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美术学院消息,著名藏地导演、作家、编剧万玛才旦于5月8日凌晨在西藏逝世,享年53岁。
听闻他离开的消息,很多人是震惊的。他太年轻了。也太突然了。
昨天(5月7日)下午5点23分,万玛才旦还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条内容,“祝贺年轻的电影人!”,配图是格杰白玛导演的电影《礼物》获奖的消息。
这条朋友圈消息很“万玛才旦”。
他发朋友圈很频繁,有的时候一天会发上数条,大部分内容都与电影相关——天坛奖获奖名单公布了、《河边的错误》入围戛纳了、北京国际电影节观影手册推出等等,还有不少关于写作和阅读的内容,他起步是作家,今年加入浙江省作协。
此外,还有一些朋友圈的内容,与杭州相关。2021年底,他来到杭州,加入中国美院,成为正宗的新杭州人。
2022年,万玛才旦个人影展、研讨会、读书会……在杭州举办。作为活动的主办方,我们与万玛老师做了短暂的“同事”。
干净、斯文、儒雅、温柔,这是万玛才旦给人的第一印象。他总是安静地坐在一角,笑眯眯地听对方的发言,慢悠悠地回答着:“你跟他说什么,他都会回应你。”
是了,这就是万玛才旦,一直在创作,一直在帮助,一直在倾听,是个很好很好的人。
【1】
最后一次见到万玛才旦,是2022年年底一个飘雪的下午。
我们开完会,同事张苗开车送万玛才旦回家,一路上,万玛和他念叨着杭州的房子哪几个月装修,哪几个月通风,正好和新电影的拍摄时间错开。
2021年年底,万玛作为人才引进,正式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在编教授、博导。
拍了那么多年电影,万玛才旦一直有一个愿望,想把这些年来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年轻人。正好遇上中国美院成立电影学院,加上杭州创作氛围好,他既可以教书也可以从事电影创作。
从2021年年底到现在,万玛才旦多数时间和家人居住在杭州,他在美院电影学院一学期有三四门课,教编导基础、电影创作实践与方法等课程,还带研究生。
除了教学,他在杭州参加了不少文化活动,包括担任钱江晚报春风悦读榜年度颁奖典礼的颁奖嘉宾,各种艺术影展、创投会,自然也少不了观众和嘉宾万玛才旦。
他去看了伊朗电影大师展,重温了电影巨匠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几部经典之作,“《合法副本》在大银幕上看果然不一样,收获很多。”
在杭州的这段日子,万玛才旦去了很多之前没去过的景点,闲暇时,他常常在西湖边逛逛:“初中的时候我读《西湖民间故事》,那时断桥、雷峰塔、许仙和白娘子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2】
2023年4月,因《小学生时代》杂志七八合刊要做专题“诗与路•时代故事”,吴志翔特地联系了万玛才旦。
关于电影,关于文学,关于逐梦之诗、成长之路……他和万玛静静地谈了两个小时。那天阳光很好,他们在美院散步了一会,杂志“诗与路”专题的前言中,吴志翔写过这么一句话描述万玛:"忠于内心的热爱,从一位牧羊人成长为用电影语言与世界交流的精神漫游者……"
我们同事汪佳佳还记得,见万玛的第一印象:清瘦,帅。
那是在2022年“重遇万玛才旦——电影/文学中的故乡与世界”万玛才旦电影展,她和同事们一起去现场,张罗活动,以及看万玛老师的电影。
影展从夏天筹备到了冬天,在同事的印象里,万玛总是笑眯眯的,说话声音不大,眼睛亮亮。
当被问及:每一场电影映后都要举行会谈是否太累?万玛摆了摆手,态度坚定:“每一场都要和观众见面。”
展映活动前几天,他专门请朋友带着家乡的哈达、青稞酒飞来杭州,和电影海报、签名书等礼物一起作为伴手礼,一份份整整齐齐。
他说,作为新杭州人,用电影的方法和大家相遇,是一件特别温暖的事情。
影展的开幕片,是被称为“藏地新浪潮”开山之作的《静静的嘛呢石》,这也是万玛才旦2005年的长片处女作。
电影的节奏很慢,很文艺,情节并不强,一直在静静地诉说着。
“这是部质朴、纯粹、动人的电影,想必能拍出这样电影的导演,也是一个纯粹的人。”汪佳佳说。用当下年轻人时髦的说法,万玛就像是女孩子眼中,到了中年仍不油腻的大叔。
杭师大戏剧与影视学的研究生谢倩柔作为志愿者全程参与了影展。在她的回忆里,每一场映后交流,万玛总是非常认认真、细致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与观众深入交流:“和老师一起工作的两天里,我感受到了他的儒雅与魅力。”
那种魅力是,即使在非常嘈杂的角落里,万玛也会认真地倾听并耐心解答她的问题,毫无敷衍之意。
谢倩柔最后悔的事情,是没有和万玛合影:“因为笃定了还有下次见面。”
藏族导演的身份之外,万玛还是双语作家和文学翻译家。
“导演和作家是两个区别很大的群体。”万玛曾和我们说。
我是万玛才旦的粉丝,《气球》《故事只讲了一半》……每次我将书递给万玛时,万玛总是微笑着,留下to签和自己的藏语签名。
2022年底的钱报读书会收官场,我问在台上分享新书的他:“您作品的结尾往往充满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对此您怎么看?”
