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中国潮人丨医学画师周舒扬:还原一颗跳动的心脏 是照相机做不到的事

    潮声 执笔 刘俏言2023-02-23 06:05全网传播量10.4万
    00:00
    00:00

    白色的瓣膜随着剧烈的肌肉跳动被撑开,收缩,一张一合,规律,有力。视频里,这颗心脏永不疲惫,始终保持着跳动的节奏,这不是摄像机记录下的画面,而是周舒扬团队用3D建模还原出来的心脏跳动。

    在普通人眼里,这颗心脏是“逼真“的,甚至因为过于”逼真“,产生了类似恐怖谷效应,有人半开玩笑地质疑这是不是找了个活的心脏来拍摄的,也有人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心脏工作的“辛苦”。

    或许你曾看过无数描写心脏跳动的文字——科学的、文学的抑或是艺术的,但都不及几秒钟的视频来得更加震撼。

    “震撼”,这是周舒扬及团队的许多作品给人的第一观感,他曾是中国最会画画的医生,因为画的五花肉过于逼真馋到了自家小猫走红网络,现在他离职创业,聚集了一批既懂医学又会画画的人,他说,在医学这个领域,有时一张图,就可胜过千言万语。

    3D还原下的心脏跳动 视频来源:一目可视

    创造一颗心脏

    很难想象,这颗鲜活心脏的初始形态,是一组黑白的CT扫描图。

    心脏动图并不罕见,但难得的是寻找一个瓣膜完整的角度——就是动画里随着心脏起伏而撑开收缩的白色薄膜。正是因为呈现了它的大幅度起伏,让这颗心脏看起来更“累“了一些。

    微信图片_20230223131049.png

    黑白心脏CT图 图片来源:一目可视

    周舒扬的合伙人马南选择了一个很“刁钻“的角度,把心脏斜放,然后先竖着来一刀,再斜着来一刀,剖面呈120°,完美展现了瓣膜和左右心房。

    “我们几乎找齐了互联网上所有有价值的心脏资料。“马南说,他从西安交大八年制的医学博士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这个小众的行业,这次的心脏跳动视频,本是他们给学员做医学可视化培训的一个演示课件,他尽量想做到结构相对的完美,于是每一次做雕刻调整,都必要有真实的资料可循。

    先是在静态的心脏上做描绘,刨除掉血腥的那部分,只保留最基本的心脏结构,用细微的褶皱呈现心脏内部不同的组织,手术照片、横截图、完整的CT影像、标本结构图,都是参考项,优化处理过后,成为这张静态图上的一条条曲线,和深浅不一的孔洞。

    然后就是让这颗心脏“跳“起来,根据一批高精度CT图像,参考其震动频率,用计算机模拟出运动的效果,再把它渲染放大——这中间做了很多次的优化,给这颗心脏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滤镜“。

    微信图片_20230223131357.png

    部分制作动画的流程图 图片来源:一目可视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颗心脏已经足够“漂亮“了,现实的手术中,心脏这些器官往往都附着着血液和组织,显得更加血腥和令人不适。不过这条视频的留言里,仍有不少网友表示”接受无能“。

    夹杂在这些评论里,马南发现了一条有些“刺眼“的评论——“就说为什么要去留学”。在发布视频时,团队参考了顶级期刊《Nature》的排版,用了英文介绍,为了这条评论,他们重新打造了一个中文版的封面,并认真地回复了那位网友的留言——“是国内团队做的哦,纯国货!“

    这颗跳动的心脏,让这个医学可视化这个小众的领域再次久违地被看见,那些成名的熟悉感又扑面而来,周舒扬这一次很想骄傲地告诉更多人,时隔六年,中国在医学可视化的赛道上,已经可以和国外的团队并驾齐驱,当年那个爱画画的医生,再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微信图片_20230223131624.jpg

    团队重新创作的中文封面 图片来源:一目可视

    创造一支队伍

    2017年的情人节,因为用数绘板画了一幅逼真的“小心肝”,周舒扬突然火了,电话被打爆,先后接受了十几家媒体的采访,他被称为最会画画的中国医生,他的同行评价他的画“能滴出水来”。

    微信图片_20230223131843.jpg

    周舒扬用数绘板绘制的“小心肝” 图片来源:一目可视

    事实上,在胃肠外科做医生七年,周舒扬画的最多的,还是简笔画。

    外科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件难以理解透彻的事情,常常有医生比着CT影响对患者解释很久,还是一头雾水。周舒扬每次给患者或是家属讲手术原理,都会现在空白的纸上画一个胃,标记手术位置,需要切掉的部分用笔划掉,往往会省去很多口舌。

