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因染粉红头发被网暴的女孩走了 法律专家:对致命的网暴应加大惩处

    潮新闻·浙江法治报 记者 王乃召 杨慧玲2023-02-21 02:36全网传播量2.3万
    00:00
    00:00

    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曾因粉色头发而遭遇大规模网络暴力,患上抑郁症。20日,一则消息传来,在和抑郁症抗争半年多后,郑灵华永远地离开了。

    网暴的影响再次刺痛大家的心。就在不久前,寻亲男孩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进行了网上开庭,刘学州家属选择将网暴者告上法庭,代理律师周兆成说:“打击网络暴力,就需要法律长牙,对网暴者重拳出击,零容忍!”

    面对网暴,受害者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又该如何有效遏制?针对许多人关心的问题,记者咨询了相关专家、律师。

    问责失职失责平台

    浙江省法学会网络法治研究会秘书长、中国计量大学质量法治智库研究员徐楠轩认为,如有证据证明网暴者未经许可使用、披露他人姓名、肖像、隐私及个人信息,或存在侮辱、诽谤、人身威胁等行为,造成受害者严重精神损害进而抑郁离世的,受害者及其近亲属可以侵害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为由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网暴者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网暴者还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侮辱罪、诽谤罪等,需承担刑事责任。

    另外,网暴的产生,网站平台难辞其咎。浙江楷立律师事务所律师孙逸凡认为,一些网络平台为了流量对一些网民的出格行为熟视无睹,甚至故意“拉仇恨”。2021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意见》,明确了网站平台应该履行好应尽的管理、监督、审查义务。因此,有必要对失职失责平台进行问责。

    维权到底难在哪

    徐楠轩表示,与规制网暴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民事法律规范,民法典人格权编中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保护规定,侵权责任编中网络侵权责任的规定,均涉及因网暴产生的侵权纠纷;二是网络相关法律规范,如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会涉及到网暴规制;三是刑事法律规范,如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对涉及网络的侮辱罪,诽谤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均有规定。

    “遭网暴者维权的难点,最主要表现在责任主体隐蔽性强和举证存在现实困境。”孙逸凡说。

    对受害者来说,需要通过截屏、录像或公证等方式进行取证,但在网暴事件中往往存在大量网络用户的跟帖、评论、转发,信息量巨大且侵权信息可能随时删除,加之网暴者真实身份难以查明,行为主体难以认定,这些因素都给搜集证据带来重重困难,实践中因网暴诉讼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强化对网暴的惩处

    虽然我国涉及网暴的立法众多,刑法中也有相关罪名,但相关规定较为零散,对网暴行为缺乏准确定义,对相关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也缺乏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因此,也有学者提出制定反网暴的专项立法,在刑法中单设网暴相关罪名等建议。“长远来看,单独立法是有效治理网暴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立法条件尚不成熟。”徐楠轩说,“现阶段可以通过加强网络监管、落实平台责任、促进社会共治等多元途径,综合施策强化对网暴的规制。”

    首先,相关部门可出台相应监管政策,进一步明确监管分工和协同,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大对网暴行为的查处和惩戒力度,形成有效震慑。其次,强化平台治理,落实社交平台在网暴治理中的主体责任,明晰平台反制网暴的义务。加大投入建设平台网暴预警预防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数据库和算法模型,自动收集网暴相关热点话题和舆情线索,强化事前预警。最后,网暴需要社会各界共防共治,政府、平台、网民、媒体应从各自角度发挥作用,构建向上向善、风清气正的网络秩序,共筑网暴防火墙。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被网暴?别犹豫,拿起法律这杆“枪”
    潮新闻特稿丨那个因粉色头发被网暴的女孩走了
    “全国网络普法行”系列活动在浙启动