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打工人来说,能在上下班的通勤路上买杯咖啡、买份晚餐,自然是方便快捷的消费体验。
近日,以星巴克、麦当劳为首的头部餐企都不再满足于把顾客吸引进来,更想着如何让门店“走出去”,辐射更多、更广的消费者?
头部餐企“街头揽客”
3月底,星巴克中国与高德地图共同推出“沿街取”服务。这是星巴克继“啡快”打开到店自取、“专星送”打通外卖后,再次延伸的又一消费新场景。
具体来看,在高德地图App上设置目的地与导航路线后,便可在“顺路搜”页面上找到“沿街取”服务图标,选择沿途合适的星巴克门店下单。点单完成后,消费者需输入车牌号后三位和车辆颜色,以便门店送餐工作人员快速匹配锁定点单车辆。每个取餐点位均为门店附近步行距离3分钟内的停车点。
同时,取餐点也将被增设为路线中的途经点。根据消费者的地理位置与预估抵达时间,门店内的工作人员会收到三次系统通知,分别是消费者下单、开始制作、开始送餐,并提前抵达指定停车点等候。消费者在途中也能收到订单更新的实时语音播报。
目前,“沿街取”服务已在北京、上海约150家星巴克门店正式上线。预计未来一年内,全国将有超过1000家星巴克门店提供“沿街取”服务。
无独有偶,几乎同一时间,快餐巨头麦当劳也盯上了城市打工人的“在途”消费场景。
3月27日,麦当劳无人餐车“开”进了北京地铁站。
麦当劳方面表示,这是麦当劳和北京地铁联合推出的“麦当劳智慧购餐车”,旨在为京城消费者带来的全新一站式便利服务,希望乘客在忙碌的早晨也能享受到便捷、营养及美味的早餐。
早餐时间共有4款套餐可选,包含汉堡、油条、咖啡等。除早餐时间外,该餐车还提供炸鸡和水果派等多款麦当劳小食。在不排队的情况下,顾客只需要在餐车前稍作停留,扫码-选套餐-付款,然后打开车门取餐,一整套流程下来,不过半分钟。
据了解,餐车由附近的麦当劳餐厅负责运营,会对餐品作及时地补充和清理,餐车内的餐品跟店内一样,价格也基本相同。
其实在更早前,麦当劳打造的Walk through智慧取餐餐厅就通过设置智能柜自助取餐,为消费者提供方便高效的取点餐服务,地铁站内的无人餐车无疑再次拉近了门店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消费者褒贬不一
对于各大品牌的这一消费场景创新,消费端给出的反馈褒贬不一。
“带娃的妈妈太需要沿街取咖啡服务了。”消费者孙女士告诉潮新闻记者,每次带娃出门“咖瘾”犯了都很纠结,“去门店买要考虑好不好停车,人多不多,等太久娃也没有耐心,有了沿街取,接娃上下课的路上就顺路把咖啡取了,方便独自带娃的宝妈。”
眼瞅着天气热了起来,95后小叶也用“沿街取”替换了“门店买”。“夏天再也不用热冷之间进进出出了,给同事姐妹带咖啡也不用担心不好拿。”
相比于门店购买,“沿街取”服务会加收3元服务费,有不少顾客反映距离较近的话,不仅不划算,还会面临无法下单的问题。
“我在浦东选了几家距离四五公里外的星巴克门店,都显示距离门店过近,无法及时取餐,不知道要距离多远才能及时呢?”消费者penny吐槽道。
还有顾客质疑可沿街取的门店数量太少。“以上海为例,星巴克有几家门店是真的能路边停车的?是否足以覆盖?如果只有寥寥几家的话,是不足以真正便利于消费者的。”
麦当劳地铁站内的无人餐车同样面临争议。
“地铁里又不能吃东西,光让我举着,多馋人啊。”还有消费者质疑,带餐进入地铁站内是否会有味道。“提着麦当劳坐地铁,香味儿传遍整个车厢。”
但也有不少上班族觉得麦当劳这一服务很贴心。“特意去一趟好麻烦,配送费又贵,虽然地铁里不能吃,可是有一种哇塞——竟然有麦麦可以买的好心情,就算是赶路也是美滋滋的。”
潮新闻记者也跟身边的几位年轻人聊了聊。
“之前杭州凤起路地铁站内就有一家肯德基,我从1号线换乘2号线的时候,就经常手机点餐让店员隔着栏杆把餐递给我,不用出站就能买好,感觉很方便,后来不知道为什么那家店不开了,我遗憾了好一阵子。”90后小钱说,他希望地铁站内能多一些这样的业态,方便上班一族。
00后小蒋表示,如果杭州地铁站提供这一服务,自己肯定会光顾的,“因为有时候早上赶时间来不及吃早餐,如果能顺便在出站时把早餐买好,自己就不用饿肚子了。”
95后小陈提出质疑。“快餐进入地铁站,是否会对车厢管理带来困难?”小陈认为,目前杭州地铁是禁止在列车内进食的,如果类似的餐车进入地铁站,是否可以理解为地铁站对于车内饮食的一种“默许”。小陈告诉潮新闻记者:“目前杭州地铁站出站口的便利店已经能满足我基本的饮食需求,所以我并不看好快餐进入地铁站内。”
或成下一个消费增长点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麦当劳、肯德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用户出行“顺路”消费的蛋糕了。
20世纪中期的美国处于经济高度发展和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的阶段,汽车餐厅的模式也逐渐由此兴起。后续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麦当劳的得来速与肯德基的汽车穿梭餐厅。
这样的汽车餐厅在国外火到什么程度?有数据指出,鼎盛时期美国的汽车餐厅占据了65%的快餐市场份额,成为快餐巨头最大的利润来源。但是显然,类似的汽车穿梭餐厅,在国内并没有掀起什么“火花”,反倒是外送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在连锁餐饮品牌业绩增长普遍乏力的大背景下,如何刺激新的消费增长点?成了各品牌都需要思考的难题。
以星巴克的“沿街取”业务来看,据公安部统计,202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7亿辆,其中北京、成都、重庆、上海超过500万辆。如此庞大的群体下,如今新增了“沿街取”这个触点后,假设哪怕每天只有0.01%的用户使用了这项服务,从单量到整体营收,也是不小的增长。
继“到店”、“到家”之后,“在途”会成为下一个餐饮消费的潜力市场,拉开新一轮竞争吗?
有业内人士分析,聚焦有车一族、出行一族的消费模式,存在被复制到更多商家中的可能性,但对科技的加持、运力的稳妥、供应链的保驾护航、研发力的挑战,都存在不小的考验。
星巴克沿街取服务,主要依托自身高密度的门店网络、运营优势,以及高德地图精确至分钟级的路线规划、实时交通路况等核心能力。这一业务在北京上海测试了半年左右才正式上线,在实际操作中,面对一线城市拥堵且变换莫测的道路情况,这项服务对于技术精准度、门店的运营管理要求都很高。
而麦当劳在地铁看似简单的餐车,实则是掌握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无人车,以及可以保温的餐品放置舱,理想的情况下,无人车甚至可以自己取餐和配送。
你看好这一消费场景吗?点击评论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