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乌镇,迎来了第11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戏剧节之后,浙江嘉兴桐乡的这座江南水乡小镇上,来自全国的作家、文学爱好者陆续到达。从景区外的三轮车夫到景区内的饭店老板,都做好了迎接这一文学盛事的准备。
乌镇西栅景区。冯扬杰/摄
时隔14年,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重回浙江,重回茅盾的家乡乌镇。以观前街为中心,乌镇成为文学盛典的现场。
每四年评选一次,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也是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没有之一。42年来,11届茅盾文学奖共评出53部获奖作品,构成了一部简明文学史。
茅盾文学奖何以有如此地位?我们今天为何怀念茅盾?
茅盾留下了什么遗产,难道仅仅是一篇课文《白杨礼赞》吗?
茅盾先生(1896-1981)
(一)
用文言文编写西方童话的年轻人
1981年,85岁的茅盾躺在病榻上,口述遗嘱,由儿子韦韬记录。他写给中国作协书记处“亲爱的同志们”,将自己的稿费25万元捐出来,作为基金设立一个文艺奖,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接到这份沉甸甸的遗嘱,中国作协主席团召开会议,成立基金委员会,由时任作协副主席巴金担任主任委员。
“茅盾文学奖”正式诞生。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茅盾拿出稿费支持中国长篇小说发展,希望中国“文学事业繁荣昌盛”。这份遗产、这个奖,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部分,深入当下大众日常生活——近年来,《人世间》等茅奖获奖作品被影视改编,广受欢迎,走向海外。
梁晓声《人世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而在此之前,茅盾已经为中国文学付出了一生。
时光倒退回1916年,20岁的茅盾——当时他叫沈雁冰——从北京大学毕业,回乌镇探家后,到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商务印书馆是当时文化出版的重镇,人才济济。青年沈雁冰跟着师傅孙毓修,既参与古籍整理,又担任文学编辑。
入职后沈雁冰编了一批童话作品,有来自传统典籍的《大槐国》(南柯一梦的故事),也有来自西方文学的《驴大哥》(源于《格林童话》)、《狮骡访猪》(源于《伊索寓言》);还翻译了一批西方文学作品,比如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三百年后孵化之卵》(今译作《巨鸟岛》)。
《沈雁冰童书》海豚出版社,2013年。
这些作品以文言文创作,诸如“疏林斜阳”“闲倚雕栏”的骈文。直到1919年,在《新青年》的影响下,沈雁冰转而用白话文创作。
也正在这一时期,沈雁冰成为早期共产党员。
(二)
用小说覆盖了20世纪前50年的中国历史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茅盾迎来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最具代表性的是,1932年,茅盾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这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在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李洱看来,“这是极有意义的。”
李洱的《应物兄》曾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他说,“茅盾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解和实践,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他本人,“也置身于茅盾参与建构的文学谱系之中”。
李洱所说,代表了文学界的一种共识。
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北京大学教授丛治辰指出,茅盾的贡献,在创作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文学创作结合的初步尝试——他以宏观视角剖析社会、观察生活,再把观察到的转化到文学创作中,“这非常难得”:
“面对复杂纷繁的世界,如果茅盾没有这种洞察,就没有《子夜》中那么细致地描写社会各个阶层的困境,以及他们突破困境的努力;如果没有这种洞察,也没法写出《林家铺子》里,整个国家和时代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如何作用在小人物、小家庭的层面。”
具有一种社会分析的眼光,又能用一种文学的况味进行书写,把个人和时代、和世界连接起来。
这是茅盾留给我们的遗产,也是丛治辰心目中好作品的标准。
茅盾先生。
尽管今天,除了《白杨礼赞》,我们很多人对茅盾作品并不熟悉,“但茅盾文学奖,乃至于今天整个时代的文学,想要对这个世界有审美性的反映,我觉得茅盾先生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本。”
在《茅盾传》作者钟桂松看来,茅盾的小说覆盖了中国20世纪前50年的历史。《霜叶红似二月花》写的是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段时间;紧接着大革命时期,对应《蚀》三部曲;到30年代初,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抗战时期他又写了《走上岗位》《锻炼》等反映抗战时期的生活的……
“他本来就想把前半个世纪的历史,全部用小说表现出来。”钟桂松说,“所以研究者普遍认为,茅盾小说创作有一个特点,就是史诗性。”
(三)
从《小说月报》到《人民文学》
茅盾的遗产,在文学创作之外,还有他作为旗手的作用。
谈茅盾,绕不过去《小说月报》。1920年,商务印书馆主办的这一刊物,在新文学潮流下谋求改良。张元济起用20岁出头的茅盾担任主编。此时,茅盾恰好与北京一群朋友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小说月报》
当时发起人还有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等,新文学界不少人都是会员。有这群朋友的供稿,茅盾改版的《小说月报》面目一新,开始刊载白话小说、新诗、译文等,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重要阵地。