万玛回答:“如果你去过拉萨的话,那里有一条八廓街。那是一条圆形的街道,你可以从任何一点进入那条街道,也可以从任何一点离开那条街道,这和佛教轮回的概念接近,我就是在讲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只讲了一半》,仿佛就像是万玛的预言。开篇故事里,讲述传奇藏地故事的老人,还没讲完最后那一半故事便猝然长逝,留下读者在原地咀嚼。
就像万玛身边的每个人,每每想起,便是一声叹息:“好人怎么会被老天这样突然地带走了呢?”
【3】
这位著名藏地导演、作家、编剧的人生在很多人眼中,充满了传奇色彩。
万玛出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拉西瓦镇昨那村,一个黄河上游的村庄,离西宁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山上是草原,山下有大片庄稼地。
万玛会去山上放羊,山上空无一人,他会带上收音机,听播放的广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
“小学四五年级,有一天在路上拣到一本书,没有封面,翻得很烂了,是一本童话集子。我第一次看到《白雪公主》,别的记不清了,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礼物。初中开始接触外国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契诃夫之类,后来看了很多现代派小说。 ”
他对电影的兴趣也是那时形成的。
“我们家就在黄河边上,当时水力部门要来建一个电站,就住在我们村子里,晚上会在他们的礼堂放一些电影,我就跟着看了一些外国电影,像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还有《佐罗》什么的,都让我惊奇。中学到了县上,看了好多国产电影,到上初中时,我已经看了两三百部电影了。 ”
读硕士时,他在位于北京的国家翻译局实习。有一天,去北京电影学院校园转了转,并询问了学费。
回去后,万玛得到一个基金会的资助,得以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在文学系学编导,见习拍片。
万玛的电影之路终于开启。
他也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培养出的第一个藏族导演。
与此同时,万玛还是双语作家和文学翻译家。他著有汉语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梦》《嘛呢石,静静地敲》《塔洛》《撞死了一只羊》《乌金的牙齿》《故事只讲了一半》,藏语小说集《诱惑》《城市生活》《岗》。主要翻译作品集有《西藏:说不完的故事》《德本加小说集》等。
他的文学作品获得青海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花城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章恰尔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其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捷克语、日语、韩语等多国语言出版发行。
万玛文学专业的功底加上对电影的痴迷,让他走上了自编自导电影的道路,向大众传达藏地独有的文化。
从2002年编导第一部短片《静静的嘛呢石》开始,万玛进入了旺盛的电影创作期。他先后拍摄了短片《草原》、剧情长片《静静的嘛呢石》《老狗》《寻找智美更登》《五彩神箭》《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等影片。
他的电影获得釜山电影节新浪潮特别奖、上海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布鲁克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东京FILMeX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诸多奖项,将藏语电影带向世界,被评价为“拥有来自藏地的密码,文字与镜头是他向世界解析的钥匙。”
著名藏族作家扎西达娃更是称赞“万玛才旦创造了藏民族的电影和小说双子座的高峰”。
【相关阅读】
万玛才旦影展在杭开幕,他说:电影最重要的是讲述人的故事
钱报读书会 | 2022收官场:万玛才旦的故事只讲了一半,那么另一半呢
这个研讨会上,最懂电影和文学的一群人,解读了万玛才旦的藏地密码
专访|万玛才旦:从冷眼慈悲的藏地导演、作家,到一脸温暖的中国美院老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