家惯用的手法,眼看着人为操作一点点侵蚀评分的公信力,而如何应对却缺少有效手段。平台方的无所作为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是正常现象。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秘密,有没有利益输送的问题存在也需要引起警惕。
消费者舍高就低,反映出消费者对平台的不信任,对平台治理手段的不信任,网络平台信用环境有待净化、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提升。平台如果对此后知后觉,流失的是公信力,这也是平台赖以生存的基础。消费者如果对评分嗤之以鼻,甚至当作反向选择的依据,那评分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平台又靠什么取信消费者?
这已经不是平台的家事了,而是关系到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刷分的如鱼得水,而老老实实做生意的商家却得不到公正对待,扭曲的是正常的市场秩序。在信息社会,平台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某种程度上说,平台已经具备了让店家生或者死的能力,这就要求其更应该珍惜自己的影响力,让那些真正好的守信的商家脱颖而出,让认真做菜的商家能从搜索排名中获益。平台有责任当好称职的第三方,扮演好推动市场进步的关键角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