鲁迅、老舍、朱自清、丁玲、巴金、沈从文、戴望舒等人都在《小说月报》发表作品,如鲁迅《社戏》《在酒楼上》、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当然也包括茅盾自己,1927年秋,他完成小说《幻灭》,取“矛盾”的笔名,编辑叶圣陶建议他改为“茅盾”。后来,茅盾成为沈雁冰100多个笔名中使用最多的一个。
茅盾、郑振铎等人还在《小说月报》上翻译巴尔扎克、莫泊桑、狄更斯、屠格涅夫、安徒生、高尔基、果戈里等人的作品。引进世界文学,帮助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体系。
《文艺阵地》创刊号,桐乡市茅盾纪念馆藏。
除了《小说月报》时期,后来茅盾主编《文艺阵地》,周围则有张天翼、萧红、姚雪垠、艾青、臧克家、夏衍、萧乾、何其芳等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就发表在《文艺阵地》上。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作协主席,茅盾又培养了茹志鹃、陆文夫、柳青、杜鹏程以及少数民族作家玛拉沁夫等一批青年作家。
2000年,茹志鹃之女、著名作家王安忆以《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礼在乌镇举行。与茅盾同样书写上海,王安忆对海派写作有了新的传承。在纽约大学教授张旭东看来,王安忆继承了茅盾主张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又与狄更斯、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世界文学大师一脉相承。
茹志鹃写给茅盾的信。图源:茅盾研究会微信号。
200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徐则臣,30岁不到,应聘去《人民文学》杂志社,茅盾是该杂志首任主编。徐则臣一边做编辑、一边写作,他想不到14年后,自己会成为获茅奖的第一位70后作家,也是茅盾文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
在《人民文学》近20年的工作中,徐则臣编辑过不少优秀文学作品,比如龙一的短篇小说《潜伏》——后来改编成为热播电视剧,其中主人公“余则成”的名字就是将“徐则臣”略作改动,徐去掉双人旁,臣改为成。此外,茅奖经典作品毕飞宇《推拿》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编辑也是徐则臣。
《人民文学》2023年第11期
“对我而言,茅盾先生是双重意义上的前辈与楷模。”徐则臣说,“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他参与建构的文学传统是我们后辈作家取用不竭的源头活水。”同时,“他所开创的《人民文学》的文学与编辑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文学》人,能够置身于这一伟大的传统,我深受滋养,也备感荣幸。”
(四)
桐乡的茅盾、浙江的茅盾、世界的茅盾
1970年代末,茅盾老家桐乡县委宣传部来了个年轻人。当时20多岁的钟桂松,也想不到自己将会成为茅盾研究专家,并投入一生。
当时全社会刮起学习风,新华书店排队买书是常态。钟桂松在县图书馆(现为桐乡市图书馆)借到一套《茅盾文集》,但不全,缺了重要作品《子夜》。后来他攒了钱,以邮购的方式买齐。当时的书店或者出版社有邮购部,读者写一封信、汇了购买书的钱,他们就会把书寄过来。钟桂松就是从上海旧书店买到一套《茅盾文集》。
钟桂松陪同茅盾之子韦韬,在乌镇茅盾故居。受访者供图。
钟桂松研究茅盾,一方面因为他们是乌镇老乡;另一方面,建设茅盾故居是当时县里的工作,他参与其中。“1985年7月5号”,故居落成的时间,他随口就能说出来。
40年的工作生涯中,钟桂松在业余的业余时间研究茅盾,撰写过《茅盾传》等众多作品。前不久,钟桂松重新写《茅盾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茅盾的相关资料,钟桂松烂熟于心;关于茅盾的研究资料,他处处留心。
谭建丞给钟桂松的信。
80年代中期,湖州画家谭建丞来桐乡,80多岁的老先生,是茅盾中学同学。钟桂松接待了他,向他提了很多问题,老先生仔细回忆后,一一写下来,给钟桂松提供了鲜活的史料。
谭建丞回忆中,茅盾中学时作文成绩很好。老师批阅时,好句子旁边会从上到下画红圈,就像一根辫子,所以同学们把这叫辫子。“每次作文发下来,大家都会说,今天辫子一定沈德鸿(茅盾原名)最多。”
钟桂松与茅盾家人建立起几十年的友谊。2014年,《茅盾全集》出版,茅盾之子韦韬授权钟桂松主编。
1984年,韦韬(右)和钟桂松,在乌镇到桐乡的船上。受访者供图。
有一次,他翻看《茅盾全集》,看到茅盾1921年发表在某杂志上的文章,后面注释里,茅盾说文章是上一年秋天动笔的,因祖父去世,写作耽搁下来,如今将它写完。这条注释看似不起眼,但是钟桂松一下联想到茅盾在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谈到祖父去世,时间是“那时我在日本”,等于是1928年到1929年间。
那么茅盾祖父到底是1920年去世,还是1928年前后去世?钟桂松联系韦韬和茅盾的堂弟,大家认为前者在杂志上发表,时间比较可靠,回忆录可能记错时间。就这样,读书中一个偶然的发现,确认了茅盾祖父去世的时间。
对于浙江作家,茅盾又有别样的意义。
浙江作协副主席哲贵,最早认识茅盾是通过课本、书本,跟大多人一样,那时候的茅盾神圣、遥不可及,但同时也不立体、不丰满。
《林家铺子》,译林出版社,2015年。
真正细读茅盾的作品,是在学习写小说之后。30岁之后,哲贵重读茅盾的《林家铺子》《子夜》等作品,他发现,茅盾具有对时代的超强的概括能力,“茅盾先生能从很小的角度切入,表现人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的挣扎和沉沦。从那些人身上,能够看到我们民族深重的苦难和不屈的灵魂。”
对于一个写作者,哲贵眼中茅盾的文学遗产,一是直面时代,对当下社会进行深入思考和追问,并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二是关注脚下的土地,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明显是我们浙江农村和小镇,《子夜》写的是发生在上海的故事,也是他曾经深入生活的地方。
“他的写作从来没有离开过脚下的土地,而他也将脚下发生的故事,写成了中国故事,甚至是世界的故事。”哲贵说。
茅盾。
(感谢桐乡市委宣传部对本文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