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咱就不染发了,留一头白发也很时尚!”日前,三位年龄50+的阿姨们前往电商平台应聘“银发女主播”引发关注。白发和皱纹丝毫不影响她们的自信,阿姨们说着流利的普通话,展示自己的特长,即使到了退休的年纪,也希望在职业岗位上发光。
其实,这是广大渴望就业的“银发族”的一个缩影。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以及生活质量提高,不少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仍有精力和意愿选择再就业,“退而不休”成为新时尚。那么,如何更好地帮助低龄老年人实现自己的愿望?社会各界又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了怎样的支持?
转变养老思路 实现“老有所为”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约为2.8亿,占总人口的19.8%;预计到2035年将增至4.2亿,占比将超过30%。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
“新时代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社会参与意愿都比过去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就要挖掘老龄化带来的活力和机遇。”中国老龄协会事业发展部主任李志宏向潮新闻表示,推动银发族就业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需要,更是国家激发“长寿红利”潜力、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需要。
招聘平台前程无忧2022年10月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68%的中国退休人员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在重返就业市场的老年人中,有46.7%是为了寻求个人和社会价值;19%希望发挥一技之长,继续追求职业发展;34.3%的求职者通过再就业补贴家用、增加收入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李志宏认为,部分退休老年人选择再就业,不只是为了弥补退休后收入降低的空缺,更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重构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一些研究也证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与身心健康程度高度相关。适度地参与社会活动,比如重返就业岗位,可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老年人再就业,更青睐什么样的岗位?老年开放大学事业发展与综合办副主任刘彩梅长期从事老龄工作服务,在她看来,老年人的就业方式其实很多。
“有相关工作经验或知识技能的老年人,乐意在退休后从事类似岗位。比如有声乐特长的老年人会去老年大学组织合唱团活动,曾在外企工作的老年人会开课教中老年人英语”刘彩梅说,“还有一些老年人觉得自己没什么一技之长,选择去博物馆当讲解员、去地铁当志愿者……这都是他们回馈社会的方式,很有意义。”
平衡代际利益 释放“银发红利”
那么,老年人再就业难吗?
多位业内专家向潮新闻表示,“银发族”积极寻找就业岗位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数字鸿沟。社会应当充分尊重老年人再就业的意愿,通过专业培训、就业指导等方式,打通老年人求职市场的信息壁垒,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变化,减轻社会养老负担。
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臣提到,3月3日国家老年大学挂牌成立,掀起了老年人报名入学的新一轮高潮,在学习中享老已经成为逐渐被老年人认可的新观念。
据悉,国家老年大学是一所“互联网+”的实体老年大学,以促进老年人厚德修身、终身学习、主动健康、乐享生活、积极作为(德学康乐为)为办学宗旨,面向全国老年人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
刘臣表示,国家老年大学部分课程侧重娱乐休闲,帮助老年人活跃身心,还有一部分课程重在技能提升,如投资理财、隔代家庭教育,在老年人生活中发挥实际用处。
“老年大学办学模式也可以学习现在的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老年大学可以联合用人单位,将对老年人的用工需求和技能开发成课程,由老年大学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刘臣说,“以‘银发主播’为例,老年大学可以开设直播培训,定向培养主播,输送给平台企业。”
阿里巴巴集团公共事务总监魏铭言向潮新闻介绍,截至2022年底,淘宝天猫平台有超过1.8万名活跃的银发达人主播,银发店主活跃网店数超过94万。“银发体验官”为老年人群消费品带货,不仅更契合老年消费者的需求,激发这一群体的消费潜力,也向市场传递老年群体的消费趋势,还能转变其他年龄层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
数字时代的普惠重新定义了老年人,也重新定义了银发经济。老年人再就业与青年群体求职并不是一对矛盾的存在,就业创业也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俗话说“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正如李志宏总结的,老年人如今遇到的就业问题,也是现在的青年人以后会遇到的问题。我们要找到代际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建设一个不分年龄、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老龄社会,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