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的那一年,日本有一个小男孩,他刚刚10岁。
1994年,59岁的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23年,88岁的他故去。
他就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
3月3日,大江健三郎去世,3月13日,日本媒体发出报道。他的去世,在隔海相望的中国被广泛报道,人们追忆他的作品,追忆他对鲁迅的追随,追忆他与中国的交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一位日本作家?
一
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缘由,源于他作品主题,观照了人类最关心的核问题和残疾人问题。
对核问题的担忧以及对战争的深刻思考,我们可以在他的《广岛札记》中找到严肃的探寻。
他初访广岛,再访广岛,亲眼目睹原子弹爆炸后惨不忍睹的废墟,还有那些遭核辐射而失明的孩童、残疾的青年、毁容的少女,这些幸存者的凄惨境遇,令他深为震撼和痛苦,他向世界发出深刻的问询:人类应如何超越文化的差异而生存下去。
他的《广岛札记》写战争悲剧,但又超越了战争悲剧,他深刻洞见到了战争的起因:“差异可能带来的巨大破坏力,以及种族、利益、生存这些名词所背负的沉重与艰难”。可以说,他的思考和理性对今天的世界依然适用。
如果说《广岛札记》是一部关于战争悲剧的沉思录,他的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和短篇小说《空中怪物阿贵》则以文学的笔法,探寻了如何走出对立与冲突:面对一个出生即残障的孩子,怎么办?是消极逃避,还是勇敢承担?他的作品呈现出人类的“共通感”。
这种“共通感”更多源于他的长子,一个叫“光”的残障儿,他是大江健三郎的第一个孩子,先天性头盖骨异常,且有智力缺陷,大江曾说过,如果有一个区域,通过它我遭遇那种超凡的存在,那就是过去44年里我和光的共同生活。
生活的不幸,吞噬掉了很多幸福的情感,却也成为大江思考人生的艺术灵感,因为恐惧,因为不幸,因为苦涩,所以才有心灵上的摆渡和寻找,“光”的降生,某种意义上,也带着展示人心人性的脆弱,和启迪思考与救赎的使命。
可以说,这个叫“光”的孩子,不仅是大江的心灵与思想之“光”,也可以视为大江通过作品传达传递给读者的“光”,个人的体验已升华为人类普遍的情感。
大江用自己的文字,在为世人找寻出路。
作为一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深沉关切人类的命运,反对人们遗忘侵略历史,逃避过往,他担忧地写道,“幸存者与有幸未遭到放射能伤害的人们都试图忘掉在广岛死去和面对死亡痛苦奋力搏斗的人们,想忘掉一切,设法愉快地度过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疯狂喧嚣。”
同时,他认为文学不能止步于对痛苦的揭露,应该承担起“疗愈”的使命,对此,在他自传随笔集《在自己的树下》,美好、平和、幸福、宽容,得到充分的呈现,这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的书。
《在自己的树下》[日] 大江健三郎,竺家荣译,活字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
孩子为什么要上学?树为什么会笔直地向上生长?在书中,他生动讲述了年幼时的生命经历,母亲关于再生的讲述,祖母关于“自己的树”的故事,森林中的小海豹……他以家乡森林般的清新、博大、宽厚的笔触,为年轻人展现了自己的成长道路与生活体验。
二
大江健三郎是鲁迅的“粉丝”,在他的成长和创作之路上,鲁迅充当了精神导师的角色。
他曾多次谈及中国作家鲁迅对自己的影响,“十二岁时第一次阅读的鲁迅小说中有关希望的话语,在将近六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存活于我的身体之中。”
2009年,他又一次来到中国,参观了北京鲁迅故居和鲁迅博物馆,陪同大江的社科院研究所教授许金龙先生曾撰文记述:大江健三郎两次虔诚地念叨,“鲁迅先生,请救救我”!
他自然而然地念叨着这句话,就像在无数个创作遇到瓶颈的时刻一样,虔诚地隔空向鲁迅倾诉请教,汲取力量。
从鲁迅博物馆里出来后,他对随行的中国朋友说:“我已经向鲁迅作了保证,保证不再沉沦下去,我要振作起来,把《水死》继续写下去。我也确实从鲁迅先生那里汲取了力量,回国后确实能够把《水死》写下去了。”同年12月17日,大江的长篇小说《水死》完成创作,正式出版。
《水死》[日]大江健三郎,许金龙译,金城出版社,2013年
他在北京演讲时曾表示:“没有鲁迅、郁达夫等中国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就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存在”。
大江健三郎的母亲也是鲁迅的资深“粉丝”。母亲经常将鲁迅的作品,诸如《阿Q正传》《孔乙己》《彷徨》等送给他读。
尤其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当大江健三郎把自己获得诺奖的消息告知母亲时,母亲没接他的话茬,心心念念的是依然是:鲁迅获得诺奖了吗?如果鲁迅还活着,就没你的事了!
三
大江“超凡的存在”还体现在他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关注,对世界和平的追求和呼吁。
莫言曾评价:“大江先生是一个坦率的人,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爱憎分明,绝不暧昧。他是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写作与重大世界问题纠缠在一起的作家,因此他的文学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和现实性,因此他的文学是大于文学的。”
作为日本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一生都在反对军国主义复活,主张世界和平。
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拒绝接受日本天皇本人授予的文化勋章。他在发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时,将南京大屠杀列为20世纪人类三大人道主义灾难之一,敦促日本摆脱“暧昧”的态度,勇敢地承认历史罪过,回归到亚洲人的亚洲来。
他对战争的清醒反思,不仅在文学作品层面,他还勇敢地多次来到中国,坦诚面对历史,勇于承担责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提醒人们,不忘战争灾难,珍惜和平生活。
大江健三郎一生中曾六次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
2006年9月,他第五次友好访问中国时,前往南京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据媒体报道,大江健三郎在参观过程中面色凝重。
在南京,他与大屠杀幸存者及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学者进行了座谈,在见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时,大江健三郎鞠了三个躬。“中国人在南京大屠杀之后的69年中,勇敢地去作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大江健三郎一生追求和平,他说,“关于过去的战争问题,像我们的父兄这个年纪的人对战争是负有责任的。不应该忘掉战争,应该永远记住这个教训。这就是我的文学创作出发点。我的作品反对未来的核战争,如今日本又出现了一种民族主义倾向,他们会不会给周边国家带来不幸,而且给日本带来更大不幸呢?我非常担忧,我希望不要出现这种情况。”
大江健三郎希望一个和平的世界,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社会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在寻找,在希望,在呼吁。
以史为鉴,才有未来。
这两天,除了两会,最引人注目的消息就是中国沙特伊朗联合声明了。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成功实践。正如王毅所说,沙伊北京对话是和平的胜利。
在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中国始终表现出积极融入世界、命运与共的态度,承担起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一直致力于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魏斌,90后,就职浙江文学院(馆)
“转载请注明出处”
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