    图画,不仅是对患者最好沟通桥梁,也是与同行之间最高效的交流手段。目前的成像技术满足不了医学的解释说明需求,如手术视野局限,无法展现器官全貌;大体标本组织脱水固化,色彩和形态失真等,这时作画,便是最好的工具。

    在周舒扬还在浙江大学学医的时候,医学教课书上大部分的插图,都是手绘的线稿。研究生时期,他画下了第一幅小肠,给师兄做论文的配图,那时他曾好奇过一幅线稿的价格——几十块到一百多块不等,打消了靠画医学插画养活自己的想法。

    在国内,这一职业还过于小众,行业也普遍并不重视。但周舒扬还是用业余时间慢慢在数绘板上研究如何点高光才能更加逼真,如何能用线条更精准地表达组织之间的层次和结构。他对“逼真”的追求一度到了极致。

    微信图片_20230223132038.jpg

    被五花肉“馋”到的猫猫 

    杂志和论文的约稿需求也随着周舒扬绘画水平的进步接踵而来,他当医生的这七年,先后绘制了5本医学教材,为各类核心期刊文献配图几十幅,售价,也比那些教材上的线稿翻了十倍。

    2018年,周舒扬下定决心要辞职。

    是因为看到了医学插画正在发展的希望,也是因为想用插画让医学交流变得更加简单,辞职后的第一件事,他开了个培训班,教医生画画,教画师学医,他想让更多的中国医生,和他一样都是优秀的画师。

    创造一个工具

    周舒扬做到了,现在他公司“一目可视”的80多名员工里,一半是学医的,一半是学绘画的。

    “我们用手艺养活了自己,也让医学可视化这个行业有了饭吃。”周舒扬说,曾经被他的五花肉馋到的加菲猫,它的孩子被养在了公司里,公司的书架上一层是二次元的漫画,一层是医学专业书籍,“在国外,最先进的医学可视化公司的规模,也和我们差不多。”

    微信图片_20230223132244.jpg

    公司书架的一隅

    即便是严谨的医学绘画,作画人也能寻找到艺术的美感,在公司做的一则吸入式疫苗的动画演示片里,微观结构的肺部粘膜上漂浮着一簇簇绒毛,像是海底的珊瑚在摇曳。刺突蛋白、树突细胞,它们冥冥之中都和大自然的许多样子遥相呼应,而这些医生艺术家,用动画把它们还原了出来。

    微信图片_20230223132715.jpg

    一目可视化制作的动画截图 

    公司里的大部分员工都有着跟周舒扬相似的经历——年少时喜爱画画,却因为种种现实原因走向学医道路,兜兜转转又在医疗的领域里找回曾经的梦想。即便如此,仍有父母无法理解孩子为何放着好好的医生不做,还要再去画画。

    周舒扬一直试图向更多人证明,医学可视化的意义。

    他不再执着于画出最逼真的器官,而是讲目光放在了受众更加广泛的医疗科普上,他在培训课上经常提起一幅漫画,那是一个老人背起扁担闪到腰的场景,在疼痛的地方,他清晰地标注了人体内部组织的变形,即便是没有任何医学储备的孩子,也能看懂。

    微信图片_20230223132910.png

    图片来源:一目可视

    “你担心被AI绘画所取代吗?”面对潮新闻记者的提问,周舒扬与合伙人马南相视一笑,似乎早有准备。

    马南展示了公司资源库里数千幅作品,而AI绘画前期需要投喂大量的基础内容,这正是他们的独有的优势。虽然目前,AI只能完成浏览性的绘画创作,但对于医学绘画这一领域,由于缺乏基础的学习资料,AI能够做的,几乎很少。

    “但我们已经尝试在做了。”马南说,从去年开始,他们就一直在攻克AI作画用于医学可视化领域的技术难关,既然AI的时代早晚要来,不如主动做那个吃螃蟹的人,自己创作出AI在医疗绘图上的工具,生产出更多有价值,科普意义的绘画作品。

    或许到了那个时候,医生给患者讲一台手术,可以不再用简笔画,医学生的课本里,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手绘线条,生命以更鲜活却更温柔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眼前,正如那颗跳动的心脏。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国足铁杆球迷刘磊:我在阿联酋办足球联赛
    甘肃农民工朱彦军:爱诗, 我既孤独,也从不孤独
    中国潮人丨老奶奶作家火出圈,故事背后有故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